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轟轟
【摘要】在浙江省新課程標準理念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育。在傳授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滲透對學生的品德思想進行教育。高中信息技術是一門操作性強,學生樂于學習的科目,隨著互聯網的發展,Internet上有大量有助于青少年成長的有益信息,也泛濫著不科學、不健康的信息,給學生帶來消極的后果。信息技術教師在課堂中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滲透思想品德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和行之有效的。
【關鍵詞】信息技術 教學 德育
一、滲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一)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要求:“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信息技術課以培養和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為根本目的。這就要求信息技術課不僅要讓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技能,形成個性化發展,還要讓學生明確信息社會公民的義務和權利、倫理和法規,形成與信息社會相適應的責任感和價值觀。
(二)是信息技術學科特點的需要
如今是一個信息技術蓬勃發展的時代,它給人們帶來了精彩,也存在對中學生成長不極這不利的因素:計算機病毒肆虐,在互聯網上傳播暴力、色情內容,惡意侵犯他人隱私,充當“黑客”,色情、暴力游戲……等等。面對這些,人生觀和價值觀都尚未定型的中學生自然會有不少的思考和困惑。而作為實施素質教育最重要的學科之一的信息技術課,是學生們異常喜愛的課程,它主要是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如果說學生們僅僅是掌握了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而沒有從小沒有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人生觀,那么空有知識的人也只能是應試教育體制下的悲劇人物。
二、實施德育教育
(一)在日常行為中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
信息技術課90%以上的課時是在機房中進行學習的,我們信息技術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樹立對號入座,愛護計算機設備,培養正確規范的操作,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機房上課的管理一直是令計算機教師頭疼的問題,而這正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環節,信息技術教師對學生課前、課中、課后都要明確的要求,如下課后要督促學生做好整理工作,關好門窗、用電設備。總之,無論如何,我們要在下節課的學生來時看到的是一個整潔的機房,看到的是電腦完好,以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
(二)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
現在的中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萬千寵愛于一身”的他們,普遍表現為學習上怕艱苦,自主學習能力低下,在學科教育中,我們信息技術教師就要充分利用好信息技術學科學生喜歡學、求知欲強的優勢,在課堂教學中結合各種各樣的主題,創設學習情境,采用任務驅動法教學,有意識開展讓學生自學、主動探索去獲取知識,讓他們亨受通過自大的努力獲得成功的喜悅,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如:我們可以在課堂中提出一些與本節課內容有關的難題,讓學生組成小組一起攻破這些難題,在他們自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給予提示,讓學生聯系以前所學的知識,再結合自學本節的內容,使學生能順利攻破我們所設立的難題。這些任務可以是具體學科的任務,也可以是真實性的問題情景,使學生置身于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態過程中進行學習。通過一個或幾個任務,把相關的前后所學的知識和能力要求作為一個整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學習目標的學習。在學生完成任務后及時給予一些鼓勵性的贊揚。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技術使用道德
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技術使用道德,當務之急是進行網絡道德教育。如何讓我們的學生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有效的學習和幫助他們構建抵御網絡負面影響的防線?教師首先應了解學生為何迷戀網絡以及他們的網絡使用動態,在心中有數后,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一定要避免亂放炮,亂批評現象。
必須認識到:現在的網絡適應青少年心理特點的原因在于:1、青少年喜歡新鮮、好奇,特別喜歡接觸新鮮事物;2、網絡中能充分展示自我;3、網絡滿足了獨生子女渴求友誼的特點;4、網絡滿足了青少年的主體意識。總之網絡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很強的吸引力和滲透性。它集多種媒體于一身,可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投進網絡的積極性、主動性,它讓學生隨時獲取大量信息,使學生自主而自由地與外界進行思想交流。可見,網絡是我們德育工作的很好工具。
(四)培養學生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
現在的絕大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就缺乏與同伴相處的本領,直至到了上學的年齡,仍然少有與同學、同伴友好相處的能力。如果我們的教育不注重交往與協作精神的培養,他們長大成為獨立的社會人時,他們會因為缺乏協作精神而難與他人一起學習和工作的。我們應注重采用以小組為單位的任務驅動教學模式,通過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來培養和訓練他們的為人處事能力,培養他們的團隊協作精神。因為通過小組活動,學習者相互間隨時解決學科學習上的問題,就可使學生意識到團體合作的好處,意識到合作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并可增強學習興趣。實踐證明,小組合作能克服困難,隨時解決問題,個別學生的畏難厭學情緒也可以逐步消除;通過上課時同學相互間的交流,能使群體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總言之,學科德育要講究自然而巧妙的引導,要使德育滲透在教學過程中,“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讓學生感到不是在接受說教的、生硬的教育,只是在學習信息技術的過程中,拓展了自己的視野,開闊了自己的胸懷而已。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科特長,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內涵和搜集德育素材,加強自身的修養,在教學過程中有機地進行德育滲透教育,才能完成新時代賦予每一個教師的使命。
【參考文獻】
[1]李伯黍等. 道德發展與德育模式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李偉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探索 廣東教育2003, (1)
[3]范樹成 德育過程論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