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渝
【摘要】預習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前奏曲”,是構建語文高效課堂的基礎。良好的預習習慣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愉悅,從而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預習 習慣 能力 高效
預習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葉圣陶先生曾說:“不教學生預習,他們經歷不到在學習上很有價值的幾種心理過程。”語文課前預習,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習慣,也是提高課堂效益、創建高效課堂的有效途徑。為了提高預習效率,我在教學中開展了“快樂預習”的實踐研究。
一、培養預習習慣與能力,獲取探索之樂
1.循序漸進,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
培養預習習慣,在第一學段,可安排學生在課內預習。此時要有具體的指導,向學生傳授預習的方法,細致地安排預習步驟。及時肯定學生好的表現,發現學生在預習中暴露的問題要及時糾正。在第二學段,學生已初步掌握預習方法,預習可以采用“課內外相結合,以課外為主”的方式。在學生形成較好的預習習慣后,預習就可以安排在課外進行了。這樣循序漸進,由扶到放,使得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與過程中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
2.梯級上升,不斷提出更高的預習要求
在不同學段,要對學生提出不同的預習要求,這樣才能實現梯級上升,不斷提高自學能力。如,一年級我提出了“四步”預習法:一讀,我已經把課文讀了( )遍,做到了準確、流利、不添字、不漏字,我還知道課文有( )段話;二圈,我圈好了課文中的生字;三記,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住生字;四問,我也有不明白的地方,我要問一問。預習要求用通俗易懂的兒童化語言表達,重在養成讀與寫的自學習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而五年級的預習要求有了明顯的提升,同樣有朗讀、識記生字詞、提問的要求,但已經比低年級提高了層次。除此之外,還增加了自主理解詞義、厘清課文脈絡、概括課文內容和搜集資料等要求,不僅有障礙性預習,還有感受性預習和發現性預習,體現了預習的年段差異。因年級而異、因人而異地提出預習要求,使得預習成為“夠一下可以摘到的桃子”,而不是“天上遙不可及的星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品嘗到自主探究的快樂。
3.精細指導,扎實學生預習的實際效果
葉圣陶說:“預習原很通行,但要收到實效,方法必須切實,考查必須認真。”低年段的預習放在課內,便于手把手地指導與反饋,讓預習有個良好的開端。隨著年級的升高,出現新的預習方法與要求,教師要給予精細化指導。例如,高年級增加了“搜集資料”這個預習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緊扣文本收集資料,如課文作者、寫作背景、相關題材鏈接等。同時,告訴學生搜集資料做到取通俗易懂的,取關乎文體的,取高度凝練的,取有助積累的。所搜集的資料可以打印,但一定要閱讀圈畫做記號,也可以抓住重點作摘錄。教師一開始要在課內進行指導,每次布置查找資料,要當堂反饋點評,讓學生保持積極性的同時,還能在交流中取長補短,不斷提高搜集資料的能力。
二、建立預習后能動課堂,獲取增值之樂
1.開門見山,導入簡潔有效
人們常說“萬事開頭難”,很多老師為了實現“開門紅”,常常把課堂導入作為“亮點”來呈現,在這上面花費了很多時間,卻收效甚微。如,有位老師執教《桂花雨》,她首先出示一組桂花的圖片,讓學生說說這是什么花,然后出示桂花的資料。板書課題后,讓學生對課題提問,再帶著問題讀文。這樣的導入有圖、有文、有質疑、有互動,看似精彩紛呈,其實忽視了學生的學生基點,屬于低效課堂。同一篇課文,薛法根老師是這樣導入的,他先讓學生聽寫6個課文中的重要詞語,并指導朗讀、理解詞義,然后導入“這6個詞語出自一篇課文――《桂花雨》,這篇課文出自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沒有“曲徑通幽”的神秘,沒有繁瑣花哨的語言,當堂檢測,直接導入,完全基于學生實際和目標所指,這才是真正的高效課堂。
2.以學定教,扎實課堂教學
掃清字詞障礙是進一步學習課文的基礎,字詞教學要建立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既是對學生預習的檢測,又能了解學生存在的問題,以便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如,教學《吃水不忘挖井人》,導入課題后,我出示了這課中的12個詞語,指名讓學生讀。學生認讀熟練,不過“井”字受方言影響,后鼻音讀得不夠到位。另外,讀到“沙洲壩”“鄉親們”兩個詞語時,學生表示不理解,于是在學習課文時,我對這兩個詞語進行了點撥。沒有面面俱到的指導和講解,而是從學生需要出發,這樣的教學以生為本,能動而有實效。
3.直奔主題,凸顯思維成果
進入高年級后,所學的課文比較長,如果把讀文理解都放在課上的話,時間根本不允許。況且,高年級語文教學要架設從課內閱讀到課外閱讀的一座橋梁,勢必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這就對高年級預習提出更大的考驗,學生讀文時能在印象深刻處寫寫批注,或抓住關鍵詞句“揣摩、品味、欣賞、咀嚼、體會、思考”,使得預習向縱深處邁進。課堂上,教師可以抓住一個主問題直接切入,讓學生在交流中實現思維的碰撞,分享智慧的果實。如,在教學《記金華的雙龍洞》“空隙”這段文字時,我設計了問題“雙龍洞的空隙有什么特點,課文是怎樣寫出這些特點的?”學生從里外互拉繩子的方式、緊貼小船的動作、過空隙的感覺等具體的語言文字中感悟出空隙“矮小”的特點。有了課前的預習,學生能更快進入文本深處,課堂上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進行交流分享。
總之,教師要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預習效果不要強求學生都到達到相同的水平。只要教師注重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語文的自信心就達到一定的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