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翠婷
摘 要:親子閱讀是全民閱讀時代一個很受重視的話題,對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要。人們獲得知識最基本有效的方式是通過閱讀獲取的,而閱讀的好習慣是從小培養的。早期家庭親子閱讀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但是親子閱讀在具體實施中存在許多問題,缺乏正確的方式方法,親子閱讀還需更科學、正確的引導方法。結合親子閱讀方面的一些實踐和做法就這個話題展開相關探討。
關鍵詞:親子閱讀;現狀;思考與做法
在這個信息化時代,各種移動電子產品占據了人們大部分時間,并且這一問題大有向未成年人群蔓延之勢,以至于有越來越多的聲音要求拯救傳統閱讀,特別是少年兒童閱讀習慣的養成。隨著全社會對“親子閱讀”的關注度不斷加強,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互聯網+時代,各類閱讀渠道紛繁多元——手機閱讀、平板電腦閱讀、網絡線上閱讀、APP訂閱雜志、紙質書輔光碟閱讀……令人眼花繚亂。而讓孩子閱讀,絕非給孩子買閱讀器那么簡單。
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主辦的“2016中國親子教育現狀調查”表明親子閱讀是促進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途徑,不僅僅是獲得知識的過程,更是深入情感世界、培養健康人格的過程,這對孩子是至關重要的。
然而,近幾年較為權威的親子閱讀方面的相關調查所發映出的親子閱讀現狀卻并不樂觀。
在基于對全國27000多位家長的調研而形成的《當當2015中國親子閱讀報告》的調查顯示,雖然90%中國家長都重視孩子閱讀,但缺乏行動力,超過4成家長基本不陪孩子閱讀。超過半數的家長對于童書的種類不了解,有超過兩成的家長完全不知道如何給孩子選書,55%的家長不知道如何提升孩子的閱讀興趣。
同程旅游聯合新華網發布了《2017中國居民家庭親子閱讀消費調查報告》提供的調查數據顯示,親子閱讀被認為是親子關系培養的有效途徑,到底有多少父母經常陪伴自己的孩子閱讀?《報告》針對該話題的調查數據顯示,有30.57%的受訪家長能夠經常陪伴孩子閱讀,多數家庭更多的時候是讓孩子自己閱讀。
更有相關權威數據顯示,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77本,遠低于韓國11本,法國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人均每天讀書13.43分鐘。而0~8周歲兒童人均圖書閱讀量為6.34本,已經超越成人閱讀量。也就是說,有可能大多父母的閱讀水平是跟孩子有一定差距的。
在這個倡導全民閱讀的時代,超9成家長開始重視親子閱讀,但行為跟不上意識。這是源于家長們普遍缺乏行動力、不懂親子閱讀養成方法以及家長自身缺乏閱讀習慣等重要因素,直接導致中國親子閱讀數量和質量偏低,這一現象值得社會關注。
在狹義親子閱讀中,孩子是“被動陪伴”的接受者,而家長們則默認演繹了天使般無私奉獻和引領前行方向的角色。但是,家長們往往在把孩子的讀書視為必修課的時候,卻忽視了自己的閱讀,忽略了家庭閱讀氣氛的營造,忽略了自己是否真正參與和融入其中。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好親子閱讀,讓孩子真正喜歡上閱讀,變“閱讀”為“悅讀”呢?我結合自己的體會談談自己的思考和做法。
一、注重營造閱讀氛圍,培養閱讀習慣
從嬰幼兒時就讓孩子與書為伴,在閱讀中成長。我家孩子兩三歲時,我們就給她做了一個小書架放在她的小床旁邊,專門放她自己的各種書。我書房兩面墻的書架,也成了她的“健身架”,我美其名曰:書山有路。每次外出旅行,尋找各地的書店,在書店里好好地享受閱讀也是我們行程中必不可少的。孩子從兩三歲時就可以很安靜地讀上一個小時的繪本,而今,7歲半的孩子手捧沈石溪、曹文軒等人的作品,可以心無旁騖地讀上幾個鐘頭。所以,閱讀習慣應該從小培養,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為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閱讀氛圍。
二、讓書籍成為孩子成長的見證
在節日中滲透閱讀。在中秋節、端午節、春節等節日來臨的時候,這些節日的來歷、名稱、時間、意義都是孩子感興趣的話題,我們專門為孩子準備相關的書籍,借此機會,讓孩子多讀、多想,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增加知識的機會。比如,在七夕的時候,我會告訴他們牛郎和織女的故事,還一起背誦七夕的詩歌。在中秋的時候,我們一起看《中國民間故事》,看嫦娥奔月的傳說,一起背誦李白的《古朗月行》……
