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斌
在當今的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的、最為傳統的教學方法依然是,許多教師采用提問讓學生思考、回答問題的辦法,這當然是一種啟發學生思考問題、發展學生思維的方法,但是它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把學生當做知識獲得過程中的被動者,讓學生按照教師的思維過程進行學習。針對初中學生的情況,初中地理課程設置情況以及地理學科具有綜合性強的特點,這肯定不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更不利于學生的主動發展。因此,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疑問意識”,讓學生學會深思善問尤為必要。
一、學生發問是難題。
調查結果顯示:在課上遇到問題當場主動提問的學生中,小學生占13.3%,初中生占5.7%,高中生占2.9%。受各種條件限制,很多學生不敢提問題,不敢表達的自己的觀點,這勢必會惡性循環,長此以往,課堂教學師生互動只能是一句空話。怎么辦?作為一名合格的地理教師應時時能夠駕馭課堂,因課而變,為學生的“問”營造氛圍。
1、營造寬松的環境。
激發學生問題意識的關鍵是要創設寬松、安全的環境和氛圍,消除學生在課堂上的緊張感、壓抑感。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只有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師生平等對話,學生才能張揚個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信念、意志和品質,釋放出巨大的潛能。因此,教師要采取各種適當的方式,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探索熱情更加高漲。只有這樣,學生才敢想、敢說、敢問。
2、給予提問的時空。傳統的課堂教學一般是教師講到哪里,學生想到哪里,學到哪里,學生沒有自己的思維空間,沒有自我發展的余地。教學過程中必須讓學生有充分的思維和自我表現的時間和空間,特點讓學生觀察,思路讓學生探索,方法讓學生尋找,意義讓學生概括,結論讓學生驗證,難點讓學生突破。有的老師在課堂上不敢放手讓學生大范圍討論,因為學生七嘴八舌提出和回答問題時,課堂秩序容易混亂,影響班集體形象,殊不知正是在這些 “嘈雜”聲中,老師才會感到有一股被激發出來的學習熱情在涌動,學生方面也可以毫不顧及表達的觀點和想法,完全地自我表現和交流,這才是真正的互動。
3.尊重學生的勞動。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間積極互動的過程。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地看,積極地聽,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積極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允許出錯,允許改正,允許保留意見。在七年級經緯網的學習中,我要求學生用乒乓球自制經緯網,有的同學用土豆代替,引起很多學生發笑,這其實非常好,老師要及時給予肯定。學習地圖時,布置的任務是,老師提供了學校標志性的建筑,要求學生畫出學校的平面圖,結果,當然是很少的同學畫得完全正確,那些出錯的同學不是方向不對,就是比例尺不對,這說明學生實踐經驗不行,動手能力差,但只要學生動手做了,哪怕有問題,也要給予肯定,人都是在不斷犯錯誤中成長的,何況是學生呢,作為教師,我們要堅信,對于學生而言,我們要尊重他們的勞動成果,因為學生的每一次實踐都是進步,
二、學生會問是關鍵
要學會換位思考,了解學生最想干什么,最想怎么做,教師要由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內容的傳授者和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判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促進者,不斷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1、喚醒學生主體意識。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意識愈強,他們參與自我發展、在學習活動中實現自己的本質力量的自覺性就愈大,從而也就能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動力量,不斷調整、改造自身的知識結構、心理狀態和行為方式。課堂教學更應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讓他們積極思考、自覺實踐、生動活潑地發展。八年級地理《臺灣》一節,可以這樣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緊緊圍繞“寶島”一“寶”字,網絡游戲中有偷菜、挖寶,我們也可以來找寶,盡管臺灣島面積不大,通過學生找出以后發現各種自然資源豐富,各種物產豐富,經濟比較發達,這就是“寶”,如此一來,課程講授自然順暢,學生興趣濃厚,甚至于可以說,老師不用講課了。
2.精心設計問題情境。
課堂是學生接受知識、提高能力、增強素質的主要陣地。課堂上,教師要經常地誘導和啟發學生改造、重組和重新解釋他們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并且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提問,不斷發現尚未解決的問題。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這就是以問題為紐帶的教育。它是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問題的深度、探求解決問題的獨立見解為目的。在教學中,教師要巧妙設計問題情境,有很多疑問會無形中裝進學生的腦子里。比如,汶川地震發生時,倍受震撼的學生,不斷詢問地震能不能像天氣那樣預報,老師可以以設計問題情境的方式回答學生,地震不可以預報,而天氣也只有百分之七十的準確率。從而使學生在疑惑、驚奇中增加學習的欲望,這對學生以后的學習發展都極為有利。
3、培養學生質疑能力。質疑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是探索和創新的源頭。加強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即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不會提問題的學生不是學習好的學生”。因此,在教學中,要花大力氣引導學生尋疑、質疑、釋疑,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①為什么秦嶺—淮河一線為什么可以作為南北方的分界線,這個問題是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最好例證;②未來構想的疑問,能源礦產煤、石油、天然氣開采完了怎么辦,這是強化保護地球,保護環境的危急意識;③我國人口不斷增多,耕地面積日益減少,糧食問題怎么辦,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等。通過引導學生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深入探究和發現創新的能力。教學中,要滲透質疑方法的指導,鼓勵學生自由地進行逆向思維、求異思維、發散思維,大膽懷疑,大膽想象,大膽創新,并能對某些帶有共性的看法或結論質疑,得出自己的結論。
實踐證明,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質疑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為此,課堂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學會“答”,更要積極主動起來,學會“問”。小疑小進,大疑大進,因為沒有問題,就沒有創新,也談不上發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