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雪 胡承武
摘 要 2016年5月,“魏則西”事件是互聯網上最熱門話題之一。這個事件無疑揭示了我國互聯網在法治建設過程的諸多問題,如相關立法體系不健全,互聯網安全監管的缺陷,互聯網企業法律責任缺乏。本文以“魏則西”事件為例分析得出目前我國互聯網法治建設存在的問題,提出我國互聯網法治建設的建議,進一步強調互聯網法治建設的重要性。
關鍵詞 魏則西 互聯網 法治建設
作者簡介:肖雪、胡承武,長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中圖分類號:D920.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2.027
2016年的五一期間,“魏則西”事件轟動了互聯網。年僅21歲的魏則西用自己心跳的終結,將百度互聯網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一時之間,社會上關于互聯網法治底線的問題討論再次高漲。筆者認為, “百度魏則西”事件背后隱藏的是中國現行互聯網法律體制下的種種亂象,因此在互聯網領域發揮法治的引領規范作用,對維護國家互聯網信息安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都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
一、互聯網法治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立法層次低,適用性不夠
首先,從總體上來看,目前與互聯網相關的法律法規都是相對獨立存在,沒有一個合理的立法層次 。如《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明確的是互聯網電子公告方面的事宜,《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明確的是與互聯網相關經營場所,但是他們之間并沒有相關的基本法或者法規將這些條例相互聯系,相互協調。
其次,自1994年互聯網正式登陸中國,伴隨著互聯網發展,我國先后出臺了多部與之相關的法律法規,如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互聯網文化管理暫行規定》等等,這些法律法規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互聯網建設和發展起到了規范及推動作用 ,對整個互聯網的法律環境起到了深遠影響。但上述法律多為條例、管理辦法等政策性法規,他們只在當時的特定時期對互聯網的建設及發展起到規范約束,或者只在互聯網的某個領域存在影響作用,對整個互聯網環境來說,并沒有一套有體系的法律法規對其進行規范。隨著互聯網發展速度迅猛,部分條例或法規已經滯后,不適應我國當前互聯網的實際環境,使得很多信息互聯網法律在現今社會執行性差,也難以合理維護網民們的合法權利。在“魏則西”事件發生后,國家網信辦聯合調查組進駐百度調查結果表示百度搜索相關關鍵詞競價排名結果客觀上對魏則西選擇就醫產生了影響,這是由搜索引擎背后競價排名機制和商業廣告的違法等問題造成的,影響了搜索結果的公正性和客觀性 。然而我國還并沒有出臺相關的互聯網搜索辦法和針對互聯網廣告的管理規制條例,這正是我國互聯網的相關法律體系不健全的表現,先前頒布的法律法規無法解決現在出現的新問題,百度互聯網的違法現象還得不到法律的制裁,對于如何解決互聯網違法的行為還沒有相關的法律依據。
(二)互聯網依法監管不嚴
在法治社會里,依法行政、依法監管,是相關部門的天職,而“魏則西事件”所暴露出來的某些制度本身的空白正體現了監管不嚴的問題。
1.監管的軟弱性: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面對日新月異的發展,互聯網監管部門一直處于被動的狀態,各監管部門缺乏相互之間的溝通協作,也缺少對懂互聯網法律、政策、技術等的綜合管理人才,尚未形成統一高效的監管方法和互聯網的立案查處模式。這些問題導致了我國互聯網監管的軟弱性,構成了較大的監管空隙,讓互聯網的違法犯罪行為屢現不顯。
2.監管內容的準確性難以保證:
互聯網信息發布的低門檻和互聯網信息的海量,以及目前互聯網審查技術的單一和低效使得互聯網信息的準確性很難核實,這就使互聯網監督信息真假難分。在“魏則西”事件中,正是因為相關部門對百度競價排名機制存監管不力導致某些盈利機制為了謀取利潤在付費競價權重過高、商業推廣標識不清等問題,將虛假和有害信息誤導公眾,影響了搜索結果的正確性和客觀性。
(三)互聯網企業法律責任的缺乏
以百度為例,百度作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最大的中文網站,在國內有著眾多的用戶群,理應向用戶提供有質量、有價值的信息服務,但是卻通過“競價推廣”這一手段謀取利益,無視國家的相關法規,將信息搜索變成了不良商家的“私人廣告牌” 。此起事件的背后,我們明確的是,在互聯網已經十分發達的今天,互聯網企業法律責任的缺失是造成“魏則西”事件的重要推手。企業明明知曉這種信息是有害的錯誤信息,而無視并放任這種現象的存在,這種不負法律責任的態度正體現了互聯網企業的法律意識不足。
