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大鳳
摘 要: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它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手段。巧妙而有效的提問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開拓學生的學習思路,發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新精神,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具有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問題;有效性;策略
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課堂提問是教師與學生互動交流的有效手段,但是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
1.問題數量多,價值低。在課堂上,老師提問事無巨細,沒有太多的教學價值,只是為了提問而提問,瑣碎的提問不僅降低了課堂教學效率,也打擊了學生課堂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2.思考時間短,學生主動性不高。課堂主動性掌握在教師手中,為了不浪費教學時間,老師給學生思考的時間短,急于拋出答案,學生被動接受,沒有學習的主動性。
二、課堂教學提問有效性策略研究
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課堂提問的設計、實施都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才能有效實施課堂提問。
(一)課堂提問的設計策略
1.提問的目的要明確。提問,能引導學生學習,因此提問的目的要明確。如,教授一年級位置有關的課程時,為了讓學生理解位置的概念,可以從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入手:你的左邊是誰?你的后面是誰?什么東西在桌子上面?什么東西在課本下面?排隊的時候,你的前后左右都是誰等,這都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而且提問的目的也很明確:認識方位,知道位置名詞怎么表達。
2.提問的問題要適度。所謂適度是問題的開放度、難易度、數量要適度。數學是邏輯性嚴密的一門學科,小學階段的教學雖然沒有太深入的內容,但也要注意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生的整體水平差異不大,但是也要考慮學生的個人特點,所提問題的開放程度、難易程度都應適度。如,小學數學中最常見的一個問題:植樹問題。這個問題的開放程度、難易度很適合高年級學生,一些考試中也常見類似的開放性問題。
3.問題的數量上,要考慮課堂時間和教學效果,問題數量不需要太多,簡而精,要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充足,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如,教學五上“多邊形面積”這一課,先讓學生觀察平時看到的校門、花壇、停車位等,讓學生自己思考怎么測算它們的面積大小;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學生已經掌握,可以提問:怎么用三角形的面積算出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畫圖、折紙、裁剪、拼合等,用已知的三角形來推導出多邊形的面積。
(二)課堂提問的實施策略
問題設計好后,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實施才是關鍵。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問題的提出要吸引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思考。
1.創設教學情境,營造良好的課堂提問教學氛圍。創設教學情境,就是要抓住數學課堂教學的重點,達到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回答問題的教學目的。創設情境的方法多種多樣,指導思想是引起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發散思維。如,教學圓這一課時,提前讓學生觀察平時看到的圓形物體,上課的時候,讓學生回答。接著提問:為什么這些要用圓形而不用其他的?如何不用圓規畫出一個標準的圓形?讓學生發揮主動性去創造性地畫圓(如直尺、繩子等)。最后引導學生回到圓的定義上:圓是到定點距離等于定長的點的集合。
2.課堂提問、給出答案的時機要恰當。提問是教師、學生雙方在教學上的互動,是一個交流的過程,提問的時機要與教學需要相吻合。如在教學重點、難點處提問,為學生答疑解惑;在思維受阻時提問,解放思維,發散思維;在課堂教學結束前提問,提出教學反思與預設問題,讓學生反思課上,提前預習新知識。
3.提問表達要明白無誤、不能模棱兩可,并留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要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表達要明白,不能模棱兩可,讓學生二次發問才明白問題,并且要給學生留有思考的時間。如,教學五下“小數除法”,因為帶有小數,板書算式之后,可以提問:帶有小數的除法,能不能化解成整數的除法?教學六上“比”,讓學生預習之后,可以提問:比和什么算法有關系?比和分數有什么關系?提問之后要給學生留有時間思考,不用急于讓學生回答問題。
小學數學課堂的提問,關鍵是要抓住教學重點,要明白學生的興趣點所在,通過創設情境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進而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聯想能力,進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達到教學的預定目標。
參考文獻:
[1]陳賢麗.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技巧[J].教學與管理,2009(14):53.
[2]張群英.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教學策略研究[J].科學導報,2013(6).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