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
目前,各中小學校都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課程改革,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整合德育資源,構建德育課程體系,組建一個嚴密的大德育網絡,并使之規范化、序列化、個性化、品牌化,成為學校德育工作主要方向。
德育課程體系是指將校內外德育課程資源按順序排列,是德育教學內容和進程的總和。德育課程體系由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及課程評價等組成。
一、德育課程三級目標彰顯科學化
(一)總目標的確立
高雅學生德育課程體系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以小學德育綱要為準則、以學校辦學理念為依托構建而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指導思想,小學德育綱要是學校德育工作的指導性文件,辦學理念是學校的靈魂,是引領學校改革與發展的旗幟,統領學校德育工作,學校德育滲透辦學理念。
(二)二、三級目標的確立
北京師范大學現代心理學林崇德教授認為,德育是有規律可循的,就是要符合孩子身心發展的年齡特征。因此,根據不同年齡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結合學生生活實際與思想基礎,整合當前社會時政熱點,創建、分化出德育課程體系的二、三級目標,這是德育科學性的起點。每個年級在總目標下有各自的二、三級目標,這樣就猶如把顆顆“珍珠”串成了一條“項鏈”,由一條主線貫穿整個學期,甚至整個學年,增強德育工作針對性。
二、德育課程內容凸顯生活化
目前德育教育很受重視,但效果不是很明顯,主要問題是與學生生活實際、社會實際相脫離,所以,內容的選擇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觸動學生內心深處,以學生喜愛的形式開展,才有實效性。
同時,學校德育課程內容以嚴謹、豐富為準則,群策群力共建而成。主要流程如下:首先,上網尋找古今中外對“雅”的詮釋,為“雅”的定義提供科學依據,做到有理可循,有據可查;接著,通過班主任及全體教師共同研討,進一步深化“雅”課程內涵,并且以學生家長問卷調查、個別訪談為重要手段,豐富“雅”內容,增加可行性;再向家長收集儒言雅行案例,歸納“學生儒言雅行100例”作為德育重要內容。
三、德育課程的實施
(一)德育基礎課程校本化
1.“啟雅”課程(幼小銜接)
學生升入小學后,在生活上、學習上有一個適應過程,學校在開學前應設置一周啟雅課程,主要內容包括課堂常規教育(坐姿、站姿、學具擺放等)、各門學科課堂規范教育和訓練、隊列訓練、生活常規教育(洗手、漱口、如廁等)……如,語文學科規范教育包括閱讀習慣訓練、練習拿書姿勢等,又如,美術學科規范教育包括學會愛護自己和學校的美術工具等。
2.“匯雅”課程(思想品德課整合)
目前品德課教材包括《小公民》《品德與社會》《人·自然·社會》三套,內容多,主題重復。可以將三套教材整合出五個主題:學會負責、誠實有愛、樂學善思、遵紀守法、熱愛家鄉,這五個主題涵蓋了浙江名人故事、美麗的浙江、浙江公益、浙江天氣、安全你我他等多項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在豐富地方風土人情的同時,又落實了德育目標。
3.“觸雅”課程(主題式班隊課)
學期初時,學生發展中心結合德育階段性目標及各月德育主題,以“菜單式”為各年級列出班會課主題,確保課程的有序開展與實施,內容來源于學生學習生活,緊緊圍繞三級目標,既有針對性,又接地氣。
(二)德育拓展課程精品化
開設此類課程主要是為了整合家長資源、社會資源等豐富的校外資源,以克服校內資源有限這一問題,拓寬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的課外活動。
主要包括:社會小義工活動、暑期童子軍活動、“東方遇見西方”文化活動、家長客座教師、德育大雅堂等。
上述德育拓展課程,充分挖掘、利用了家長和社會資源,建立了學校、家庭、社會密切配合的育人體系,形成了三位一體的德育教育合力。
四、德育課程評價彰顯過程化
德育課程評價要與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結合,改革原有的“三好學生”評價方式,引領學生人人爭當“星級學生”。首先是過程性評價。教師根據學生的行為情況,發放學科卡、文明卡、藝術卡,每月兌換學科星、文明星、藝術星。第二是階段性評價,平時,教師及時將學生信息輸入學生評價系統,到期末由系統自動生成相應的銀星、金星、鉆星,這一評價方式完全體現了高雅學生德育課程的特征,而且充分體現了學生“由評到爭”的轉變,大大激發了全體學生爭優的積極性。
德育課程是學校發展的內在驅動,德育課程體系的構建,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一個需要長期在實踐中探索的系統工程。乘著課程改革的東風,讓學校德育課程體系構建逐步完善。
參考文獻:
[1]魏賢超.德育課程論[M].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4.
[2]張人利.德育有效的關鍵是“雙主體”[J].上海教育,2012(3).
[3]張人利.后“茶館式”教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