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引言
大學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處處洋溢著青春的陽光,此時的同學們正經歷著從學生走向社會的過度,同時也為自己憧憬的未來默默準備著。而心靈卻又是靜謐的,大學生的心靈則有更加的敏感和剛性。保持著一顆陽光、平穩的心態,有助于身心健康的發展,以及美好未來的促就。在緊張的學習、生活中,人際交往的問題時時刻刻都圍繞著同學們,牽動著同學們的心。因此,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的及時發現和調試,就顯得尤為關鍵。
一、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障礙原因
(一)自我認知、評價偏差。
人,生而存在于社會中,即會對自我、他人及周身事物產生認知。只有在對自我和他人產生正確的認知的情況下,才能正確的接受外界的信息,并作出回應。如果不能正確的認知,則會出現認知偏差。在大學生自我意識成長中,“理想中的我”和“現實中的我”、“心中的我”和“別人眼中的我”之間的矛盾會開始加劇,“理想的我”總是完美,但距離現實總是有距離。時而感覺自己很優秀,時而又感覺自己很糟糕,不能把動態的自我評價進行整合,得出客觀的自我評價,從而不能納化為自我的正確認知。
(二)人格的差異
不同的個體,擁有者不同的人格。而所謂的人格,是指人在各種心理過程中經常地、穩定地表現出來的心理特征,包括性格、氣質、能力、興趣、愛好等成分。如今的大學生個個都是家庭的小寶貝,從小就倡導個性的培養,又沒有在人生的道路上經歷過什么大風大浪,因此,自我和特立獨行是當代大學生的標志。在大學生的人際交往中,一些自我大于能力的同學,就會處處受挫,在人際交往的戰場上,處于下風,或者一敗涂地。
(三)自卑心理
自卑是由于自身的相貌、家庭條件、學習成績、性格等原因,對自己的能力和品格缺乏自信而產生的情緒體驗。首先是比較不當。比如有些他同學比較有組織能力,或是口才比較好,而自己恰恰布具備這些能力,所以在比較中,自己總是黯然失色。
二、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障礙表現
(一)焦慮
焦慮是一種個體對當前或預感到的挫折產生的一種緊張、憂慮、不安而兼有恐懼性的消極情緒。它包括自尊心與自信心的喪失、失敗感與罪疚感的增加等。人際交往的失敗,會使個體產生對自己能力不確定的感受,懷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懷疑自己存在的必要。長時間的焦慮,會對身體和心理產生極大的危害。
(二)冷漠
冷漠即是個體遇到挫折后或預感到挫折時,對付焦慮的一種方法。包括認識動機的缺乏、減退活動意向、淡漠情感、情緒低落、思維停滯、意志衰退等。
(三)逆反
某種意義上,逆反心理與焦慮、冷漠情形相對。是個體在多次遇到挫折后表現出來一種與大多數人對立情緒體驗和行為動機。是一種消極的心理定勢,是影響個體接受教育的一種心理障礙。與焦慮和冷漠不同,若前者可稱為是“沉默”,則逆反即可稱為是“爆發”。多次的交往挫折后,與懷疑自己能力相對的就是懷疑他人的行為。
三、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障礙調試
(一)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每個人必須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給心靈一片藍天,給前進一個方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才能有正確的人生方向,才能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現實之間的關系,才能防止主觀偏面、固執偏激,才能達到豁達大度、處事不驚、經得住各種挫折與考驗。
(二)客觀評價、認識自我
要堅信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客觀的對自己進行評估,既要肯定自己的優點,不斷發揚,樹立信心,也還要虛心認識自己的缺點,及時改正,不斷進步。只有正確的認識自己,客觀的評價自己,才能坦然地接受現實中的我,準確把握人際交往的力度。
(三)根據自身情況確立目標
一百個人眼中就有一百個蒙娜麗莎,說明每個人的眼光角度是不同的,同時也應該明白每個人的閃光點和能力也是不同的。根據自己的長處制定方向,根據自己的能力制定目標,只有這樣才能在自己的舞臺上演繹出最擅長的自己。
(四)培養、保持樂觀、陽光的心態
處于大學時代的同學們,學習生活節奏緊密且快速,不少同學每天的心情可謂是風霜雨雪,喜憂參半。因此要注意情緒的控制和心態的調整。只有保持積極向上、健康樂觀的情緒,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出自己的能力和智慧。
(五)做好大學生心理輔導和咨詢工作。
學校在注重德、智、體全面發展,提高就業率的同時,應加強建設心理健康的關注和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建立心理健康監測匯報制度,由輔導員做學生與機構之間的樞紐。以各班長和心理委員為主組成心理監測小組,及時的了解、觀察同學們的言行、心理狀態,發現問題及時上報輔導員,根據具體情況制定具體方案,及時通過談心、溝通解決,把問題扼殺在萌芽之中。
【參考文獻】
[1]郭亨杰:《大學生適應心理指導》,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樊富珉:《大學生心理健康與發展》,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
[3]王登峰、張伯源:《大學生心理衛生與咨詢》,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4]賀淑曼 聶振偉:《人際交往與人才發展》,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