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玉前
(哈爾濱工業大學法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01)
被保險人概念之重述
□竇玉前
(哈爾濱工業大學法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01)
受《保險法》第12條被保險人定義條款的影響,學界對被保險人的認知出現了分歧,一說認為被保險人是保險合同當事人,一說認為被保險人是保險合同關系人,從而影響了被保險人權利義務配置的研究。被保險人的科學涵義應來自于對保險制度本質的深刻認識,它與保險保障功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以保險的本質和功能檢視,被保險人的基本特征不應改變,表現為兩方面:一是因保險事故發生遭受損失;二是其與某一特定客體具有保險利益。此外,在界定被保險人時需要調整分析工具,保險合同只是人們加入保險制度所使用的法律方法或手段,保險關系經由保險法調整后形成的是保險法律關系,而非保險合同法律關系,被保險人應為保險法律關系主體的重要組成。由此可知,被保險人是指因保險事故發生,其保險利益遭受損害而由保險予以保障的保險法律關系當事人。
被保險人;保險保障;保險利益;保險法律關系
概念是思維的細胞,更是理論研究的基礎。被保險人概念直接影響對被保險人的認知。作為保險理論中極其重要的基礎性概念,被保險人的界定準確與否,不僅對保險理論研究,而且對保險實踐都會產生實質影響。因此,在被保險人利益的實現與保障的規劃中,首先應當明確被保險人的內涵,并以此作為研究的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簡稱《保險法》)自1995年頒行以來,進行過兩次修訂,第三次修訂正在征求意見中。與1995年的《保險法》相比,保持不變的條文寥寥無幾,而第12條①《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12條第5款規定:被保險人是指其財產或者人身受保險合同保障,享有保險金請求權的人。投保人可以為被保險人。,即被保險人定義條款卻囊括其中。這一定義幾經修法從未改變,已經成為國內保險法乃至保險學研究的通說,很少受到質疑。盡管如此,該定義條款并未將學界對被保險人的認知引向統一,這也反過來說明,有關被保險人的界定還有爭議的余地。只是圍繞著被保險人概念的直接爭議②目前,只有少數學者對現行保險法中的被保險人定義表示懷疑。有學者從被保險人與保險合同的關系入手為被保險人概念提出兩種修正方案:1、合同權利義務由投保人享有,將被保險人定義為人身保險合同的標的,不享有任何合同權利;2、合同權利義務由被保險人享有,生命、身體健康等為保險標的。參見周玉華:《保險合同法總論》[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0年版,第123-128頁。有學者以對保險制度關系人彼此關系以及保險、保險利益的本質揭示為基礎指出被保險人為保險利益持有人。參見李松:《被保險人概念研究》[M],西南財經大學2005年碩士學位論文;林軍:《保險合同主體間的法律關系分析——以保單所有人為中心》[M],華東政法大學2008年碩士學位論文;江朝國:《論我國保險法中被保險人之地位——建立以被保險人為中心之保險契約法制》[J],載月旦法學教室第100期(2011年第2期),第148頁。另有學者認為保險法上的被保險人界定僅滿足財產保險的被保險人的要求,對人身保險的被保險人不能合理詮釋。參見劉宗榮:《新保險法:保險契約法的理論與實務》[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64頁。并未撼動通說的地位,也未融入主流認知的研究中。從目前有關被保險人認知的討論看,主要形成兩種觀點:一種認為被保險人是保險合同當事人,一種認為被保險人是保險合同關系人。
1.1 被保險人是保險合同當事人
依英美保險理論,人們可以轉嫁自己面臨的他人死亡的風險因而成為被保險人,所以,英美保險契約法在架構保險合同法時采用了“二元模式”,保險合同的締約雙方為保險人和被保險人。此時,被保險人既是保險合同的當事人,同時又是受保險保障之人,原則上,通過與保險人約定所產生的保險權利義務都歸其享有和承擔。
