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彤
摘 要:實施課程改革,對教師來說是一個新的挑戰。課程改革的主渠道的是課堂。教師是具體的實施者,這就要求教師必須首先改變觀念和方法。今天是教學是開放式的,是以學生為主。讓學生質疑問難、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積累運用、多想多讀、暢談感悟……重視培養學生發散思維、逆向思維,給學生想象的空間,發表獨特見解的機會,是發展學生個性的。教師是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合作者,更重要的是為學生服務,服務學生讀書、服務學生質疑,給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
關鍵詞:課程改革 ;現代教育技術 ;教學 ; 應用
一、豐富信息資源,拓展課堂時空
整合環境下的教學要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教材與社會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能很好地實現這一目標。如美術課《風箏》的教學,通過網絡課件,將風箏的發展史、制作過程、放飛技巧等一一展示在學生面前,同時還將各種風箏流派、風箏樣品展示給學生,還讓學生通過畫圖軟件自己親手設計風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多媒體為學生創造了展示美、創造美的舞臺,提高了學生的操作能力和查找、收集、篩選資料的綜合能力。這種多元教育模式極大地拓展了課堂教學的時空,做到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學校與社會相聯系,學科與學科相融合,為學生學習開辟廣闊的時空領域,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這樣不僅為了讓學生在信息的海洋里暢游,淋漓盡致地體驗尋求知識的樂趣,而且也改變了將教科書和大綱作為教學目標或任務的惟一來源,從學生的學習需要出發,從學生實際擁有的水平出發來施教,搭建平臺,支撐學習。
二、營造環境氛圍,深化情感體驗
運用媒體,凸現主體傳統的課堂教學,以教材、黑板、粉筆和教師為主,主要任務是傳授知識,因此教師設計教學的中心任務是鉆研教材和設計教學過程,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當信息技術進入課堂,特別是多媒體以其直觀、形象、生動、圖文并茂、音畫搭配等特點,運用在課堂教學中,為課堂教學帶來了生機與活力。并以其特有的魅力感染著每一位學生。例如筆者在執教《趵突泉》一課時,一開始就播放泉聲與古箏及琵琶合成的樂曲,創設良好的環境氛圍。隨著樂曲的不斷變化,給學生聯想的空間,將學生帶入“音畫時尚”之中,在聆聽、辨識與感悟中享受自然界的天籟與美妙。突出了學生的感悟與體驗,交流與表達,凸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激發情感,增強體驗在《九寨溝》一文的學習中,學生運用網絡搜索,將九寨溝的美麗景色搬到自己面前。九寨溝的春夏秋冬、翠海、疊瀑、彩林、雪峰、藏情深深地吸引住每一位學生的目光。學生徜徉在信息的海洋里,盡情欣賞大自然的美麗景色,沉醉于祖國大好河山之中,過了一次足不出戶,神游九寨溝的癮。學生親眼見到的景色,激起的情感體驗,讓任何精美的語言描述都顯得那么的蒼白無力了!
三、變革評價方式,促進主動發展
新課程標準注重對學生的學習評價,變結果評價為過程評價,通過師生、生生、小組等多種評價形式,促進學生發展。在課堂上我校師生還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對學生的學習和練習作出正確判斷,豐富了評價方式。如用學生喜歡的卡通人物評價,用聲音評價,甚至用一段精彩的動畫片作為對學生學習獲得成功的獎勵。友好的人機交互方式,可以讓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情況,達到自我反饋的目的,真正體驗到自己的進步和獲得知識的喜悅,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四、即時信息反饋,調整學習行為
新的課程改革,特別強調的是“自主、合作和探究”式教學,教師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在學習和活動中大膽質疑,互相合作探究,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要想達到這一目標,必須注重課堂信息的反饋與處理。而網絡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優化了課堂教學信息的接受處理與反饋過程,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我校利用信息技術將“雙向雙控”反饋教學模式引入課堂教學,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質量及課堂教學效益。通過實時信息反饋,在信息技術手段的引導下,及時解決了學生學習時遇到的障礙,并且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學習反饋交流中體驗到了成就感。
信息技術手段的出現給傳統的學科教學帶來了新的革命,也為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當然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在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中不能出現以信息技術手段取代教師、書本的情況,盲從信息技術,從而全盤否定了傳統的教學方式,那必將會造成教育教學的偏差,從而造成學生學習的盲目性。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其主體應該是學科,而非信息技術。信息技術畢竟是一種現代化工具,在課堂教學中只是起輔助作用,不能代替全部。信息技術如何與學科教學有效整合,有待于我們進一步探索。
教育技術不是一般的某種教學方法的應用,它包含了三種概念(學習者為中心、依靠資源、運用系統方法)綜合應用于教育、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教育技術重視分析、研究學習者的特點(諸如行為水平、能力、知識基礎、年齡特征等)。在教育技術中,解決問題的表現形式是依靠開發使用學習資源與促進個別化學習來提高人的學習質量。教育技術重視所有學習資源或稱為人類的學習媒體的開發、應用、管理,設計和學習者的學習經驗,強調用科學的系統方法分析和整合“教、學”過程。例如,利用系統方法對教學活動進行設計、經過需求分析、內容分析、學習者分析,制定出可以操作的逐次遞進的學習目標,并根據這些學習目標選擇適當的策略(過程、方式、媒體)。以形成一個完整的教與學的設計方案,并在方案的試行中。進行評價總結,依據需要作出必要的調整和修改。
我們應用教育技術在教與學的觀念上要做到以下4個轉變
I教師角色的轉變——由以教師為中心的講解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活動的組織者。
II學習地位的轉變——從被動接受的地位轉變為主動參與、發現、探究和知識建構的主體地位。
III媒體作用的轉變——由作為教師的講解的演示工具轉變為學生的認知工具。
IV教學過程的轉變——由講解說明的進程轉變為通過情景設計、問題探究、協商學習、意義構建等以學生為主體的過程。
總之,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能使教學更加生動,學生上課積極性很高,并且注意力也集中了,想象的空間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