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紅高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中教學不再是單純的知識教學,不論是高考后升學還是進入社會,都面臨著職業方向選擇,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地理科學,在地理教學中指導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從實際出發,結合當前時代發展趨勢及高中地理教學特點,從多方面探討如何在地理教學中引導學生規劃自身職業生涯。
關鍵詞:高中地理;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滲透策略
當今社會大學生普遍面臨著就業難、就業后滿意率不高等問題,除卻薪資待遇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個人興趣愛好與職業崗位就業方向不契合,在工作中缺乏內動力,而高中階段的選擇決定學生大學專業,進而直接決定就業,因此在高中階段發掘學生興趣與潛力、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就顯得尤為重要。高中地理老師要著力于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系統總結高中學生職業生涯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影響因素,幫助學生盡早認識自我、了解職業,為學生今后更好地學習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一、激發學生興趣
倘若學生缺乏對地理知識的興趣,甚至厭惡地理學習,那么在地理課堂中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無疑是空中樓閣。因此,教師首先要培養學生對學科內容的學習興趣。一方面,教師要在地理課堂中運用趣味性高的教學方法,讓地理學習變為一件“好玩的事情”,以此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教師要發掘地理學科魅力,如通過生活實踐、知識應用等方式,讓學生真正熱愛地理學習。當然,僅僅調動其學習興趣還遠遠不夠,教師要通過一定方式將學生學習興趣轉變為職業興趣,讓學生真正從知識學習中培養對地理學科乃至地理事業的熱愛。
二、在知識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
在教學中,許多教師感覺職業生涯規劃教學作用不大,很大一部分因素在于學生職業意識不強,認為就業創業是一件很遙遠的事,在這一思想指導下許多學生都不重視職業生涯規劃學習,教師教學自然難以取得理想成效。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喚醒學生職業意識。首先,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危機感,讓學生認識到就業擇業其實離我們很近,甚至高考直接決定今后職業崗位,在危機感的驅動下讓學生主動了解職業規劃教育的相關內容,初步樹立職業意識。其次,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將知識與相關職業類型介紹有機結合,增強學生對地理科學的了解。例如,在教學《地球上的水》一章節時,教師可向學生介紹我國的三峽工程,再展示其背后的水利工程師、地質勘探、水文研究員、氣象研究員等職業,簡述其工作職責及內容,讓學生對相關職業崗位建立主觀印象,開闊學生職業視野。最后,教師還要有針對性地發掘學生潛力及興趣,在地理教學中滲透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不一定非要讓每一位學生樹立進入地理科學相關行業工作的目標,而是要讓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找到自我的興趣與潛力所在,如此學生才能更好地規劃自己的職業目標與生涯。
三、開展地理實踐活動
地理實踐活動能讓學生體驗不同職業活動的工作環境及工作過程,有利于學生更透徹地了解相關職業,同時也能幫助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發掘地理學習樂趣,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例如,教學《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變化的影響》一課時,我便改變了傳統習題式作業布置方式,而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踐調查,從多方面探究學校周邊交通建設狀況,站在城市建設者的角度思考如何進行交通運輸布局,才能保證滿足實際需要。在實踐中學生需要訪問周邊商戶意見、考慮城市整體規劃與學生出行安全,這樣的活動不僅能讓學生初步體驗城市規劃工程師這一崗位,同時也能讓學生真正學以致用,實現知識遷移。教師還可以在假期或其他社會實踐時間,組織有興趣的學生參觀訪問農業局、水文站、氣象局等單位,幫助學生獲得更為切實的職業體驗,讓學生接觸到真正的職業狀態,有利于其合理規劃自身職業生涯。
四、強化學生能力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不是一句口號,也不能僅僅停留在幾句粗淺的介紹上。職業能力作為進入職場的必備素質之一,教師在高中教學中必須重視起來,有針對性地進行培養,為學生今后進一步學習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同時,職業能力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也高度重合,在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同時也能提高學生學習質量,有助于其學習成績的提升。日常教學中也可以通過課后作業培養學生繪制操作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與人際交往能力等。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各類能力的培養,提高其學科專業能力,為學生規劃職業生涯、更好地步入職場奠定基礎。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在高中教學中滲透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能讓學生對自己的人生有戰略規劃,在高考升學乃至步入社會時有目標、有計劃。本人根據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提出了有關在高中地理課堂中進行職業規劃教育的開展建議。教師要始終堅持以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發展為目標,不斷完善相關教學方式,發掘學生潛力,幫助學生做好職業選擇。
參考文獻:
[1]彭南根.如何在地理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進行職業規劃[J].地理教學,2015(19):35-37.
[2]喬慧鋒,裴娜娜,李佳成.新高考背景下地理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探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7(12):4-5.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