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廣梅
課堂教學中的導入教學是一門藝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在新課伊始將教學中的教育性和科學性通過各種形式傳遞給學生,創造出一個良好的學習情境,營造出濃厚的學習氛圍,一上課就能緊緊抓住學生的心弦,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將學生的思維調節到最佳狀態,藝術地將一節數學課呈現給學生,對上好整堂課,完成教學任務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下面就我的個人觀點談談新課程理念下的新課程導入與教學技藝。
一、抓住一個“趣”字
“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于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作為教師要善于在新課導入中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導課中運用生動的案例去描繪枯燥的概念,使比較抽象的內容變得通俗形象。例如:講述角的認識,“角是由一個端點引發的兩條射線,”這個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但是,如果這樣開頭就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今天走幾步路讓大家看看,大家能否從老師的動作中猜到今天講什么內容?然后就邊走邊擺動雙臂,并且讓雙臂跟身體成一個角度。還可以將成角度的動作定格讓學生去領悟。或者出示一張蕩秋千圖,并且在黑板上把蕩成了一個角度的秋千跟豎直線畫出來,然后向同學們提問:“老師的手臂這一擺,秋千這一蕩,就是一個數學概念。同學們想一想,這是什么概念?”類似這樣的例子是學生親身經歷過的,學生為弄懂這些問題就會主動探討問題,學習興趣自然會被激發出來。預習過的學生看到老師的示范動作或圖,再聯系課本就不難想象到今天是要講“角”了。沒有預習的同學也會積極地去思考,擺臂、蕩秋千怎么會同數學概念聯系在一起呢?這種以激趣方式引起學生學習的方法,是解決枯燥數學概念教學的較好辦法,學生的思維火花因有趣而自燃。
二、抓住一個“疑”字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等。數學新課的導入可以利用學生對新知識的疑惑進行。因為只有疑惑,才會產生探求知識的欲望,才會主動去思考尋找正確答案。如在講“較復雜的求平均數的方法”這一課時,老師出示這樣一道題:某水果店運來600個西瓜,300個大的,300個小的,小組長對售貨員小張說:“大的一元賣2個,小的一元賣3個,結果可以賣250元。第二次又運來同樣數量的大西瓜,價錢也沒有變化,小張想:何必分開賣,不如不許挑,平均每元錢可以買兩個半,每個4角錢。賣完西瓜后一算,只賣了240元,這是怎么回事呢?為何第二次比第一次少賣10元錢呢?不少學生看完題目也覺得奇怪,疑問出來了,思維的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
三、抓住一個“動”字
新課的導入,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所以,導入新課關鍵是要讓學生動起來。學生不動,教師再花力氣,也不可能事半功倍。布魯納把兒童看作“主動參與知識獲得過程的人”,教師是主要輔導者,看教師的主導作用,不能只看教師講授如何,更重要的是看他在教學過程中是否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思考,是否指導學生逐步掌握學會獨立獲取知識的方法。數學教學無論是新授課還是復習課,教者都應努力做到讓學生真正地“動”起來,動腦動手,合作討論,營造一個“動”的氛圍,學生就在這不斷的地“動”的活動中思維,增強能力,提高水平。
四、創設情境導入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主動的建構活動”。學習應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系,在實際情境下進行教學,可以使學生利用原有知識和經驗同化當前要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的新知識,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進入遷移創新的情境中去。
例如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時,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啪”的一聲響起,學校花架上的三角形玻璃被突然飛起來的小球擊碎了,一下子圍上了許多學生,小明看著地上的碎玻璃著急地說:“是我不小心打碎的,我想趕緊去配一塊,可是玻璃已經打碎,尺寸大小都不知道,該怎么辦,真急人!”同學小聰的眼睛盯上了其中的一塊碎玻璃,高興地說:“我有辦法了,只要拿一塊碎玻璃,就可以去配上與原來完全相同的玻璃。”同學們,你認為應該拿哪一塊呢?同學們認真地觀察著這些碎玻璃,進行著思考和想象,過了一會,大家熱烈地展開討論;有些學生認為選擇留著一個角的那塊,因為那塊比較大,有些學生對此提出意見,認為玻璃大不能解決問題,因為沿著一個角的兩條邊可以無限地延長,玻璃的形狀大小就會發生變化;也有些學生認為選擇有兩個角的那塊,因為這塊有兩個角,延長兩條邊會相交一點,就能得到與原來形狀大小完全相同的玻璃。(結合學生的回答,電腦進行演示,延長兩條邊,交于一點,形成一個三角形,并使形成的角與原來的重合,讓學生直觀地感知,連在一起的兩個角確定了,它們的夾邊也就確定了,得到的三角形與原來的三角形完全相同,第三個角也就被確定了。)此時教師問學生,你們想知道什么問題?有學生說“我想知道為什么用有兩個角的這塊玻璃可以配與原來相同的玻璃?”有的學生說:“為什么三角形中兩個角確定了,另外一個角也就確定了?”
這樣的新課引入是別開生面的,全班學生一下子因玻璃被打碎的情境所吸引住了,注視著屏幕上的碎玻璃想象著,思考著,進行著不同的猜測…….。由于生活情境中引發的這些問題,是學生自己想探究的問題,學生當然會興趣盎然地投入探究實踐活動。而當學生自己發現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后,將會領悟“為什么三角形的兩個角確定了,另一個角也被確定了呢?”“為什么拿有兩個角的那塊玻璃的道理”,自然會對數學學習產生一種情感,從而增強學習的動力。
五、創造懸念導入
抓住小學生的好奇心理,巧設懸念,以疑激學,促使學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識,引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例如:在教學“年、月、日”時,教師可先出示題:小明今年12歲,過了12個生日,可小華也是12歲,他只過了3個生日,你知道為什么嗎?(讓學生略加討論)這時學生情緒高漲,疑問產生了好奇,好奇又轉化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隨即教師指出:“等你們學了今天的課后就知道了(出示課題)”,這樣從學習一開始,就把學生推到了主動探索的主體地位上。
總之,課堂教學藝術是一個整體,導入教學是其中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其方式方法必須從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出發,與課堂教學藝術融合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