把書當成最好的禮物。在給孩子選擇生日禮物、新年禮物,或者當孩子有進步準備獎勵孩子的時候,不要只送一些玩具之類的物品,可以把書當成禮物。一本好書既可以讓孩子學到知識,又可以培養閱讀習慣。比如,在我的孩子7歲生日的時候,我們送給她一套她自己非常喜歡的《百年童話繪本·典藏版》,當孩子在期末考試拿到雙百分的時候,我們送給她的禮物也是她自己挑選的書《看里面系列》。
三、注重經典閱讀,擴大閱讀內容
錢理群教授在《網絡時代需要經典閱讀》一文中寫道:網絡閱讀有它的優越性,我稱之為“短平快”。但網絡閱讀存在兩個問題,一個是缺乏深度,會導致人的精神平庸化;另一個是網絡閱讀是群體性的,缺乏個體性、個人性的閱讀,是容易趨向潮流、容易傾向于時髦、被時髦所裹挾,這時就需要經典閱讀。在各種書籍充斥市場的時候,我們需要選擇真正的經典,讓孩子從閱讀之初,就與經典為伴。比如,我們會選擇上海美術電影出版社出品的《動畫中國系列》,讓孩子領略中國經典動畫故事的魅力。我們也會選擇《百年童話繪本·典藏版》,讓孩子與睡美人、小飛俠做好朋友。我們還會選擇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的四大名著繪本,讓孩子從小就喜歡上了名著。
在有了一定閱讀的基礎后,還應當擴大他的閱讀內容和閱讀范圍。選書不要局限于童話故事、卡通漫畫,可以看一些科技、自然甚至美學和哲學方面的書籍,讓孩子了解大千世界,豐富孩子的知識結構。比如,《看里面系列》《神奇的校車系列》包含了地理、生物、自然、科技等許多方面,圖文并茂,孩子非常喜歡,百看不厭。這學期孩子有了科學課,她剛上完第一節課就很開心地說,老師講得內容,她以前在書里都看過,她喜歡科學課!
四、讓書籍和閱讀融入孩子的生活里
良好的習慣應該時刻都在身邊,把書作為生活的一部分更是必不可少的。在我家,書房有兩面墻的書架,我的臥室和孩子的臥室又各有一面是書架。可以說,我的家里到處都飄溢著淡淡的書香氣息,孩子隨手就可以拿到她感興趣的書來讀。閱讀逐漸地變成了孩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也漸漸浸潤著她的心靈。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古訓告訴我們,讀書與實踐閱歷同樣都是重要的積累知識途徑。從一歲八個月時,我帶著孩子去新疆,一有時間我就會帶著孩子去旅行。現在7歲多孩子的閱讀面越來越廣,我就嘗試著在旅行之前告訴她目的地,讓她查閱相關的書籍,做一個簡單的線路規劃,然后我再跟她一起確定最終線路。比如,今年暑假的中原之行的線路雛形就是由孩子參考《大中華尋寶系列之河南尋寶記》規劃出來的。旅行的時候,書也是她行李箱里必備的行李之一。
前幾日,我問孩子:“你為什么喜歡讀書呢?”她想了一下說:“讀書可以讓我知道我的世界有多大,可以讓我知道很多知識。我就是喜歡讀書啊!”是啊,讀書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孩子對世界的認知。比如,路過校園聞到淡雅的四季桂的香味,她會馬上想到王維的“人閑桂花落”,還會說:“我們一定是閑人,不然怎么會聞到桂花香!”每日里走過校園的人那么多,能夠停下來聞到桂花香的人很少,能夠想到“人閑桂花落”的人就更少了。再比如,我們在上學的路上,一起背了一首王維的五言絕句《送別》。中間有句“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我問孩子,為什么要在“春草年年綠”才問“歸不歸”?她說,春天的風景那么美,跟朋友一起欣賞最好了。我親親她,說,是啊,“春天該很好,你若也在場”,孩子馬上說,是啊,是啊!相隔幾千年,王維跟孩子也可以若合一契。用豐富和詩意的眼光去發現世界、理解世界,這真的是讀書最好的饋贈!
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嗯,你也在這里嗎?”這不僅僅說人,其實也是說書。那本書,不早不晚,在恰當的時候趕上了與你相遇,便都值得珍惜。相遇即是美好!閱讀的美好,值得記一生一世,或也可成為離開這個世界時美好的安慰!博爾赫斯不是也說過這句話嗎: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圖書館的模樣!
對我和孩子而言,最美好的時光,也是在溫暖的燈下,我和她一人一本書,她讀她的童話、百科,我讀我的散文、隨筆。在熱茶的氤氳中,時光無限悠遠。
參考文獻:
[1]沈銀燕.親子閱讀現狀研究分析[J].學周刊,2015(12):116-117.
[2]季燕.親子閱讀現狀及家長指導策略的調查與分析[D].廣西師范大學,2006.
[3]張瑜,賴贛櫻.親子閱讀的現狀分析與對策[J].改革與開放,2016(5):71-72
[4]周雪芹.親子閱讀研究現狀簡述[J].圖書情報論壇,2016(1):11-15.
[5]申健強,王開芳.親子閱讀的現狀與指導策略[J].文學教育(下),2011(2):100-101.
[6]胡珊.國內外親子閱讀研究發展及其新思考[D].東北師范大學,2008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