支持者認為,將被保險人定位為保險合同當事人,使交納保險費的義務和保險金請求權集中于一人,能夠有效簡化保險合同法律關系。一方面,由被保險人負擔保險費交付義務,對保險標的具有保險利益;另一方面,保險轉嫁的是被保險人的風險,保險交易達成后,被保險人成為保單所有人,保險合同利益完全歸其享有。保險法律關系極其簡單,僅為保險人與被保險人之間的關系,即保險合同法律關系,在理論上避免了由于概念沖突而導致的保險法律關系混亂問題,同時也避免了實務中出現不必要的分歧。但此種模式限制了保險保障個人生活、維護社會安定價值之實現,限制了人們為他人利益保險的可能。所以,為解決為第三人利益保險問題,英國保險契約法于“二元模式”基礎上,另以制定法形式通過在財產保險中約定“loss payable clause”條款、在人壽保險中指定第三受益人或轉讓保險單三種方式為“利益第三人契約”提供法律依據[1]。而對于“利益第三人契約”采取寬大態度之美國,其保險契約法架構之原則與例外則與英國保險契約法無多大差異,只是在保險實務上,亦有稱人壽保險之當事人為申請人,而稱以其生命為保險對象之人為被保險人,但此為少數情況。
國內學者在分析現行保險法上被保險人法律地位時亦期望借用英美的“二元模式”為被保險人的存在提供法律支持。但與英美保險理論不同,我國保險理論認為,人們不能轉嫁自己面臨的他人死亡的風險,所以,“二元模式”在投保人與被保險人同一的情形下不會遭遇任何尷尬,但在二者分離之時,被保險人雖是保險保障之人卻不是與保險人簽訂保險合同之人,如將其定位為保險合同當事人,必須為投保人的存在尋求合理的理論支持。對此,有學者指出,該主體只是代被保險人訂立保險合同的人,他與被保險人之間的法律關系可以依據民法上的代理關系處理,即投保人只是被保險人的代理人[2]。也有學者認為,投保人(applicant)是替(代)被保險人辦理保險的保險活動參與者,不是保險合同的主體(parties to an insurance contract),他無法與保險人實現權利義務的對等,也不受保險合同的保障,法律從來都是保護被保險人的利益[3]。還有學者認為,當投保人與被保險人不同一時,投保人的行為實際上屬于無因管理。無因管理的本旨在于弘揚人類互助共濟的傳統美德,在保險領域,風險的轉移雖為保障被保險人的利益,但是如果風險個體以外的人愿意為被保險人的利益而投保,此舉不僅不違背保險制度的社會風險管理本質,且有利于被保險人利益的保障,實無不可[4]。表面觀之,上述論證的確在保險合同中為被保險人(被代理人或本人)和投保人(代理人或管理人)安排了適當的位置,但以代理理論和無因管理制度予以解釋說明被保險人與投保人的保險合同關系仍然無法形成邏輯上的自洽。依代理理論,投保人所為的與保險交易相關的一切行為的法律后果都由被保險人承擔,則保險費的負擔主體應為被保險人而非投保人,與保險法上規定的權利義務主體不符;而且代理制度的應用可能制造新的不確定風險,如無權代理、越權代理,與保險轉移風險、實現保障的功能相悖。無因管理制度在避免被保險人利益遭受損失方面的確值得肯定,但無因管理所形成的債權債務關系,即管理人(投保人)享有請求本人(被保險人)償還因管理事務(投保)而支出的必要費用(保險費)的債權,本人(被保險人)負有償還該項費用(保險費)的債務說明保險費的負擔主體也是被保險人而非投保人,與保險法的規定明顯不同。
1.2 被保險人是保險合同關系人
與英美保險法的“二元模式”不同,大陸法系在進行保險契約法律關系建構時采用的是“三元模式”,保險合同的締結雙方為保險人和投保人(policyholder),除此之外,保險法中還有被保險人的概念。之所以采用“三元模式”,是因為大陸法系在立法時關注到實踐中投保人與被保險人分離之事實并通過法律予以反映以增加法律的實用性。但這并不排除保險實踐中的投保人和被保險人合一的常態,也不否認合一狀態下的被保險人即是與保險人簽訂保險合同的當事人。只是在二者分離之時,被保險人的法律地位尤甚值得關注。在損害保險中,因被保險人的保險利益主體身份,其于保險事故發生時受有損失而享有保險金請求權,也即其是保險保障之人。在以他人死亡或可能遭受的傷害為保險事故的人壽保險中,被保險人(insured person)則是保險事故發生所在的本體,為了防止道德風險的發生,保險法要求投保人在投保前必須征得被保險人的同意,否則保險合同無效。
對大陸法系的“三元模式”,臺灣有學者[5]以“利益第三人契約”為理論基礎為被保險人法律地位的合理性予以解釋說明。依利益第三人特征,被保險人只在利益保障方面與利益第三人存有共性,此外,被保險人還需承擔利益第三人所不具備的義務負擔。以此為理論基礎設置被保險人的權利義務內容,不能恰當地揭示被保險人的風險個體身份,導致保險法律關系雙方權利義務失衡狀態,也會發生被保險人群體間(作為投保人的被保險人的權利義務綜合體和與投保人分離的被保險人的保障利益體)的權利義務失衡,風險共同團體將不復存在。
