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涵芝 黃海瀾 黃貴婷
摘要:木版年畫是重慶市梁平縣著名的民間藝術形式,被評為梁平民間藝術“三絕之一”,也有“巴渝十大民間藝術”的稱號。梁平木板年畫在我國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從起源到鼎盛再到衰落,如今又重新被重視。近年來,梁平木版年畫的傳承藝人已寥寥可數,木版年畫作坊也逐漸減少。本文主要對梁平年畫發展歷程、藝術特色和傳承現狀進行分析。
關鍵詞:梁平木版年畫;民俗文化;傳承
一、梁平木版年畫
梁平木版年畫是運用版畫的藝術形式表現年俗藝術,是人們祈求平安順利、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精神寄托。該類型民俗藝術作品取材主要體現當地道德規范、宗教信仰、生活習俗、民俗風情、人文信息等。梁平木板年畫的內容豐富,包含門神形象、神話傳說、戲曲故事、傳統吉祥花鳥圖案等。梁平木板年畫至今已有幾百年的發展歷史,不同時期的年畫題材和內容都有一定差異,該藝術形式承載了重慶梁平地區的地域信息和歷史變遷信息。
梁平木版年畫做工精細,其木刻板主要使用當地盛產的且木紋細密、板面平整、干透無裂痕的木材,如梨木、柏木、白桃木、樺木等。因其繪制涉及拓印和著色工序,在紙張的選擇上主要采用色彩附著力較強的毛邊紙和宣紙。其制作工序與傳統木刻版畫相似但又有自身獨特的技巧,其步驟主要分為木料打磨、上樣、刻版、敲底、精修、拓印、彩繪七個步驟。
二、重慶梁平木版年畫傳承現狀
梁平木板年畫起源于明代嘉靖年間,隨著印刷術的發展、制作效率較高,木板年畫使用的民風盛行等多種因素,該藝術表現形式的發展在清末民初年間達到鼎盛時期。但隨著歷史的變革、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生活節奏加快等綜合因素,年畫也因為多種因素的沖擊逐漸衰落,知名度和影響力明顯減弱,純手工制作的木板年畫作品也逐漸不得青睞,銷量降低、產量遞減,最后梁平木板年畫手工作坊也于1958年先后停產。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國務院于2006年5月20日批準梁平木版年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梁平木版年畫才再一次進入大眾的視野。但如今梁平木版年畫的發展也受多種因素的限制。
首當其沖的就是缺乏傳承人對梁平木版年畫的繼承。現在梁平地區木版年畫僅有“德和泰”傳人——徐家輝一人還在堅持,而其傳承的方式為血緣傳承。因梁平木板年畫在市場上經濟價值低,其子女多不愿繼承該技藝。學者對梁平木板年畫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論層面,對技藝的重拾較少。由于歷史傳承方式的局限性,現代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沖擊、當代大眾的審美等因素的改變使得梁平木版年畫的繼承和發展步履艱難。傳承面的寬窄往往決定著梁平木版年畫能否在現代社會中被壯大發展。
其次是日漸萎縮的木板年畫市場需求。客觀地說,該藝術表現形式的需求更適合印刷技術和圖像處理技術薄弱的農耕時期,傳統的民俗文化基礎也被科技的迅猛發展沖淡。傳統年畫的生產效率低、需求時期短,銷量低,其消費主體由最初的普通民眾變為了收藏愛好者。
三、梁平木版年畫傳承建議
培養發展繼承人才適合多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梁平木版年畫的發展與壯大也急需擴寬藝術的傳承面,可打破單一的血緣傳承方式,把發展傳承者的培養當作現在的首要任務。
在科普推廣層面,可提升和豐富普通民眾對梁平年畫藝術的認識。尋找專業人士進入學校開設講座,向學生介紹木版年畫。
在年畫作品設計與制作方面,建議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恢復木版年畫作坊,增加年畫制作渠道。創新年畫作品內容,推出更多具有視覺沖擊力的新形式的年畫作品,可根據梁平木板年畫原型設計更多有趣味的周邊產品。
在銷售層面,可投放電商廣告,增加電商銷售平臺,擴寬售賣或預定木版年畫的商業渠道,增加市場影響力。
四、小結
優秀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承在現今社會顯得迫在眉睫。梁平木版年畫作為我國優秀民俗文化的產物,理應受到重視和傳承。要弘揚和發展梁平木版年畫,不僅僅要繼承和發展手上的技藝,還應將年畫作品內容中的優秀精神內核、發展歷程、制作過程中的匠心精神等一起傳承,不能忘記老一輩傳承人對藝術的不懈追求。優秀傳統民俗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展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總的來說,將保護、創新、研究、發展相結合,才是真正傳承梁平木版年畫的最有效出路。
參考文獻:
[1]李晶晶.重慶梁平“德合泰”作坊木版年畫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7.
項目來源: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重慶傳統民俗文化體驗館”項目編號:201812608008。
作者簡介:盧涵芝(1999.5.20),女,漢族,重慶南岸人,本科在讀,重慶工程學院,研究方向為數字媒體藝術;黃海瀾(1996.3.6),女,漢族,重慶璧山人,本科在讀,重慶工程學院,研究方向為數字媒體藝術;黃貴婷(1991.12.4),女,漢族,四川瀘州人,碩士,重慶工程學院,職稱為講師,研究方向為數字媒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