王利
(淮安市青少年宮,江蘇 淮安 223001)
[摘 要] 小學語文教學要重視朗讀,務必以讀為本,充分發揮讀的多重功能。但目前的小學生朗讀現狀卻不容樂觀,往往流于形式,學生對朗讀逐步失去興趣。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發展及教師的普通朗讀要求,教師可以從明確朗讀目標、解決常見朗讀問題、適當滲透朗讀技巧、根據文本確定朗讀目標、恰當選擇朗讀形式等方面入手,在實踐與守候中等候蛻變,讓朗讀指導真正落在實處。
[關鍵詞] 小學語文;朗讀;指導;感情;技巧
一、小學語文朗讀現狀
現狀一:早讀課,學生們正襟端坐,雙手捧書,看上去極是齊整。可一齊讀,拖腔拉調、綿軟無力,唱讀之音充斥于耳。再細觀表情,或雙目無神,只對口型不出聲,或拼盡全力,以嘶喊努力營造出“書聲瑯瑯”的假象。
現狀二:公開課上,教師預設多種朗讀方式:齊讀、指名讀、分角色讀等。一堂課下來,看似熱鬧非凡,可細細聽來學生的朗讀效果并無太大提升。朗讀成了只求形式不求效果的花架子。
當學生朗讀變成“形式主義”的花架子時,就意味著教師的朗讀指導方法和學習要求出現了問題。
“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是新課標對朗讀的總要求。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教師一定要把握“正確、流利、有感情”三者之間層層遞進的關系。“正確”是朗讀的基礎,“流利”是朗讀的條件,“有感情”是朗讀的展示。在學習中,對學生明確地提出“正確、流利”的要求,其實也就是要求學生在朗讀時努力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在這樣的基礎上,學生才能邁著更加穩健的步伐往“有感情”的目標前進。所以,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在課前預習中重視讀,在課堂里也要留足時間,把對課文繁冗分析的時間騰出來,讓學生充分地讀,響亮地讀,入口入心地讀,切不可匆匆過場、流于形式。
二、常見朗讀問題及解決方法
問題一:添字、漏字、改字。學生在朗讀時添字漏字無非是兩種原因:一是預習不充分,對文本不熟;二是已形成一定的流利閱讀習慣,使學生遇到“絆腳”詞語,便自然而然避開去(漏字),或尋找其他自己慣用的詞語替換上去(添字、改字)。
面對這種情況,教師要對課文的難易程度、容易出現的問題做到心中有數,在布置預習任務時才能有的放矢,是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還是降低標準,僅要求正確、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除此之外還要對班級學生的朗讀水平做到心中有數,分層次提要求。當這樣的朗讀要求形成習慣時,學生就會有意識地根據教師的要求調整自己的朗讀目標,使自己的朗讀從隨意的狀態轉為正規化,努力做到“正確、流利,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逐漸形成良好的朗讀習慣。
問題二:唱讀、拖讀。有的學生讀書時帶著長長的拖腔,沒有抑揚頓挫,沒有感情抒發;文章的詞句被破壞,節奏被擾亂,更談不上語氣和語調,這些都可以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師的朗讀要求上尋找原因。幼兒階段是兒童唱讀習慣養成的萌芽期,兒童在幼兒時期接觸的童謠和兒歌內容淺顯易懂、節奏明快易唱。因而在幼兒階段,兒童就養成了唱讀的習慣。在升入小學后,很多學生將幼兒園的讀書習慣帶入小學。如果不及時糾正,就等于默許了這樣的唱讀習慣,學生們就會將唱讀一直繼續下去,等到中高年級再糾正就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唱讀、拖讀現象在低年級就要予以重視,及時糾正,不能聽之任之。在平時朗讀課文時,也應努力為學生營造傾聽氛圍,注意培養學生的對象交流意識。引導學生像平時說話一樣自然流暢地朗讀課文。
三、文本朗讀指導的關鍵
在小學階段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淡化朗讀技巧的刻意傳授,但在平時的朗讀指導中,可以根據本班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學習需求,適當滲透輕聲、兒化音、重音、停頓和一些特殊語言技法的朗讀技巧。如“輕聲”“重音”“停頓”“擬聲”“角色扮演”等,這些技巧在朗讀中的運用不是孤立的,只有在朗讀中互相配合、協調統一,才能使整個語言自然、和諧,真切感人。教師只要精心地指導學生朗讀,科學地進行朗讀教學,就能讓學生感受到自己語言的魅力,讓語文學習更具趣味性。