我國保險法承襲了大陸法系的立法傳統,在保險合同法律關系主體權利義務的安排上采用的也是“三元模式”——保險人、投保人和被保險人。此外,在保險活動中還存在著其他參與者,如受益人、保險代理人、保險公估人和保險經紀人,我國保險理論將其也納入保險合同主體的范疇,并以是否參與保險合同的訂立為標準,將上述保險活動當事人分為三類[6]:一類是保險合同當事人,包括保險人與投保人,他們參與保險合同的締結,享有保險合同權利,負擔保險合同的義務,是與保險合同的訂立有直接關系的人;另一類是保險合同關系人,包括被保險人和保險受益人,他們雖非締結保險合同的主體,但是卻因保險合同的訂立而對保險合同規定的利益享有獨立請求權,即與保險合同有經濟利益關系,故被視為是會對保險合同產生切實影響的關系人;第三類是保險合同輔助人,包括保險代理人、保險公估人和保險經紀人。在保險合同的訂立和履行中,他們起著重要的輔助作用,一方面彌補了潛在的保險消費者專門知識技術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也擴展了保險人意思自治的空間,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經營成本。
反對者認為,將本屬于保險合同一方當事人的保險權利與義務(保險費交納義務與保險金請求權)通過法律技術手段分置于不同的主體承擔和享有,與保險人相對的另一方主體間的法律關系的復雜性由此而生:不僅表現為投保人與保險人之間的關系、投保人與被保險人之間的關系、被保險人與保險人之間的關系;在以死亡為給付保險金條件的保險中,還將產生保險受益人的問題。保險實踐表明,風險個體與向保險人為保險申請的主體,以及保險事故發生后受領保險金的主體可以不為同一人,保險人、投保人、被保險人和保險受益人的關系因需要不同會出現不同組合形態,由此造成保險合同法律關系愈發混亂。此外,有學者指出,國內學界之所以將被保險人視為保險合同關系人,而不是保險合同主體或者當事人,源于對臺灣地區學者觀點的沿襲,在理論上對這一觀點的分析與檢討還不夠充分。保險立法基本上也是建立在這一認識基礎上,使得被保險人這一最應受重視的保險法律關系當事人的權益沒有受到足夠的保障[7]。
法學方法論要求,概念所欲描述之對象的特征已經被窮盡地列舉。雖然法學事實上并沒有如此嚴格地遵守概念的定義,但是在建構法律概念過程中,對所描述對象的特征進行必要的取舍仍是必要的。根據我國保險法關于被保險人的定義,國內學者一般認為成為被保險人須具備兩個條件(或特征):一是因保險事故的發生遭受損失,二是對該損失享有保險金請求權。根據保險理論,被保險人定義條款不僅在文字表述上存在有待改進之處,在被保險人概念特征的取舍上也有失妥當,現行法上的被保險人概念存在多處值得詬病之處:
第一,被保險人的地位不明。我國保險法和保險實務習慣于以保險合同所承保標的的性質為標準,將保險類型化為財產保險與人身保險,但在被保險人的定義上卻采用了統一模式,沒有關照財產保險與人身保險的區別,導致被保險人一詞的指代并不一致,是指與保險人簽訂保險合同的主體,還是僅指保險事故發生的對象,形成不同解釋。前文已述,概不贅述。
第二,“受保險合同保障”表述的誤導性。保險的本質是一種風險轉移的工具,其功能在于損害填補,人們習慣于將上述功能稱為保障功能。所以,保險上的保障只是以損害為基礎,而不能使被保險人免受人身或財產方面的損害。此外,保障的實現是依保險合同的約定發生的,即投保人只有履行了交納保險費的行為,才能換取保險人向被保險人給付保險金的承諾,但“受保險合同保障”的表述不能傳遞保險人應承擔的主要義務——給付保險金的義務。因此,有學者指出“受保險合同保障”帶有強烈的生活語言色彩,可以用來描述保險的目的,而不宜界定被保險人這一法律術語[8]。即使對“受保險合同保障”不生質疑,但從保障的對象看仍歧義重重。從概念的表達看,受保障的是財產或人身,但其保障的是財產或人身本身的損害還是基于財產或人身發生的損害,所言不明。且在人身保險中,人身與被保險人難以分割,被保險人的權利主體身份有被權利客體取代之嫌。筆者以為,保險合同只是保險法律關系發生的法律事實,為被保險人提供保障的不是保險合同而是以此為基礎建立的保險法律關系,否則,在被保險人不是保險合同的當事人也不是利益第三人時,保險合同對其的保障依據值得懷疑。
第三,享有保險金請求權并非“被保險人”的本質屬性。多數時候,被保險人因保險事故受有損害而有損失填補的必要,認為被保險人享有保險金請求權并無疑問。只是在有些情況下,被保險人并不具備行使保險金請求權的條件,如死亡保險。此時,要么由被保險人生前指定的受益人行使保險金請求權,要么由被保險人的繼承人行使該項權利。因此,判斷被保險人能否行使保險金給付請求權,應區分保險的種類而定。保險法中所稱“享有保險金請求的人”不能揭示被保險人于死亡保險中無法行使保險金請求權的情形。
