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硯
[摘要]文章以可持續發展經濟學、區域經濟學和空間經濟學為理論基礎,以統籌城鎮可持續發展和縮小城鎮社會經濟發展差距為目標,在梳理出河北省某地級市城鎮統籌發展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具有針對性的路徑實現建議——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統籌我國城鎮協同發展,以期縮小城鎮間的社會經濟發展差距。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城鎮;統籌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2.165
探索城鎮化發展的規律,研究統籌城鎮發展的實現路徑,有助于人們更好地認識城鎮之間的內在規律與聯系、明晰城鎮失衡發展的深層次機制原因,有利于人們正確地處理城鎮關系,科學地指導統籌城鎮發展的改革實踐過程,促進城鎮社會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本文以河北省某地級市為例,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性理念,對實現統籌城鎮發展路徑進行研究。
1 統籌城鎮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機制性問題——以河北省某地級市為例
第一,統籌城鎮發展的市場配置資源機制不完善。勞動力自由流動受到制約;有效配置土地資源的市場配置資源機制還沒形成;資金不能得到合理有效配置。
第二,統籌城鎮發展的公共產品供給機制不完善。公共產品的公共財政資金的籌措機制不完善;公共產品的公共財政資金的分配機制不健全;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決策機制、監管制度不健全。
第三,統籌城鎮發展的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統籌城鎮發展的社會保障資金分配機制不健全,導致社會保障資金在城鎮間分配極不合理;社會保障的城鎮轉續機制不健全,制約了流動就業人員社保資金的轉續,在影響了社會保障效果的同時,也阻礙了勞動力要素的有效流動。
第四,統籌城鎮發展的空間作用機制不完善,城市對農村的擴散作用不強。城鎮聯動型產業集群規模相對較小,尚未形成城鎮相關的產業鏈條,產業集聚與人口集聚的協調性不強,脫節現象較為顯著。
2 以可持續理念統籌城鎮發展的機理
將可持續發展理念引入統籌城鎮發展的內涵是:在統籌城鎮發展過程中引入可持續發展理念,通過對城鎮各相關利益主體其理性行為的自行調節,反饋控制,依靠機制設計,予以引導,從而減輕城鎮關系作用過程中,外部干擾和內部震蕩,使城鎮得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機能,形成城鎮可持續發展的制度,從而實現城鎮社會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等目標而制定的一系列制度與社會規則。
以可持續理念統籌城鎮發展的機理包含五個支撐機制:統籌城鎮發展的市場配置資源機制;統籌城鎮發展的空間作用機制;統籌城鎮發展的公共產品供給機制;統籌城鎮發展的社會保障機制。
3 可持續理念促進統籌城鎮發展的路徑
3.1 健全統籌城鎮發展的市場配置資源機制,提高經濟發展效率
改革城鎮戶籍制度,構建人口流動機制。一是要進一步放寬農村人口進城落戶的條件,讓想進城的農村人口更容易進城;二是加強和完善與戶籍制度相關的配套制度改革,使粘附在戶籍制度上的利益越來越少,降低戶口本身的含金量;三是加大公共財政對“三農”的支持力度,使農村居民在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等各個方面能夠享有與城市居民基本等同的權利和機會。
改革城鎮土地制度,構建土地流轉機制。一是要完善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制度,充分有效地保障因征地而失地的農民權益,提高農民供給土地的意愿;二是改革現有農村集體土地使用和管理制度,使農村集體土地可以直接進入二級市場,與國有土地一樣進行經營和流轉,實現“同地、同權、同價”,在切實維護農民權益的前提下促進土地有效流轉;三是改革農村土地制度,允許農民的宅基地和住房進行商品化轉讓。
