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澤會
摘要:隨著新一輪歷史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推進與實施,歷史課標與歷史教材之間的關系問題是每一個歷史老師都必須深入了解的。歷史課標是歷史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把握好歷史課標與歷史教材的關系可以有效促進歷史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關鍵詞:中學歷史;課標;教材;關系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5-0279-03
任何學科的課標都規定著這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及內容框架,并對這門課程提出了指導性的教學原則和評價建議,但要做一名優秀的中學歷史教師,光研究課標還是不夠的,還要深入研究歷史教材,所以分析中學歷史教材與中學歷史課標之間的關系很重要。
一、概念解析
(一)什么是中學歷史課標
歷史課標是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制定并頒布,是歷史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實施的依據。它規定了歷史課程性質、目標、內容框架,并提出相應的教學建議和評價建議[1]。在中學歷史課標中,課程目標部分規定了學生通過歷史課程學習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應達到的目標。而內容目標則按照學生的學習板塊和學習的主題闡述學生在不同階段應實現的具體學習目標。對于學生的學習結果,則是用盡可能清晰的,便于理解的以及可操作的具體行為動詞,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進行滲透。
(二)什么是中學歷史教材
在中學歷史教學實踐中,歷史教材既是教師進行歷史教學的基本材料,也是學生進行歷史學習活動的主要憑借。在很多人眼里會把歷史教材與歷史教科書對等,認為歷史教材就是歷史教科書,這只是狹義的歷史教材,而中學歷史教材的含義所指應該是非常廣泛的。新課改下的大教材觀認為中學歷史教材是指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各種歷史教學材料,包括:中學歷史教科書、中學歷史教學參考書、中學歷史練習冊、地圖冊和填圖冊等;歷史補充讀物;歷史教學工具書、掛圖;歷史文物、模型等實物教材;歷史學科方面的音像教材[2]。
二、中學歷史課標與中學歷史教材關系
對于二者的關系,不但是歷史教師撰寫教學設計完成教學任務的關鍵,也是教師順利實現教學目標要求進而促進學生發展的關鍵。
(一)中學歷史教材的編寫是以中學歷史課標為依據的
歷史教材的編寫與其他學科不同,歷史教學應更注重對學生的三觀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教育,歷史課標對于歷史教材的編寫要求也體現著這一點,充分注重學生的思想情感教育,所以歷史教材的編寫者在編寫歷史教材時應領會歷史課標的基本思路和各部分的內容,并在教材中體現出其要求來。可以說歷史課標就是歷史教材的編寫指南和評價依據,而歷史教材又是歷史課標最主要的載體。歷史教材的編寫思路、框架、內容不能違背中學歷史課標的基本精神和要求。另外,歷史教材的內容要達到歷史課標的基本要求,但同時又不能無限度的提高難度,歷史教材的內容編寫方式還要有利于改善學生學習歷史的方式。
(二)對學生最低限度要求的歷史課標有利于教材的多元化
歷史課標要適應歷史教育的要求,還要適用于絕大多數經過努力就能達到要求的學生,歷史課標對學生有著最低限度的要求,這為編寫多樣化的歷史教科書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現在國內普遍使用的中學歷史教科書主要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岳麓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大象出版社等幾大類,這就體現了歷史課標在最低限度這一基本要求下出現了多樣化的教科書。
(三)中學歷史課標賦予了教材編寫的靈活性
每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歷史文化的發展特點、自然條件等不同,又考慮到本地區教育發展水平,學生身心發展需要等因素,每個地區可充分利用該地區的特色豐富課程資源,并開發出既符合歷史課程標準又能體現本地區實際、各具特色、豐富多彩的歷史教材,這也叫鄉土歷史教材。它充分體現了中學歷史課程標準對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要求。
(四)中學歷史教材的編寫和運用反過來檢測了課標的合理性
歷史教材的編寫和運用對歷史課標的檢驗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通過對歷史教材的編寫和運用可以檢驗歷史課標是否可行;另一方面,通過使用歷史教材可以不斷完善歷史教材和歷史課標。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學生是歷史學習的主體,中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主要就是通過歷史教材,而中學歷史老師在使用歷史教材時肯定要先懂得如何很好地運用歷史教材。另外,教師要根據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適當的補充教材[3]。因此在學生與教師的雙向互動中的歷史教學與學習過程中,歷史教材和歷史課標也會得到補充和改善。
三、對于二者關系的處理措施
(一)深入研習中學歷史課標
深入解讀中學歷史課標,并用其指導教育教學活動,有利于使教師從廣度和深度上把握歷史教學,最終完成教學目標,讓學生在認識歷史、了解歷史的基礎上進一步培養歷史意識并提高認知水平,進而得到全面發展[4]。
(二)在教學過程中鉆研中學歷史教材
教學過程應依據中學歷史課標的要求,了解中學歷史教材的特點,拓展和優化教材內容。
1.關注歷史知識之間的銜接,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中學歷史教材的編寫大多為專題史,某些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被割裂開來,為使學生形成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教師在上課時要注意幫助學生把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新知識聯系起來,注意新舊知識的銜接,如:必修一中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兩課之間的聯系,以及兩課與必修二中洋務運動的關系。鴉片戰爭給中國人民的生活和財產帶來了嚴重的災難,再加上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以及更加嚴重的剝削,困苦不堪的人民奮起反抗,最終爆發了由底層農民掀起的太平天國運動。而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又促進了洋務運動開展,中國的現代化運動由此而起步了。
歷史教師在依據中學歷史課標要求的基礎上,理清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建立各知識點之間清晰的脈絡,幫助學生從橫向、縱向等方面全方位了解歷史,培養學生對歷史的熱愛以及對歷史知識的興趣,讓學生認識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學會以史為鑒。
2.適當補充歷史資料,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歷史知識,通常可以適當補充一些教材以外的歷史資料,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比如:必修一中辛亥革命一課,在講述革命失敗的原因時,我引用了影視資料《白鹿原》,并通過分析故事中背景和人物的形象、對白和結局,提問并激發學生對辛亥革命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因為民族資產階級自身的軟弱性與妥協性的理解。另外,再補充魯迅的文章《風波》《藥》,使學生產生對革命者的英勇獻身精神的敬仰,讓學生認識到由于民族資產階級自身的局限性不能引導中國民主革命取得勝利,培養學生的民族責任感和自尊心。
總的來說,中學歷史課標與中學歷史教材的關系就像樹干與樹枝的關系,無論樹枝有多少個,都會圍繞樹干延伸,相應地,無論中學歷史教材有多少版本,它都必須圍繞中學歷史課標的要求進行編寫。也就是說,教材內容的編寫和結構、風格的設計都必須依據和圍繞歷史課標,并以此作為指導思想。教材只是我們的一種學習工具,是聯系課標和教學的紐帶。任何版本的教材和教輔資料都跳不出課標的要求。所以,在中學歷史教學活動中,認真研究歷史課標,并立足歷史課標大膽使用教材,靈活駕馭課堂教學,才能使教師的專業素養得到更好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趙克禮.歷史教學論[M].陜西: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中公教育教師資格考試研究院.歷史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高級中學)[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2.
[4]盧立麗.課標與教材在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現代交際.2013,(1):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