第四,保險利益的主體不明確。2009年修訂的《保險法》對保險利益歸屬采取了分置的做法,規定財產保險的被保險人在保險事故發生時,應對保險標的具有保險利益,否則不得向保險人請求給付保險金;人身保險的投保人在保險合同訂立時,須對被保險人具有保險利益,否則保險合同無效①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12條第2款、第48條。。由是可知:“保險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者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認的利益。”作為相互獨立的主體,投保人和被保險人的法律地位應是截然不同的,享有的權利和履行的義務也應是不等同的,立法者將保險利益同時作為限定被保險人和投保人資格的要件,易生誤解。在非死亡保險中,被保險人仍為保險金給付的對象,此時要求投保人對被保險人(被保險人的壽命或身體)具有保險利益實無必要。至于死亡保險,保險金也不當然由投保人獲得,除非投保人被指定為受益人,且該指定未被撤銷,否則投保人不會對被保險人的生命健康構成威脅。從實踐來看,被被保險人指定為受益人的投保人通常是被保險人信賴之人,如此,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為牟取保險金而殺害被保險人的道德風險發生的可能。即使投保人實施了“謀財害命”的行為,也將因被依法剝奪受益權而無法獲得保險金給付,從而避免了不當得利。如此一來,保險利益的基礎性對投保人而言并無任何價值,相反,投保人作為保險利益的主體還可能制約保險的推廣應用。
由于被保險人概念存在的上述問題導致保險法律關系各主體的定義以及相關權利義務極其混亂,尤其在投保人與被保險人分離的情況下二者之定位不清極其嚴重。現有概念無法反映被保險人的風險個體身份亦不能以此為中心為保險法律關系人(包括投保人、被保險人、保險人)設定相應的權利義務,不僅易生法律解釋、適用上的困難,且不利于保險理論的完善和保險業務的拓展。
從世界范圍看,對被保險人界定有兩種模式,一種是采用財產保險和人身保險的被保險人統一定義模式;另一種是采用財產保險和人身保險的被保險人分離定義模式。而且,從認識論考察,無論統一模式下還是分離模式下,對財產保險的被保險人的界定是一致的,即其與投保人的同一或分離都不能影響其享有保險保障的地位;但在人身保險中,被保險人的界定分歧很大。統一模式下的英國和我國臺灣地區對于被保險人的理解差異明顯。在英國的人身保險中,被保險人與受保生命人可以分離,但受保障的是被保險人,因而要求被保險人是保險利益的主體[9],即被保險人集受保險保障之人與享有保險利益之人雙重身份于一人,充分展示了被保險人的特征。而在我國臺灣地區的人身保險中,被保險人與受保生命人必須同一,法律既賦予了被保險人享有保險保障的身份又肯定了要保人的保險利益主體地位②參見臺灣地區《保險法》第3條、第4條。,使得要保人和被保險人皆取得了享有保障利益之定位而導致被保險人的內涵模糊不清。分離模式下的美國和日本人身保險雖然都要求被保險人與受保生命人不可分離,但在美國,被保險人只是受保生命之載體而不享有保險保障[10],在日本,被保險人不僅是受保生命之載體且享有保險保障③參見2008年《日本保險法》第2條第4款。轉引自沙銀華:《日本保險經典案例評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179頁。,只是在死亡保險中,由于其是保險事故發生的對象無法行使保險金請求權而由保險受益人實現。
綜上,盡管發達國家和地區在保險立法上積累了大量的經驗,但對待被保險人認識的分歧給予我們的借鑒價值不明。保險法的商法特征雖可使國界的界限日益縮小,但在對被保險人概念進行重述之時,仍不能盲目地照抄照搬。按照法學方法論的要求,被保險人的概念應當窮盡地列舉其所欲描述的特征以便人們通過最簡明的語言認識被保險人的本質。
3.1 受保險保障性
從歷史上看,保險的產生源于對風險的分散以獲得保障之需求。風險的存在不僅造成人們心理的恐懼和不安,而且風險發生后的重大損失更成為人們無法承受之重。所以,抵御風險便成為人類活動的重要內容并在其中創造出許多應對風險的方法,保險就是人類迄今為止為抵御風險而創造的最為有效的方法。因而有云:“無風險即無保險”,保障是保險的基本功能。
3.1.1 保險的功能:風險→損失→損失填補。無論古代、近代或現代,現實社會皆危機四伏而使個體成員無力全面承受風險帶來的各種負擔,遂有聚集受同類危險成員之資金形成規模較大的保險基金而用于彌補某個體成員遭受損害之需。由此可見,保險的目的在于把個體風險轉移于專業團體并最終轉嫁于受同類危險之人以實現對風險個體利益的保障。從社會和經濟福利看,除損失賠償外,保險還具有以下好處:減少擔心和恐懼;解決投資基金來源;預防損失;提高個人信用。從保險的發展歷史看,保險方式經由兩種變化:一是合作社式相互性風險承擔,二是以營利為目的的契約式風險承擔[11]。最初的風險共同團體(合作社式相互保險)僅具有自發性質,職能簡單、規模較小,抵御風險的能力明顯不足。