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著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關于“十三五”規劃期間發展目標的制定與提出,為了進一步解決當前環境下新時期的困難與問題,黨中央進一步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五大發展理念順應時代發展趨勢,符合時代發展特點,為解決當前思想教育難題作出重要的理論指導。五大發展理念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堅持從實際出發,從而使得五大發展理念具有更加科學的內涵。
關鍵詞:五大發展理念;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D61;G64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6-08-23
作者簡介:倪萌芽(1985—),女,浙江舟山人,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
五大發展理念在我國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等各個方面產生了非常深刻的指導作用,而且具有長遠影響。對于社會來說,發展是永恒不變的主題,所以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變化,思想政治教育也將面臨新的問題與挑戰,只有與時俱進,才能實現良性發展。所以,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必須牢牢把握五大發展理念,順應時代發展,做出科學的選擇。
一、五大發展理念的內涵與實質
中國社會經濟已進入全新發展階段,為此,我國的發展戰略以及目標也要全面革新,從而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需要。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目標,為了早日實現“十三五”規劃期間的任務目標,進一步提出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從而以科學的理念作為指導,全面解決我國社會經濟在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各種問題。
1.五大發展理念的內涵
自從創新的重要地位確立以后,黨和國家對創新工作的發展越來越重視。創新是發展的靈魂與核心,所以發展的內涵就是要把創新擺在全局的核心地位,進一步使創新精神能夠全面融入一切發展的過程中,進一步推動制度創新、理論創新、科技創新,將創新作為發展的關鍵,進一步展現創新的獨創性與新穎性,強調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問題,從而促進創新發展在各個領域起到關鍵性作用,為此,必須保證創新的領先地位。
發展不是盲目的,而是協調、全面的,這就要求發展過程中必須著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整體布局,保證統籌城鄉,協調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的發展,有重點地推進,從而不斷增強發展的全局性。在協調理念發展背后更是對于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思想的繼承與完善,通過放眼全局,強調整體發展,統籌兼顧,做到具有系統性、平衡性,全面推進部分優化組合,堅持重點推進,把握發展過程中的主要矛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各項事業發展也必須始終堅持協調的發展理念。
發展不代表破壞,而是在符合實際情況的條件下進行的。這樣的要求是基于生態環境建設現狀而提出來的。尤其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往往更加重視效率與成就,反而對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影響有所忽略,這就導致生態環境急速惡化,從而嚴重影響生態平衡,進一步威脅我們自身的生存環境。所以在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堅持綠色發展,進一步實現可持續發展,走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從而建設美麗新中國,保證人與自然的和平共處。從這方面來看,中國的環境建設體現了可持續的健康發展理念,也正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環境之間和諧相處的理念的體現。
2.五大發展理念的實質
五大發展理念是順應我國經濟發展以及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所以在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過程中,要進一步遵循互利共贏的開放性戰略,全面促進雙向開放,進一步打造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極促進全球經濟活動的建設,共同打造“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的嶄新經濟發展格局。這樣的戰略態度也進一步表明理念發展的反封閉性,進一步強調了互動關系,從而集各家之所長,進一步深入研究事物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通過強調聯系的普遍性,進一步把握事物之間的普遍規律,從而實現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我國古代就已經認識到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樣的觀點進一步提醒我們必須貼近群眾,始終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所以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始終秉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進一步堅持發展共享,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的觀點,以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為重要目標。這樣的發展理念更加充分體現了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全面尊重人民群眾的主人翁身份,保證人民群眾能夠更多、更加公平地享受到發展成果。
二、五大發展理念指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五大發展理念是基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際發展特征所提出的
