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春+王雪梅
摘 要:旅游主客交往,作為一種限定于發生在旅游地這一特定空間,發生在游客與其東道主這兩個特定群體之間的社會交往,相對于一般社會交往,則在地理空間和社會關系結構上以及日的上有著一定的特殊性。對其進行研究也就是對一般社會交往的細分研究,有著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關鍵詞:旅游;旅游者;東道主;關系
主客交往,也稱為主客關系,主客接觸或主客交往,交往行為是指至少兩個主體之間以生活世界為背景,以語言為媒介,以理解、行為合理化和個人社會化為日的的社會行為。而旅游主客交互,限定為旅游目的地居民與游客之間面對面接觸時所發生的任何示意、交流、交易、沖突等行為及與游客在目的地行程結束后與目的地居民之間維持的后續的行為和關系。相對于一般社會交往,則在地理空間和社會關系結構以及日的上有著一定的特殊性。
一、旅游活動中的“主”與“客”
旅游活動中的“主”即主人,一般指的是旅游目的地當地的居民、以及為旅游者提供服務的當地旅游從業人員。當地居民造就了吸引游客的文化,他們與人文旅游資源是融為一體、不可分割的,是旅游目的地旅游資源的特殊組成部分和旅游吸引物的必要因素,他們影響著旅游者對當地旅游形象的評價和滿意度,在旅游中發揮的作用不容忽視。
旅游活動中的“客”即客人,或者說是旅游者,多為非本地居民。旅游主客交往活動中的客人(旅游者)主要是各地旅游的參與者,在這些游客當中,城市居民占有絕對比重。
二、旅游主客關系的特征分析
(一)主客之間的關系的短暫性
客人在旅游目的地停留時間不長,因此受到時間和空間上的約束,相互交往只停留在表面,無法進行深入。由于在多數情況下旅游交往屬于邂逅式交往,彼此缺乏相互理解的基礎,更少有進一步交往的機會,所以旅游交往多數情況下都在較早的階段、較短的時間內宣告終止。
(二)主客交往存在著時間上和空間上的限制
客人到目的地旅游通常具有一定的季節性,而且重返的機會不高。在這種情況下,經營者常常用敲竹杠的辦法來取得利益。
(三)旅游者個人缺乏與當地主人會面的自發性
隨著大眾旅游的發展,通過包價旅游,大部分與居民的接觸是事先安排好的,甚至一些聚會也是事前計劃好的。這種聚會是旅游活動的組成部分,且常常成為一種商業性的安排。
(四)主客交往的不對稱和不平衡
通常情況下,旅游者的富裕會使得當地居民相形見細,從而產生不平衡心理。此外,旅游者對于短暫的旅行充滿樂趣和新奇,并從中獲得愉悅,而當地居民由于長時間生活在此處,對于風土人情已司空見慣,無法產生興趣。
三、旅游主客交往一般模式
社會是形形色色的個體組成,旅游主客交往中的個體亦是形形色色的個體,每位東道主和游客都有不同的交往動機,在具體的交往事件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發展到不同的交往層次。
(一)按屬性分類的主客交往模式
1、商業式交往
大部分的主客交往屬于商業式交往。游客與當地服務機構和企業,商業單位,在目的地進行任何產品或服務出售的當地人之間所進行的任何交易都屬于商業交往。交往主動性方面以當地人主動發起交往為主。主客之間存在一種目的明了的經濟交易,但是東道主是以經濟利益為主要指向,游客主要以生理或安全需求為指向。
2、榮譽聲望式交往
榮譽式交往指主客雙方不是以經濟利益為訴求而是以榮譽或聲望為追求。如名流權貴等游客與目的地著名人物進行交往,相互仰慕著的客源地與目的地的人們之間都存在這種性質的主客交往。他們都以與對方建立有友誼為驕傲與光榮。對主客雙方的經歷來說都產生愉快的經歷。
3、浪漫愉悅式交往
常表現為偶遇的,甚至帶有傳奇色彩的交往。主客雙方為雙向的浪漫或愉悅指向。邂逅式交往對大部分游客,特別是青年與中年游客都有著異樣的魅力。因為這種邂逅對雙方感受來說,本身就帶有某種傳奇色彩或浪漫情節。因為是一種邂逅式,強調偶遇,則各類東道主與游客之間都有這類交往的可能。對主客雙方的經歷來說都產生愉快的經歷。
4、探索求知式交往
探索式交往指主客雙方為了探索和了解對方文化生活方式等知識而進行的交往,也即求知式交往。這種交往可以是主客雙方為滿足一種淺層的好奇心,為了深刻解讀目的地文化或生存狀態而與當地人進行的交往。這類主客交往對主客雙方而言都是重要的一種交往形式。
5、欺詐掠奪式交往
準確地說是主客交惡,在大多數目的地都有一定程度的存在。主動行為方一般為利益指向,被動方人身或財產安全受到侵方,如游客在目的地受到欺騙甚至搶劫和綁架,被動方人身或財產安全受到侵害,會給游客帶來不愉快的旅游經歷。
6、冷漠敵視式交往
準確地說是主客交惡。一方或雙方對對方的出現表示出冷漠甚至敵意。出于某些原因,目的地某些居民對游客在當地的出現會表示出某種仄惡、冷漠、反感共至敵視的態度,并且會相應地采取一些針對游客的不利行為。游客處于無辜者的角色。這樣的交往一般會給游客帶來不愉快的旅游經歷,給東道主帶來的亦一種負面的效應。
(二)按角色分類的主客交往模式
旅游者經過在旅游目的地一段時間的度假,在與目的地居民的交往中,其角色逐漸從“旅游者”演變為“顧客”再到“賓客”再到“朋友”,旅游者就慢慢融入東道社會的生活。從而主客交往上升到最高境界。如果東道主將游客當作遠方來的朋友或客人,他將按在東道地對待朋友或客人的行為方式對待游客,排除文化差異帶來的干擾,相應地,游客亦會將東道主定位為朋友或主人,將會以相應的行為態度對待東道主。于是就會發生愉快的主客交往。如果游客將東道主當作朋友/主人,而東道主只是將游客當作一個普通的顧客/消費者,則游客會認為自己沒有受到合理的待客之道的對待,他對這種主客交往的評價可能是不愉快的。
參考文獻:
[1]郭亞軍,張紅芳.旅游者決策行為研究[J].旅游科學.2012(4).
[2]威廉·瑟厄波德主編,(張瑞等譯)居民與旅游者之間的關系[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11.
[3]謝彥君.旅游交往問題初探[J].旅游學刊,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