通過不斷探索,人類逐漸意識到,抵御風險的能力與御險共同團體的規模密切相關,規模越大,風險就越分散,消化損失的能力就越強。于是,人類開始致力于組織大規模的風險共同團體,此時便出現了專門從事組織活動的商事主體。他們利用精心設計的保險產品,盡可能多地吸引遭受同類風險威脅的社會公眾,利用匯集的保險基金為風險共同團體的成員提供經濟保障,對其因風險事故造成的損失給予補償。盡管根據填補損失性質的不同,保險可以類型化為損害保險和定額保險,但保險制度的重點,即風險個體的風險轉移以及專業團體對風險個體損失的填補始終不變。無論是保險技術落后的保險業初期還是保險技術發達的今天,為了保證對價平衡,保險人在保險經營過程中必須運用統計學上“大數法則”先行預測所匯集的受同類風險威脅的風險個體的損失機會,即保險人在開發保險產品時,必須先行計算風險個體的出險幾率,再估計風險事故的預期損失從而計算出合理的保險費率。通常而言,風險群體中的個體愈多,預期損失的估計愈精準。只有如此,保險制度順利運行的基礎才可靠。由此可見,無論以風險個體(即被保險人)的生命、身體的完整性,還是財產或者財產性利益進行投保,風險個體在整個保險制度中都處于核心地位。
3.1.2 被保險人身份的嬗變:風險個體→被保險人。隨著現代保險的規模發展,參與保險關系的人非僅為風險個體與專業團體,盡管二者的關系是主要形態。隨著以營利為目的契約式保險方式的出現,保險基于保險合同的簽訂而產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起初的保險合同多由風險個體和專業團體協商確定,風險個體集保險合同當事人與保險保障之人于一身。該行為模式可以從合同的角度加以分析、類比,與傳統買賣合同有諸多相似之處[12]。然而,實務中的保險合同并不具有專屬性,隨著人們保險需求的不斷擴大,保險合同的形態也在發生變化,訂立保險合同的雙方不再限于風險個體與專業團體,出現了風險個體(即被保險人)與保險申請人(即投保人)的分離,保險關系變得極其復雜甚至混亂,具體表現為投保人與保險人之間的關系、被保險人與投保人之間的關系以及被保險人與保險人之間的關系。這些關系需要協調統一才能完成保險保障的使命,而其中的投保人與被保險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必須一致,否則,一旦發生劇烈的利益沖突,保險關系極易破裂。法律在調整上述保險關系時需要有所側重。保險法應當從保險的風險轉移本質和損失填補的基本功能入手,明確保險制度的焦點所在,在確定保險保障的對象時,不能僅根據保險合同的訂約當事人作為判斷標準。質言之,保險的內容并不因訂立保險契約之人而改變,保險制度所關注的焦點始終是風險個體,保險契約法也應如此,不能僅根據保險契約的締約主體確定保險保障的對象。因此,當以保險合同作為分析保險的工具時不應把重點置于保險合同主體之上而應考察風險個體的存在形態,通過確定真正遭受損失之人以決定保險填補損害的對象——被保險人。也即,在保險事故發生時,明確被保險人的標準是其是否為風險個體并因此而遭受實際損害。在整個保險法律關系中,被保險人的地位至關重要,是保險法的重心。保險理論研究的開展、相關法律規范的修訂與完善、具體法律條文的解釋與適用都需要以被保險人的利益為中心展開。因此,稱被保險人為保險法的核心問題實至名歸。
3.2 保險利益基礎性
由上可知,保險事故發生時受有損失是被保險人的重要特征,但是,如何確定損失方及損失數額則是保險機制運行的關鍵。由于保障是保險的功能,在確定損害過程中,需要排除賭博、不當得利、超額保險的不當侵擾,因而,在保險制度和保險理論的發展史中展開了以保險利益衡量損失的研究。不過,近些年來,保險利益的功能遭受了巨大指責并受到懷疑,甚至出現了以澳大利亞和英國為代表的有關保險利益存廢的激進討論,似有動搖保險利益功能之力。但在風險變化莫測的當今時代,保險作為風險轉移的工具,其制度價值只會越發地得到肯定,其中保險利益的功效不可磨滅。面對理論的非難和實踐做法的分歧,保險利益的確需要檢討以便在現實社會的保險制度中尋求存立之地。而在分析保險利益的存在價值時,不應僅從其功能本身進行論證而應以保險本質和功能作為判斷的基礎。
3.2.1 保險利益的首要功能:確定真正遭受損失之人。從直觀上看,保險利益的功能為防止賭博、防范道德風險和限制賠償程度,而從保險運行看,如果沒有確定真正遭受損失之人和實際損失的需要,保險利益的上述功能即缺乏發生的基礎,二者是現象與本質的關系,不能分割存在。在確定真正遭受損失之人時必然區分出賭博、道德風險、不當得利等行為;而防止賭博、防范道德風險、限制賠償程度的目的正是為了確定真正遭受損失之人。在理賠給付的爭議中,法院需要通過多次審查判斷以確定保險事故發生時真正遭受損失之人,脫離了該目標,避免賭博、防范道德風險、限制賠償數額都不具有獨立存在的價值,上述三功能只有在確定被賠償方及賠償數額時才能發揮輔助作用。所以,以保險本質檢視,從邏輯關系上看,保險利益的首要功能應是確定真正遭受損失之人。