五大發展理念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思想,有助于廣大青年學生不斷進步,從而進一步激勵大學生努力實現自身的價值與社會定位,將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相結合,實現現代精神與傳統文化之間的統一。“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符合我國實際的發展特征,也是集體主義最高境界的宏觀前提,所以說,大學生只有將實現個人的價值與國家利益及民族大業結合在一起才具有真正的實踐意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加強五大發展理念宣傳,進一步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提高辦事能力,才能不斷增強大學生的歷史責任感。
2.五大發展理念能夠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識形態領域的工作,所以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前,必須做到有的放矢。政治性是意識形態的顯著特征,講政治首先就要談意識形態,所以渲染“去政治化”“去意識形態化”的自由主義觀點對于社會主義來說是非常有害的,而且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會產生非常嚴重的誤導。
將五大發展理念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來,能夠全面占領政治意識形態高地,從而集中政治體現。高校必須深刻認識加強五大發展理念宣傳教育的時代價值,在大學校園認真開展好五大發展理念的普及宣傳和廣泛教育工作。
三、五大發展理念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關系
1.五大發展理念符合大學生時代發展的特點
五大發展理念是隨著時代發展而發展的,五大發展理念具有時代特征,所以將五大發展理念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必須著眼于當代大學生的時代特點。目前我國大學生的年齡基本在17~26歲之間,也就是我們所說的“90后”,盡管個體性格存在差別,但是他們都具有相同的時代特征,必須將五大發展理念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2.五大發展理念是大學生形成積極向上人格的重要保障
當代大學生生活在偉大的時代,所以必須進一步加強大學生積極向上人格的養成,包括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堅決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胸懷遠大理想,勇于自立自強,敢于探索,樂于接受新生事物,對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充滿信心。從目前來說,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思想是積極、健康、向上的,而這些品質也正是五大發展理念所提倡的,只有通過不斷強化五大發展理念對大學生人格的影響作用,才能夠保證大學生在面對復雜的社會環境時不會產生動搖、消沉等負面情緒。
3.五大發展理念能夠促進大學生樹立國家為懷的社會責任感
大學生是社會青年群體中的佼佼者,所以必須樹立遠大志向,從而為祖國的發展與繁榮做出應有的貢獻。“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進一步指出了國家的發展與前進方向,這表明,做好這五個方面工作,能夠滿足發展需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做好五大發展理念的宣傳教育工作能夠進一步增強當代大學生的責任心,從而進一步促使當代大學生實現遠大理想。
四、五大發展理念指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路徑
1.高校黨委必須切實履行領導職責,切實推進五大發展理念指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
對于高校來說,運用五大發展理念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指導不僅要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方式,而且必須進一步提高領導的職能,所以高校黨委領導必須將職責話語權落到實處,從而占領意識形態陣地。高校黨委必須強化責任意識,對如何認真將五大發展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做出部署。
2.拓展五大發展理念的教育方式,發揮各種教育渠道的作用,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樣性
必須全面協調開展五大發展理念的教育方式,而且,五大發展理念教育方式不應該拘泥于政治說教,也不能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教條化。所以五大發展理念的教育方式必須通過多渠道的發展與工作來實現教育的多樣性,從而形成一個共同合力,全面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完善。
3.充分發揮大學生主體作用,調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性,激發參與感
中國經濟社會以什么樣的格局發展,能否健康發展,這對大學生來說,影響非常重大,因為其效果如何,不僅是現實問題,而且還關系到大學生未來的發展。而五大發展理念對我國的發展全局具有全局深化的變革作用,大學生不是時代的旁觀者,也不是過路人,而是時代的參與者。他們擁有身居其位的參與感,也有著積極主動參與的態度,所以說五大發展理念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深入了解五大發展理念的基本要求并加以落實,能使大學生能夠進一步提高自身的學識與能力,從而保證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積極性與參與感。
五大發展理念就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這些理念主要是基于社會主義發展形勢而形成的,通過研究五大發展理念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指導作用,能夠進一步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觀念的形成,使其更符合時代發展要求,從而全面提升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1103/c1024-27772678.html.
[2]習近平.習近平:堅持立德樹人思想引領加強改進高校黨建工作[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230/c70731-26299855.html,2014-12-30.
[3]熊曉琳,王 丹.五大發展理念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1).
[4]陳金龍.五大發展理念的多維審視[J].思想理論教育,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