雖說朗讀的使用范圍很廣,凡是文字讀物都可以朗讀,但小學課文類型豐富,體裁多樣,并非所有的課文都適合“有感情”的朗讀。蘇教版教材中的大部分課文,學生都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但對有些課文提出“有感情”的朗讀目標就顯得勉強,例如科普說明文就不適合有感情朗讀,只需讀得正確流利。
教師作為朗讀的指導者,要在充分研讀教材的基礎上,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并根據不同的學習能力,確定預期目標,并在實踐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適時調整目標。教師朗讀指導的過程設計應該為學生服務,而不是學生委身于教師的設計。
四、文本朗讀的指導策略
課堂教學中,教師到底該采用什么樣的方式來引導朗讀,不妨去“問問”教材、“問問”學生。
(一)問教材,定形式
1.根據課后練習,確定朗讀目標。讀的目的決定讀的形式,一切都要從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出發。筆者在研讀教材時發現,編者根據課文特點和訓練意圖,每一課都提出了不同的朗讀訓練要求,不再拘泥于過去籠統概念的“朗讀課文”。如:“默讀課文,根據作者的敘述,畫一幅金華雙龍洞的景點游覽圖,再介紹一下你印象最深的一個景點。”(《記金華的雙龍洞》)這些課后“練習”是編者經過精心設計的,指引我們更好地使用教材、指導朗讀。因此在教學時,教師不妨多多關注這些提示,有的放矢地指導學生讀。
2.根據朗讀目標,確定朗讀形式。朗讀的形式雖然紛繁多樣,但不同形式都有不同的功能及適用范圍,教師應結合朗讀目標予以恰當選擇。例如,當閱讀文本為對話時,就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讀的形式。分角色朗讀是最受小學生歡迎的朗讀方式,既能滿足兒童的扮演欲望,又能在扮演中體會人物的心理、情感,充滿趣味性,且朗讀效果佳。但分角色朗讀,教師要注重引導,必要時還要加以示范,也就是教師的“范讀”。
(二)問學生,定形式
1.“引讀”——引發學生情感。教師的引讀具有啟發想象、指引思路、指示性質的作用,它的精髓在于“以引代讀,寓講于讀”。教師在引讀時賦予強烈的情感,以引發接讀學生的感情,奠定情感基礎。
2.范讀——樹立朗讀榜樣。“范讀”是教師將自己對文本的理解通過語言展示給學生、生發情感的有效手段之一。當學生朗讀不到位、閱讀文本有一定難度時,教師可以采用“范讀”的方式指導。但“范讀”是一把雙刃劍,讀得好對學生朗讀提升起到積極作用,讀得不好,則適得其反。教師讀不好,可以請讀得好的學生來范讀,教師一定要了解自己的朗讀水平,并且要嘗試著提高自己,否則不要輕易地談“范讀”。另外要注意的是,教師的范讀應對學生起到“示范啟發”的作用,而不是讓學生機械地模仿。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體體驗,引導學生“入情如境”,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讀。
3.默讀——帶著問題思考。默讀是不出聲地讀書。因為不影響他人,不受環境限制,在生活中應用最廣;默讀的速度比朗讀快得多,可以大量閱讀,可以博覽群書;最重要的是,默讀時可以靜心地思考、比較、推敲、揣摩,可以自由地停頓下來重復看、反復想,從而促進思考,促進理解的深入。當學生帶著問題自主探究時,最宜采用默讀的方式。
曾經有人這樣問:“語文朗讀的真正亮點在哪里?”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作出了這樣的回答:“朗讀的亮點,不僅體現在學生朗讀得聲情并茂上,即‘結果上,更體現在教師的引導上,即‘過程上。”無論是過程還是結果,文本朗讀都要為學生學習而服務。
參考文獻
[1]王榮生.聽王榮生教授評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5).
[2]賴正清.對小學朗讀的多元解析[J].語文教學通訊,2005,(4).
[3]趙兵,王群.朗誦藝術創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8).
[4]姚春杰.小學語文名師課堂深度解析[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0).
責任編輯 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