從保險產生之初的實踐(抵押貸款形式)來看,保險填補損害的功能即被認知且未受到任何干擾,因為起初參與船舶抵押貸款人(被保險人)都與船舶利益休戚相關,其會因抵押船舶的沉沒遭受損害而具有被補償的需要。但由于當時的保險制度對投保的條件和金額沒有作出限制,在高額的借款免賠額的誘惑下,與被保險船舶沒有任何利害關系的人也參與到保險活動中,利用保險開始了罪惡的賭博活動并愈演愈烈,其結果不是單純地侵害保險人的利益,而是使其管理的被保險人的資金被侵吞而侵害了整體被保險人利益[13]。保險制度的目的,是通過損害填補以維護個人生活的穩定,而非為人們獲取不當得利提供制度渠道。而賭博的目的正與此相反,遂有用保險利益區分保險與賭博的需要以維護保險填補損害的功能。表面觀之,保險利益的提出是為防止賭博,實質是在被保險人和保險金請求權之間架起了一道橋梁,只有當被保險人證明了保險利益存在時才能獲取請求保險人支付保險金的權利。但是,對于保險利益的概念,無論理論界抑或實踐中都沒有明確的界定,盡管觀點林立,卻都肯定保險利益表現的是被保險人對特定客體所具有的利益關系,以便保險事故發生時,可以用其衡量被保險人損失的范圍以作為填補的根據。質言之,通過保險利益可以把遭受風險的可能損失都納入到保險的保障范圍內從而為被保險人的損失提供切實的填補。“損失乃保險利益的反面”即是最好的詮釋。但無論損失還是保險利益都是相對于主體的存在,在保險法律關系中必然存在其歸屬主體。從保險填補損害的功能看,只有真正遭受損害之人才有填補的可能與需要,而判斷的基礎即為其所有權或法定權利抑或經濟利益是否遭受損害,所以,保險利益具有確定遭受損害之人的作用。申言之,通過保險利益確定了損害亦即確定了真正遭受損害之人,反之亦然。無論人身保險還是財產保險,都需要利用保險利益確定真正遭受損害之人以實現保險的功能。
但由于對保險利益功能認識的狹隘,限于防止賭博、防范道德風險、限制賠償程度三方面,又人身損害難以以金錢計算,限制賠償程度似無發揮的場域,因而在保險的研究上進行了區分以配合保險利益的適用。就保險利益原則的適用而言,一些國家立法和理論研究將保險類型為損失補償保險和定額給付保險①日本《保險法》將保險分為損害保險、生命保險和傷害疾病定額保險,德國《保險合同法》將保險分為補償保險與人壽保險,均含有損失補償保險和定額給付保險的區分。我國《保險法》和臺灣地區《保險法》將保險分為財產保險和人身保險,這種體例與英、美等國的保險立法形似。,二者以保險給付的基礎是否具有經濟上的可估計性為劃分標準。盡管如此,保險的保障性功能依然需要在具體的保險中(損失補償保險抑或定額給付保險)確定被保險人及其損害,而這個任務只能通過保險利益完成。實踐中,可能存在投保人與被保險人(風險個體)分離的情況,但保險的目的是確定的,即避免被保險人(風險個體)因保險事故的發生造成經濟生活的困境,保險金的給付主要是為了保障被保險人的利益,填補因保險事故發生所造成的實際損失,以使被保險人的經濟狀況恢復到與損失發生前的經濟地位大致相同的水平。就此而言,保險利益與保險法上的損失,其關系實質上是同一概念的正反兩方面,換言之,當被保險人因保險事故受到損害時,其保險利益必定也受到侵害,因此在保險法理上,損失就是保險利益的反面。
保險法理之所以要通過強調保險利益來界定損失,主要是由保險的保障功能決定的。保障功能的表現之一就是經濟補償,由此派生出的損失補償原則更是保險法基本原則的重要組成。損失補償原則通常由兩部分要素構成:一是確定“誰”是被補償方;二是決定補償的多少[14],即補償范圍。但在具體判斷“誰”是被補償方時,損失補償原則本身無能為力,此時,須以“誰”是保險利益的主體為確定標準,詳言之,被保險人的保險金給付請求須以其對保險標的具有保險利益為前提,否則,即使保險標的本身遭受損害,被保險人因不是遭受損失之人而不能成為受補償的主體,即“無保險利益無損失,無損失無補償”。而對于補償的范圍,非以被保險人的全部損失為額度,而須基于保險利益范圍的限制以確定被保險人的損失范圍并最終決定補償的多寡。也即保險人對被保險人應負的補償義務以特定范圍為限,因該特定范圍的界定取決于保險利益的范圍,所以,如果某損失非與保險利益有關,則不屬于保險人補償的范圍。因此,現代保險理論認為,保險利益的作用,不僅可以確定保險事故發生時真正遭受損失之人,而且能夠通過不當得利之禁止有效限制保險人的最高給付數額,從而起到防止賭博、扼制道德風險的作用。而在人身保險中,雖然以無法用金錢估計的抽象損失為填補對象,但仍需確定保險事故發生時真正遭受抽象損失之人,相對于防止賭博、防范道德風險,該功能才是人身保險利益的本質功能,因而有保險利益發揮作用的余地,①多數大陸法系學者認為,保險利益僅存在于損失補償保險。在保險利益學說的發展過程中,曾有學者,如Benecke、Lewis、von Gierke、Schmidt-Rimpler等主張,人身保險中也有保險利益存在的必要。但是由于未嚴格區分人身保險的保險利益與財產保險的保險利益,加之壽險的保險利益缺乏精確計算的標準,因此對保險利益的適用造成極大困擾。此后,大陸法系學者逐漸放棄了保險利益于人身保險之適用性的研究,而將保險利益學說的繼續發展集中于以財產保險為代表的損失補償保險。之后產生的并為當前大陸法系占主導地位的經濟保險利益學說針對的就是損失補償保險。參見江朝國:《保險法基礎理論》[M],臺北:臺灣瑞興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版,第63頁。只是在具體規則上有別于損失補償保險對具體損失的填補而已。