二、互聯網法治建設的對策
(一)完善相關立法工作
1.提升立法層次:
提升立法層次就必須首先堅持立法先行,發揮互聯網領域的法律引領作用。以堅持憲法為根本前提,加快制定互聯網的相關法律,據此來確定互聯網法治建設的總體布局,明確相關的主體權利義務,包括:政府、企業、網民等。同時要正確理解互聯網自身的特性和發展規律,適時補充和修改法律漏洞。建立互聯網信息化網絡安全立法的規劃,加快形成互聯網領域的真正的法律體系,為實現依法治網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依據 。
2. 完善并及時修改法律:
法律的制定,就是為了規范某一方面或者某一對象的行為,如果不具有適用性或者適用性較低,則沒有出臺的價值。
首先,在時間維度上,對于已有的法律法規應當及時進行修訂。特別如互聯網這種更新速度快,發展多變的領域,更應該及時修訂與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規,要適應新時期新變化新發展的趨勢,完善和建立新領域的立法,及時提高其適用性。
其次,在空間維度上,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互聯網法律需要規范的對象范圍也在逐步增大。從初步的網站建立、信息的傳播等,發展到了現在涵蓋金融服務、文化傳播、商業交易等等包羅萬象,互聯網法律需要規范的范圍越來越大,這也對互聯網法律的適用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3. 改進立法工作方式:
立法的工作方式要堅持科學與民主。互聯網的理念就是共享和自由,互聯網作為一個公共平臺,超越了時間與國界,把全世界連成了一個巨大的關系網。因此,在立法中應以全球視野對待互聯網的法治問題,加強與他國的溝通合作并學習國外在互聯網立法方面的先進經驗,采取科學的方法和態度。同時,政府作為國家利益和公眾利益的代表,既要鼓勵互聯網的創新競爭也要尊重公民與網民的訴求與權利,認真聽取公眾意見和建議,并及時反饋公眾,強化互聯網立法的群眾基礎 。
(二)加強對互聯網的依法監管
完善互聯網監管機制已成為各國政府和民眾的共識,政府應從策略、體制機制等各個層面,積極介入互聯網的監管工作。在策略要上發揮社會公眾群體的在互聯網法治中的積極作用,加快建立健全的社會組織參與互聯網的監督與管理制度。并發揮政府的帶頭作用,完善現有各行業的互聯網監管細則,整合資源,綜合考慮各職能部門監管的協同性和實效性,還要明確互聯網的監管人員不履行或沒有正確履行監管職責所應承擔的責任及追責程序。在體制上建立由政府主導,科研以及商業機構廣泛參與的互聯網信息安全保護體系,明晰政府職責實施有效監督。
(三) 加強互聯網企業法律責任建設
1.應該加強互聯網企業制度的頂層設計:
建立符合國家法律法規,符合企業實際,以互聯網企業章程為最高規范性文件,類別明確、層次清晰、科學完備的企業制度,必須堅持建章立制先行。互聯網企業要發揮法律在建章立制中的推動作用,用法治思維推動互聯網法治,化抓住建章立制這個關鍵,在建章立制全過程中堅持公正、公平、公開的三原則,充分實現互聯網企業制度的法治性、科學性、有效性及民主性。
2.制定法律責任標準,開展第三方評估:
發揮第三方權威機構的輿論作用,讓互聯網企業的公共行為受到監督和輿論影響,強化互聯網企業法律責任意識。因此,可以制定適合我國互聯網企業的法律責任標準,定期的由權威機構發布對互聯網企業的評估報告,并對其違法的典型行為進行通報及公開。
3.需要培養互聯網企業內部的法治文化,加強企業內部的自律:
結合企業經營發展戰略,提煉各具特色、充滿生機而又符合企業實際的企業經營管理理念,形成“依法治理、以人為本”的法治文化氛圍。依法經營,規避風險,推動企業沿著法治的方向不斷提高經營水平;進一步完善相關管理制度,寓文化理念與制度之中,規范員工行為,提高管理效能,樹立企業良好的公眾形象,不斷提高企業文化建設水平。通過企業內部組織的學習、教育和宣傳,使企業員工深刻的認識企業發展要提升到法律的高度,對違反互聯網法律法規的員工作出懲治。在企業內部法治文化建設的過程中,行業協會和規模較大的互聯網企業要發揮引領帶頭作用,必要時要以壯士斷腕的精神,猛藥去疴,刮骨療毒 。
注釋:
張新寶.互聯網發展的主要法治問題.法學論壇.2004, 19(1).5-12.
陳李偉、吳奇璐. 踐行依法治國 扎實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化建設.學理論.2015(1).126- 127.
國家信網辦聯合調查組公布進駐百度調查結果.
梁璐熹. 從“百度魏則西事件”小議互聯網企業的企業社會責任.經營管理.2016(5).51.
廖宇翃. 論互聯網的法治建設與健康發展.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1(4).120-123.
王曉蕓.關于網絡空間法治化建設的幾點思考.陜西行政學院學報.2015,29(3).114- 117.
田麗.增強互聯網企業社會責任意識.中國共產黨新聞網.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6/0509/c40531-28333775.html 2016-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