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思穎
摘 要:針對高中文言文的學習現狀,根據網絡教學的特征,將網絡與文言文這一對古老與新興的矛盾體進行有效融合,達到理清并改善文言文教學現狀、探索網絡環境下文言文教與學新模式這兩個目的。研究的意義在于為語文教師的教學實踐提供參考;促進文言文教學的改革與深化;培養學生信息素養、文化修養、語文素養等全方面的能力。
關鍵詞:網絡環境;高中文言文;探究學習
一、課堂探究
“言”之探究——網絡環境與文言文教學的工具性整合?!罢Z文的工具性是指通過語文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熟練地運用語言工具,并能順利地參與交際活動?!惫P者認為文言文的工具性是指學生通過對文言文的學習能夠掌握古代語言,讀懂古代作品,掌握古代文化。網絡提供一個小組展示、組組互評的平臺。文言文之“言”即以古代漢語等文言基礎知識為主,包括文言文中的字詞釋義、文言句式等。傳統的文言文教學將大量的課時耗費于此,教師為使學生弄清每一個字詞的釋義而將全篇課文肢解,毫無美感可言。而學生只需要老實聽講、老實記錄、老實背誦即可,可謂事倍功半地浪費了大量的學習時間與資源。
在課堂探究這一環節,把網絡環境與文言文教學相結合,不僅可以解決字詞翻譯的問題,還可以加強傳統教學中經常忽視的斷句、朗誦的問題。筆者設計了以下三個步驟。
一讀:誦讀是文言文學習的一塊敲門磚,只有讀通文言文,讀順文言文,讀懂文言文,才能保障下一步的學習。在讀的過程中,筆者認為一定要注意古字的讀音,尤其是古今讀音不一致的字、通假字、生僻字等,在范讀的過程中一定要重讀以引起學生注意。除此之外,文言文的節奏、語氣、語勢也要在讀的過程中加以注意,尤其是虛詞對整句話或者整篇文章情感的彰顯,需要學生好好把握。
二譯:譯包括字詞解釋、文句疏通翻譯。學生學習文言文字詞最好的方式便是查詢字典。然而厚重的文言文字典不僅攜帶不方便,而且與課本相分離,學生要查找某些字詞的釋義不僅繁瑣而且速度也慢,久而久之就會產生懈怠心理。利用網絡電子詞典的功能,學生即可擺脫上述煩擾。教師不妨在閱讀版塊鏈接網上古漢語詞典,學生遇到不懂的字詞便可以直接將其復制粘貼到查詢框,點擊查詢該字的涵義。隨著現今應用程序的廣泛應用,教師也可以直接將古漢語詞典的應用程序直接安裝到學習界面,學生遇到生字詞,鼠標移至此便有相關注釋出現。
三找:文言文的又一基礎知識則為文言句式。學生在教師的點撥指導下還應主動探索發現課文中的特殊文言句式、文言現象。筆者認為在找尋文言句式這一部分可以利用網絡縱橫交錯的特點,將句式的用法進行關聯。由新發現的某個句式聯想到以前學習過的內容,使學生在不斷發現的過程中,自己的文言知識也因網絡的存儲功能如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越滾越豐富。
二、綜合拓展
僅對單篇課文“文”“言”的探究學習是遠遠不夠的,高中生在學習文言文以后還應懂得觸類旁通、綜合拓展。因此在一篇課文的學習接近尾聲時,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利用網絡環境自主進行橫向、縱深的拓展。讓學生的學習能夠由課內到課外,由已知到未知,能力層級也不斷得到提升。
從橫向方面來說,學生應該盡量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學習了一篇文言文或一個知識點后,對這一類的文言文或知識都有所了解,甚至還可以建立起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傳統的教學方法只能提供有限單一的閱讀材料,材料的訓練也呈現試題樣式,只是對考試、閱讀能力的訓練。將網絡引入文言文的綜合拓展,情況則明顯不同。學生針對自己在課堂所得可以就任意一點進行網絡資源的搜索,就自己的興趣點進行廣泛的涉獵。
從縱向方面來說,綜合拓展則更側重于學生對文本深層次的理解與鑒賞。課堂上的探究限于時間有限,只能讓部分學生可以有交流分享的機會。在綜合拓展這一部分,學生既可以就自己感興趣的教學內容繼續深入鉆研,又可以與師友廣泛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還可以與自己的實際經驗相結合內化為自我的情感體悟、人生體味。網絡在該部分就主要起到發現搜索和交流平臺的作用。例如在學習《蘭亭集序》一文時,學生在課堂上了解到作者的情感由樂而痛再生悲,為了更深入地理解這樣大幅度的情感變化,學生就可利用網絡搜索查詢一些關于東晉文人生活、內心狀態的網絡資料,進而深入理解詩人王羲之所謂的“樂”與“悲”、“悲”與“痛”。而作品提到的“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死生亦大矣”“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這些關于生死人生觀的感慨,學生則可以在結合自己人生經驗的基礎上,抒發自己的所思所想,盡情地利用個人作業、師生交流平臺、生生交流平臺抒發出來、表達出來,達到一種情感的升華。
參考文獻:
耿紅衛.網絡語文教育建構論[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