3.2.2 保險利益相對于風險主體的存在。在確定保險利益的歸屬時,應以保險利益的功能為出發點。前文已述,保險利益的本質功能在于確定保險事故發生時真正受到損害之人并將保險補償給付于之,因此,保險利益的歸屬主體與保險事故發生時真正受到損害之人應當是同一的,判斷誰是保險利益的主體不應以誰投保為基礎,而應著重于誰受到損害。只是,保險事故發生時真正受到損害之人因保險的類型以及保險理論關于被保險人的不同界定而有不同的身份。前文已述,無論是財產保險還是人身保險,保險事故發生時蒙受損失之人即為風險個體,經由保險法調整后即成為被保險人,因“損失是保險利益之反面”,保險利益是相對于風險個體的存在,保險利益的歸屬主體應為被保險人。
據此,被保險人應當具備兩大特征:一是因保險事故發生遭受損失;二是其與某一特定客體具有保險利益。有關被保險人概念的界定應該體現上述特征。
前文已述,受《保險法》第12條被保險人定義條款的影響,學界常以保險合同為視角認知被保險人,并將焦點集中在保險合同中的主體身份上,由此主要形成了兩種觀點:一說認為被保險人是保險合同當事人,一說認為被保險人是保險合同關系人,難以解說被保險人權利義務配置的合理性。其實,關于被保險人的定位應從保險發展史和被保險人身份嬗變的過程進行考察。
在人類歷史上,保險早于保險法出現。在保險法律規范產生之前,人類即有了合作式相互保險,彼時的風險個體(被保險人)和保險人之間的保險關系是一種純粹的社會關系,隨著規范保險關系的法律法規的出現,保險關系才演變成為一種法律化的社會關系,即保險法律關系。
按照保險法規定,保險法律關系的產生取決于投保人與保險人之間的保險合同簽訂并隨著保險合同的履行而歸于消滅。由于早期的保險以保險合同為典型形態,無論大陸法系國家的立法還是英美法系國家的判例都遵守合同相對性原則,保險規范被掩蓋于合同法之中并不具有獨立存在的價值,保險法律關系被簡單化為保險合同法律關系,人們在討論被保險人的法律地位時也習慣于以保險合同為分析工具并力求在保險合同中定位被保險人。由于當時的投保人是為保障自身利益而投保的,投保人與被保險人身份合一,被保險人即為保險合同當事人。這種認識在保險發展的初期是可行的,但隨著保險業的發展成熟,人們逐漸認識到保險的保障性功能,開始利用保險為自己轉移風險也為第三人轉移風險,從而出現了投保人與被保險人的分離之態,被保險人不是保險合同的當事人卻享有保險保障,保險的獨立性日益彰顯。此時,保險合同法律關系雖是保險的常態,卻無法詮釋完整的保險市場也不能涵蓋所有保險法律關系。即使如此,人們仍習慣于用合同理論來證明被保險人的法律地位,因而出現了合同當事人與合同關系人的爭議,利益第三人的身份也成為學界試圖突破的理論,但因為各自理論的缺陷都無法為被保險人的法律地位尋找合理的支撐。保險法律關系的確是因保險合同的簽訂得以發生,但保險法律關系涉及的各方主體并非都是保險合同的當事人。從保險法律關系的產生過程看,保險合同只是人們加入保險制度所使用的法律方法或手段。保險關系經由保險法調整后形成的是保險法律關系,而非保險合同法律關系,保險法律關系具有復合性的特點。保險合同法律關系存在于投保人與保險人之間,而被保險人與保險人之間,以及投保人與被保險人之間的法律關系內容則取決于法律的規定。盡管如此,保險轉移風險、分散損失的本質并不會改變,被保險人依然是保險保障之人,保險只有以被保險人為中心才能實現制度價值。保險法律關系雖以保險合同法律關系為基礎,但被保險人與投保人,被保險人與保險人之間的非合同保險法律關系卻會對保險合同法律關系產生重大影響。因此,被保險人雖不是保險合同當事人,但也無法否認其是對保險合同有實質影響的保險活動當事人。在研究被保險人法律地位時,不要期望以保險合同當事人的稱號為被保險人爭取保險合同權利義務,僅著眼于保險合同法律關系是不全面的,應從保險法律關系的復合性入手,將保險法律關系主體作為基本分析工具,才能正確揭示被保險人的法律地位。
