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春燕
【摘要】瑜伽運動自2002 年正式被引入高校體育教學體系經歷了近14個年頭,經過幾代教師的不懈努力瑜伽課程經歷了從無到有,直到今天引起廣泛關注和喜愛是值得體育教育者欣喜的,但通過筆者的課堂調研發現,高校瑜伽課教學還存在很多誤區,主要集中在人的因素上,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目前我國高校瑜伽教學中集中體現出來的誤區,針對這些誤區提出了建設性的優化策略,以期能對改進教學提供幫助。
【關鍵詞】高校 瑜伽教學 誤區 優化策略 探究
前言
高校瑜伽課程的開設雖然經歷了14年之久的發展,雖然在學科建設、教學手段、教學設施等方面有了長足的發展,但仍然不能繞過一些典型教學誤區,主要集中在課程設置缺專業化、持續性,教學模式陳舊,教學手段不能及時更新導致教學效果課堂體驗滿意度低,學生學習興趣逐年下降,瑜伽校園活動組織過少且缺乏良好氛圍的創設意識不能實現課堂內外有效聯系、延展等人為問題。精神影響行為,因此只有人的問題解決好了才能推動行為的發展,本文的研究目的不止局限于揭出目前我國高校瑜伽教學存在的主要誤區,更想針對這些誤區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優化策略來提升我國瑜伽課程的開設水平。
1高校瑜伽教學中存在的誤區
1.1 課程設置缺乏科學性,體系性及持續性,科學性低
課程設置的科學與否直接決定了學科建設水平的高下。我國高校體育部門并未充分認識到瑜伽課程的前景,只是順應高校體育課改大潮引入,因此也就無法期待其投入相應的人力、財力參與到該學科的建設工作中。再加上由于高校瑜伽教學引進至今我國教育部并未對其進行統一教材和教學大綱要求制定,更未開展瑜伽教師從業資格認證,導致瑜伽課程雖然在高校得以開設,但在目前我國高校的開展情況基本處于初級階段,教師教學內容“無據可依,教無定法”基本無權威教材和教學大綱可依,教學內容多老師根據自身需要從網絡、社會瑜伽視頻獲得,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參差不齊。教學內容主要集中在特定動作上,無法涉及瑜伽歷史、瑜伽運動理論等理論性內容,由于理論部分的缺失和片面化教學設計必然導致瑜伽課程設置缺乏科學性、體系性和持續性。瑜伽課的課時安排一般僅安排一學期18—36個課時,且處于選修課或輔修課地位。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瑜伽課程在設置上的誤區則高校瑜伽不會獲得長足發展。
1.2 教師隊伍水準不一,普遍輕理論教學,主要追求動作的專業化及難度輕心靈感悟
瑜伽運動本是一項綜合醫學、體育、宗教和哲學而構建起來的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不僅講求動作的精準、柔美,更在于強調身心合一的專注控制和關注心靈感悟。通過瑜伽運動不僅可以實現強身健體的目的,更在于通過運動過程的冥想得到心靈的凈化。由于瑜伽運動自身的特點必然要求該運動的教育者具有較高的情商和課堂調控能力,以保證參與者獲得較高的情感體驗。但通過調查問卷和文獻檢索得來的數據顯示,高校瑜伽教師隊伍來源參差不齊,多數來自并未接受過系統的瑜伽運動理論培訓的形體課甚至由一些體育教師兼職授課,再加上缺乏統一科學的教材使得老師普遍存在“教無可依,教無定法”的尷尬局面。所教內容絕大多數來自網絡或教學視頻,教學內容多為臨時抓湊,缺乏一個系統性和持續性。因為自身對瑜伽運動的理解水平有限,更難以講授其深邃內涵及相關理論,讓學生無法形成一個科學系統的認識,主要精力放在較易實現的標準動作上。即便主要追求動作的專業化由于高校瑜伽教師普遍對瑜伽運動項目缺乏系統而科學的養生及健身方法.對身體的柔韌、力量、耐力素質的要求不清晰,難以讓學生在練習中獲得較高的愉悅感和通過冥想實現心靈感悟。更有教師對瑜伽動作難度和可能出現的運動損傷缺乏預見,導致學生對瑜伽運動損傷缺乏認識,一旦損傷出現則帶來較長時間的瑜影響。
1.3 學生課堂體驗效果差,校園氛圍缺乏創設,長期學習意愿低
學生的掌握程度和感受是檢驗教學效果好壞的直接衡量標尺,高校瑜伽課開設的好壞則必須要落實到學生的體驗感受上。通過問卷得知,高校學生普遍對教師“講解-示范-模仿”這一僵化的教學模式和教師缺乏熱情與激情的授課方式表達了不滿,課堂體驗效果普遍差,所在的學校教師從未組織過校內瑜伽比賽或活動的不在少數,瑜伽校園氛圍缺乏創設,參加過瑜伽課的學生普遍感覺瑜伽沒意思,學生長期學習的意愿低。
2 高校瑜伽教學優化策略探究
2.1 相關教育部門制定統一化課程設置及教學大綱,強化其科學性、系統性及持續性
教學大綱是課程開設的依據,相關教育部門必須要拿出專門力量和財力來加強對瑜伽運動的研究,并根據瑜伽運動的形成歷史及運動理論形成一套具有科學性、系統性和持續性的高校瑜伽課程,防止高校瑜伽流于形式,白白浪費人力物力。
2.2 優化教師隊伍,加強高校瑜伽專業教師的培養及常規性培訓,優化教學效果及反饋機制
教師專業素養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要經過持續性的學習和進修。特別是隨著當今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教師必須要及時更新專業知識。因此要想徹底改進當前瑜伽教學則相關教育部門必須整合資源,加強加強高校瑜伽專業教師的培養及常規性培訓,優化教學效果及反饋機制,設置瑜伽專業考核認證,實現專人專崗,并對教學效果定期進行考核,建立科學、高效的反饋機制,及時調整教學難度及教學重難點。
2.3 創設瑜伽校園氛圍,創設展示平臺,增強學生體驗感、參與感,提高學生學習意愿
對比三大球在高校的強勢發展不難看出校園氛圍的創設對于體育運動的發展的強大的推動作用。因此,瑜伽運動更需要創設良好的校園氛圍來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來擴大運動人群基數,必須要多樣化課堂呈現形式并通過一定豐富多彩的活動成功延伸到課外,利用互聯網平臺架設各種展示平臺來展示精品課堂及優秀教師教學風采,從而增強學生的認同感、體驗感、參與感,較大程度提高學生學習意愿。
【參考文獻】
[1]郭磊[J].高校瑜伽教學的現狀及優化策略, 2012.10,217頁. [中國職工教育].
[2]史利[J]. 高校瑜伽教學誤區及改革探討,2014.8,31頁,[職業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