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永娥
摘 要:美術學科在初中階段的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育人功能,探索美術學科教學的有效方法,能增強美術學科教學的效果,升華學生的氣質,提升學生在藝術方面的修養。
關鍵詞:初中美術;有效教學;修養
一、培養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古今中外的藝術寶庫,就像那浩瀚的海洋,藏著數不清的珍寶。美術學科的學習,讓我們有機會暢游藝術的海洋,親臨那令人向往的迷人之境,感受繽紛藝術形式所綻放的無與倫比的美好。鑒賞美術為我們開啟了一趟神圣的美育之旅,為我們發現美創設了條件;創作美術,是我們創作美的一個過程,使我們能夠抒發內心對美的看法。美術學科學習的美好過程,就如同在藝海中拾貝,經歷和感受令人難忘,能使人在喧囂的塵世中沉靜下來,修身養性。
雖然美術學科有著上述的重要作用,但是初中階段的學生大都缺少對美術學科探索的興趣,致使美術學科教學的效果不盡如人意,不能有效發揮其美育功能。而學生美術學科學習興趣較低的一個根本原因,就是受到了中考這一制度的限制。一些學校的教師與領導,為了保證本校中考取得較好成果,加強了對文化課程的重視度,削減了美術學科的課時,致使正常的美術學科教學無法實施。學校和教師對美術學科的消極心態,影響了學生對美術學科的看法,學生大都不喜歡學習美術學科。因此,學校和教師應創新美術學科的看法和教學的理念,提高對美術的重視,想方設法激起學生自覺探索美術學科知識的興趣。
二、優化美術教學的過程
1.講解演示與參觀欣賞相結合
對于美術學科一些理論方面的知識,教師大多運用直接講述的方式進行。教師對一些繪畫流派、畫家介紹時侃侃而談,看似面面俱到,但是學生能記在心里的最多只有幾個耳熟能詳的畫家的名字,而對一些繪畫特點,學生大多沒什么感覺,也記不住教師究竟講了些什么。這是因為教師的理論講述缺少結合鑒賞實物進行理解的過程。例如,即使教師講了很多關于印象畫派的知識,但是學生由于沒有見過印象畫派的畫究竟是什么樣子的,致使學生對教師講解的東西感覺到迷茫,無法理解,使美術學科教學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在美術學科教學中,教師除了直接向學生講解美術知識,以及向學生示范演示創作的過程外,還可以運用多媒體,創設相應的情境,給學生展示繪畫大家的作品。學生通過一幅幅優秀的畫作,體會畫家表達的情感與高超的繪畫技能,加深了其對美術學科知識的理解。除了可以通過大屏幕鑒賞美術作品,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去美術館或博物館,實地參觀這里珍藏的藝術品,感受頂級大師創作的魅力。在美術學科教學中,通過將講解演示與參觀欣賞結合在一起,使美術學科知識的講解不再空洞無物,使其變得豐滿立體,使美術學科的參觀和欣賞活動有了美術學科理論的支持,有效地增強了美術學科教學的效果。
2.自主探究與點撥指導相結合
在教學初中美術學科繪畫這部分內容時,大部分教師接受了美術學科新課程的教學觀念,倡導學生在課堂中進行自主探索。但是有的美術教師對自主探索美術知識這一理念的理解存在片面性的現象,他們認為學生自主探索美術學科,就是要給學生最大的自由,盡量不要去干涉學生的創作。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如果在美術學科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完全對學生放手,就失去了其對美術學科教學的點撥作用,致使學生的疑問得不到及時解答,使學生對知識的不正確理解得不到有效的指正。因此,美術學科的自主探索活動要與教師的點撥指導緊密結合,有效提升學生對美術學科的學習效率。
三、開展美術實踐活動
有人認為美術學科教學的內容只包括畫畫與作品欣賞,這種想法就大錯特錯了。美學學科不僅包括課堂上的教學,還包含一些課下的實踐活動。美術學科是一門藝術學科,而創作藝術作品的靈感來自于人們的生活之中。多開展美術學科實踐活動,有助于學生暫時從中考的壓力中走出來,放松身心,感悟生活中的藝術之美。通過參與美術學科的實踐活動,使學生認識到多種美術形式,增加了學生的見識,豐富了學生對生活的體驗,拓寬了學生的眼界。這樣就為學生進行美術創作活動提供了靈感與素材的來源,避免了美術作品的空洞無物,有效提高了學生在美術學學科方面的素養。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調查本地區傳承下來的文化遺產或其他藝術形式。通過開展實地的走訪活動,能使學生在更深的層次上了解與藝術作品相關的文化。
總之,通過引發學生對初中美術學科學習的興趣,優化美術學科教學的過程,以及實施美術學科的實踐活動,能使美術學科的教學取得最佳的效果,提高美術學科教學的效率,提升學生美術學科的素養。
參考文獻:
[1]林慧蓮.如何實現初中美術課堂的有效教學[J].新課程(中學),2017(6):227.
[2]黃立毅.提升初中美術課程有效教學水平策略探討[J].才智,2016(2):119.
注:本文系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農村學校新課程理念下有效課堂教學策略研究》系列論文,課題立項號:GS[2017]GHB1595。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