實務中,參與保險活動的主體眾多,保險法律關系主體的范圍極其廣泛。盡管如此,保險的功能決定,只有被保險人才是風險個體才是保險保障的主體,所以,整個保險法律關系是以被保險人為中心展開的權利義務關系:保險人須接受被保險人移轉的風險,并通過給付保險金責任對被保險人的保險利益損失給予補償;投保人可以為被保險人締結保險合同而無資格限制,由被保險人享有保險金請求權;保險受益人僅存在于死亡保險中,是為了解決被保險人死亡時保險金受領人的空白問題,是被保險人利益的延伸。可見,被保險人的法律定位尤為重要,不僅是保險法律關系主體的重要組成,更是整個保險法律關系的核心。
被保險人概念之準確界定除有賴于其基本特征之揭示和法律地位之定位外,還需結合我國的文化背景、保險立法傳統、民商法理論體系的一致性并關照“被保險人”這一詞語本身傳遞的信息完成科學的提煉。
從立法技術上看,對被保險人進行界定采取何種模式應考慮我國的保險立法發展史和保險實踐的實際情況加以衡量。從我國民眾目前的法律素養看,法律的完善應該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而不宜實施顛覆性的改革,否則,過往的立法進步也會隨之予以否定。對于被保險人的界定模式,我國保險法的發展史和保險學界遵循著一貫的思維,即對財產保險和人身保險的被保險人進行統一定義模式,人們對之已經習以為常,如果變更為分離模式可能會出現新的矛盾:一為定義過于復雜破環定義的簡明性;二為同一詞語分別指代不同涵義平添認識上的混亂。因而,對被保險人概念進行重述時還應秉承傳統以統一定義模式完成。此外,在界定被保險人時還應關照人們對詞語的語義理解習慣。被保險人,從語義上理解,就是被保險保障的人,這是一種樸素的認知,是人們參加保險的原動力。
綜合而論,被保險人概念應進行如下修正,即被保險人是指因保險事故發生,其保險利益遭受損害而由保險予以保障的保險法律關系當事人。
[1][5]吳光平.我國保險法上要保人定位與功能之檢討與評析[J].萬國法律,2007(4):90-91,93-96.
[2]宋耿郎.論保險法上要保人與被保險人之權利義務[J].保險專刊,2011(27):95-96.謝克.保險法視野下被保險人權利問題研究[D].廈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42.
[3]游源芬.關于保險合同當事人與關系人之異議[J].中國保險管理干部學院學報,1996(1):36-37.
[4]樊若為.保險合同中被保險人法律地位分析[D].外交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6:24-25.
[6]樊啟榮.保險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39-48.
[7]劉學生.保險合同法修訂理念及立法基本問題評述[J].法學,2010(1):84.
[8]葉林,郭丹.保險本質和功能的法學分析[J].法學雜志,2012(8):36.
[9]Malcolm A.Clarke.保險合同法[M].何美歡,吳志攀,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80-84.
[10]喬治·E·瑞達等.個人保險[M].于小東,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39.
[11]江朝國.論我國保險法中被保險人之地位—建立以被保險人為中心之保險契約法制[J].月旦法學教室,2011(2):139.
[12]桂裕.保險法論[M].臺北:臺灣三民書局,1981:3.孫積祿.保險法論[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1997: 5.
[13]任以順.保險利益研究[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3:5.
[14]S.S.Huebner.財產和責任保險(中譯本)[M].陳欣,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47.
責任編輯 趙繼棠
10.14180/j.cnki.1004-0544.2017.01.013
D922.284
A
1004-0544(2017)01-0074-09
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15YJC 820059);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14E 006);哈爾濱工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資助計劃項目(HIT.HSS.201527)。
竇玉前(1971-),女,黑龍江北安人,法學博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