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楠
摘 要:研究生入學時的外語水平大相徑庭,外語教學面臨困境。解決外語課堂的本碩銜接問題,需要師生共同努力。教師一要做好學生的心理疏導工作;二要幫助學生構建外語知識體系;三要進行著實有效的教學改革,提升學生的外語綜合水平和應用能力;四要不斷完善自身知識結構,涉足專業領域,為社會輸出復合型人才。學生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努力克服語言磨蝕,積極配合教師的課堂教學活動,盡快渡過外語課堂的本碩銜接難關。
關鍵詞:外語教學 教學改革 語言磨蝕 本碩銜接 翻轉課堂
一、本碩外語課程銜接問題之誕生
本、碩、博在學術層次與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差異,可持續性是本、碩、博銜接的基本原則和要求,大學教學要著眼于學生學術能力與學術狀態的可持續發展。[1]本科生被錄取為碩士研究生之后,外語學習成為新的挑戰。教學目標與重難點的變化使許多學生無所適從。由于學生入學時的外語水平大相徑庭,高校研究生階段的外語教學面臨困境。教師講解較快較深,基礎稍差學生甚感吃力,努力未果后容易產生厭學情緒,不僅影響成績,還會打擊自尊心自信心。反之,如果講解較慢較淺,則對于基礎好的學生沒有任何提升,其外語水平存在倒退風險。教師面對兩難境地,探求適合研究生階段的外語教學方法勢在必行。
二、本碩外語課程銜接問題之起因
語蝕是外語課堂本碩銜接不暢的主要原因。語言是一種交流工具,講求細水長流,一旦長時間不接觸,語言磨蝕就會出現。語言磨蝕(language attrition,簡稱語蝕)是語言習得的逆過程,意指語言使用者由于某種語言使用的減少或停止,其運用該語言的能力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減退。語蝕可分四類:母語環境中的母語磨蝕、外語環境中的母語磨蝕、母語環境中的外語磨蝕、外語環境中的外語磨蝕。[2]。本文僅涉及母語環境中的外語磨蝕。中國學生從小學開始接觸英語,從零星單詞到句式的構建,再到閱讀和書面表達,其語法知識的積累和外語能力在本科階段達到高峰。學生大三前即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更有不少學生通過了大學英語六級考試。外語作為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全國統考科目,學生學習動機強勁,復習考研全力以赴,外語應試能力增強。然而研究生階段外語教學目的并非應試,而是提升學生在專業文獻閱讀、書面表達和交際應用等方面的外語綜合能力。自十二月份考研結束距離研究生九月入學有九個月光景,這段時間學生的學習動力與之前相比迅速減退,母語環境中的外語磨蝕突顯,成為造成外語教學本碩銜接問題的主要原因。
此外,教育背景、地域差異、選用教材、教師教學方式等方面的差異是造成外語教學本碩銜接問題的次要原因。
三、本碩外語課程銜接問題之策略
針對客觀存在的學生外語水平差距問題,外語教師應做好三個方面工作。
首先,外語教師要在碩士入學伊始,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心理疏導。學生在研究生入學初期,難免產生焦慮心理,對于新的環境還沒有完全適應,又面臨諸多門類學位課和非學位課的選擇。外語學習若出現銜接問題,將對其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甚至產生對學習能力的自我懷疑和嚴重挫敗感。因此,教師應在課程伊始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心理疏導,使學生認識到從本科到研究生階段的過渡出現銜接問題屬正常現象,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是可以順利渡過的。真誠的交流會讓學生從一開始就對教師產生信任感,為今后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鋪平道路。教師給學生的第一印象往往決定了學生對這門課程的熱愛程度,因此外語教師應把握好課程伊始跟學生交流互動的機會。
其次,外語教師應幫助學生拼接記憶碎片,構建外語知識體系。在新課程開始前,教師利用幾個課時,進行知識點疏導與精煉復習,將相關資料編輯整合,作為研究生外語教學初期階段的課程資料使用。復習課實際是幫助學生重拾記憶碎片,克服語蝕,讓他們的外語能力逐漸恢復。補充漏洞之后再傳授新知識,效果必定高于直接進行知識灌輸。因此復習課非但不會影響教學進度,反而會提升教學效果。
再次,外語教師要進行著實有效的教學改革,實現由“傳授范式”向“學習范式”的轉變。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課題,就是反思以知識注入為特征的本科教學傳統,重建以學生主動學習和創造性學習為靈魂的現代本科教學模式。[3]傳統的外語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通過大量備課工作“授之以魚”,而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其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并未被喚起。美國教育家本杰明·布魯姆(Benjamin S. Bloom)于1956年發表了“教育目標分類:認知領域”,將思維劃分為知識、領會、應用、分析、綜合、評價六個層級。