3.2 全統籌城鎮發展的公共產品供給機制,促進城鎮公共服務均等化
改革公共財政籌集制度,構建統籌城鎮的公共財政籌集機制。簡化稅種,統一稅制,增加財產稅比重,使城鎮居民承擔公平合理的稅負。進一步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加大對財政困難(縣)市的轉移支付力度,使農村因政府財政緊張而造成公共產品供給不足的問題得到解決。
改革公共財政分配制度,構建統籌城鎮的公共財政分配機制。逐漸提高財政支農比例,將與農民基本生產條件和生活質量密切相關的中小型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基本建設投資的范疇。
要建立公共產品的自下而上的需求表達機制,完善公務公開和民主議事制度。對供給預案應公示,在征求各方基礎意見后,綜合考慮修正后,再進行公共產品供給。
3.3 健全統籌城鎮發展的社會保障機制,使城鎮居民保障水平相對均等
擴展社會保障覆蓋面,重點擴大農村社會保障覆蓋范圍,著力加強對城鎮已有社會保障種類的擴面征繳。加大農村社會保障投入,探索新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嘗試建立、增加農村居民在住房公積金、經濟適用房等方面的保障權利,逐步實現城鎮居民人人平等享有社會保障。
規范居民繳費檔次,使城鎮居民參保繳費既切實可行又公平合理。加強社會保障投入,逐步統一城鎮居民在相同保障種類相同保障檔次中的個人繳費標準、政府補貼額度和居民保障待遇水平,使城鎮居民享受平等的保障待遇。
統籌城鎮保障水平,使城鎮居民相對保障水平基本相當。把城鎮低保、五保、特困戶基本生活救助以及優撫安置等主要由財政提供保障的相關保障待遇與當地的消費價格指數等生活成本掛鉤,其所獲得的保障水平基本相當,不因地區差異而有較大差距。
規范城鎮社會保障管理體制,提高社會保障管理水平和效率。繼續深化社會保障運行管理體制改革,形成所有社會保障由勞動保障部門統一管理,相關部門具體負責的社會保障體制。同時,加快社會保障信息系統工程建設步伐,完善社會保障設施和條件,提高社會保障在經辦、管理和服務方面的信息化程度,提高社會保障管理水平和效率。
3.4 統籌城鎮發展的空間作用機制,促進城鎮一體化發展
完善城鎮體系建設,形成以城帶鄉、以鄉促城的城鄉協同發展空間格局。按照城鎮一體、區域統籌的原則,統籌城鎮空間規劃,合理布局都市區、中等城市、小城市、鄉鎮、農村新型社區等的等級結構體系,形成以城帶鄉、以鄉促城的,有助于強化空間作用的空間格局。
改革阻礙要素自由流動的相關政策制度,促進城鎮各種要素流的形成。改革城鎮分割的戶籍制度,推進城鎮一元戶籍管理,促進城鎮勞動力自由流動;改革城鎮二元的土地制度,建立統籌城鎮的土地流轉機制,促進城鎮土地資源合理有效配置,消除土地制度給人口流動帶來的束縛;改革城鎮二元的金融體制,實現城鎮金融一體化,促進城鎮資金的有效流轉;改革不利于城鎮要素自由流動的行政管理制度。
建立城鎮一體的交通通信網絡體系,降低城鎮聯系成本。配套建設好城鎮公共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設施,完善城鎮交通、通信、物流等網絡建設,構建城鎮一體的現代交通體系和信息服務體系,有效縮短各種要素流動的空間距離、時間距離和心理距離,降低城鎮聯系成本,促進城鎮要素流動,增強城鎮經濟聯系強度,強化城鎮空間作用。
統籌城鎮產業布局,促進城鎮產業一體化發展。遵循空間作用原理,按照城鎮體系演變規律,推進功能分區,使各產業形成分區集聚態勢,促進產業向集群化、集約化發展,提高產業集中度,增強產業聚集效應。同時,統籌城鎮產業規劃對接,協調好城市(中心)與鄉村(外圍)間的產業關系,加強城鎮產業間的關聯程度,促進城鎮產業一體化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松志,董觀志.城市可持續發展理論及其對規劃實踐的指導[J].城市問題,2006(7).
[2]李克強. 協調推進城鎮化是實現現代化的重大戰略選擇[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