其中,知識和領會屬于“低階學習”,不利于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應用、分析、綜合、評價是“高階學習”,能培養人的創造力。傳統教育的“講授范式”只能產生“低階學習”,無法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范式”,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西方學者在此基礎上,將本科生的學習法進一步概念化為“淺層學習法”和“深層學習法”,前者是靠重述和對原文的遵奉去積累知識,依賴于模仿與記憶。后者是教師通過質詢的方法使學生獲得知識,依賴于學生內在的智慧。[4]任課教師應結合研究生外語教學目標,通過各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自主學習,做到“授之以漁”。近年來,現代教育技術發展,MOOCs(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進入大眾視野,優質教學資源得以共享。隨著多媒體的廣泛應用,微課等形式為翻轉課堂提供了可能。“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一種混合使用技術和親自動手活動的教學環境。在翻轉課堂中,典型的課堂講解時間由實驗和課內討論等活動代替,而課堂講解則以視頻等其他媒介形式由學生在課外活動時間完成。[5]為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應不斷反思教學方法,與時俱進地實施教學改革,保留傳統教學法的精華,同時結合現代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課堂參與度,尊重學生用外語進行表達的勇氣和努力,著重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
最后,外語教師要不斷完善自身知識結構、提升科研能力。教師發展是提升教學質量的根本途徑。[6]高校外語教師多從事語言學、文學、文化或翻譯研究,在各自研究領域造詣深厚的同時必須涉足其他專業領域,向專業外語方向拓展,為社會輸出具有豐富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良好外語水平的復合型人才。
此外,作為學生,首先要明確學習目的。學習外語的根本目的在于運用。要堅持能力為重,努力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口語表達能力、書面表達能力以及翻譯能力,特別是提高聽、說、讀的能力,切實扭轉聽不懂、說不出、看不明的狀況[7]。學生一方面要積極配合外語教師的教學活動,課下做好復習、預習以及資料查找、整理等準備工作,以便課上交流討論。珍惜課堂外語交流機會,主動參與其中,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和外語思辨能力。另一方面應多讀外語原版書籍與專業學術著作,鍛煉自身的外語閱讀和書面表達等應用能力,力爭全面提高外語水平。
總之,解決從本科到研究生階段外語課堂的銜接問題,需要師生的共同努力。對于教師而言,要做好學生的心理疏導工作,使其認識到銜接問題存在的普遍性,緩解學生的心理焦慮;幫助學生重拾記憶碎片,構建外語知識體系;調動學生學習外語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與思辨能力,讓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變成主動的課堂參與者;不斷完善自身知識結構,涉足專業領域,更好地為社會輸出復合型人才。對于學生而言,學習外語要持之以恒,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努力克服遺忘和語言磨蝕,盡快適應從本科到研究生階段的過渡,提升外語綜合水平和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 蘭勇.學術性教學:本—碩—博銜接之道[J].現代大學教育,2015(4):105-110.
[2] 倪傳斌,劉治.影響母語磨蝕的相關因素分析[J].當代語言學,2009(3):224-232.
[3] 朱光禮,周家德.重建教學:我國“研究性學習”三十年述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39-49.
[4] 朱光禮,黃容霞.教學改革如何制度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改革與創新人才培養特區在中國的興起[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47-56.
[5] Gerald C. Cannod, Janet E. Burge, Michael T. Helmick. Using the Inverted Classroom to Teach Software Engineering.
[6] 鐘美蓀,孫有中.以人才培養為中心,全面推進外語類專業教學改革與發展——第五屆高等學校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工作思路[J].外語界,2014(1):2-8.
[7] 劉貴芹.努力提升大學英語教學質量[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2(2):279-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