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慶婷
摘 要: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有效培養是當今素質教育背景下對教師所提出的要求,為此,教師可以將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思想合理地運用到教學過程中,促使地理教學在其指導思想下得以不斷推進發展。通過在教學中圍繞“做”而設置相應的實踐機會,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得到培養的同時,能夠促進其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為他們日后的地理學習以及地理應用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初中地理;教學做合一;自主學習
根據陶行知先生所總結的教育經驗,可以將教育劃分為死的教育、不死不活的教育以及活的教育三種,而其教學做合一的思想觀念是能夠尊重學生個性發展,并且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性培養的活的教育。在當今社會素質教育不斷推行的背景下,不管是教育改革要求,還是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就初中地理學科而言,都一再強調要培養學生學習有用的地理,培養學生學習終生受用的地理,總而言之,就是要培養學生成為既具創新能力又具實踐能力的綜合性人才。初中是學生剛接觸地理學科的重要階段,一方面,學生在初中地理學習中能夠成為日后地理學習的基礎,另一方面,初中地理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直接影響著學生日后對于地理學科的學習興趣,所以說,初中教師在地理教學中要注意運用“教學做合一”的實踐教學理念,不僅要使學生掌握地理學科的理論知識,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地理能力。
一、“教學做合一”概論
就目前的教育現狀來看,大部分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并沒有綜合地將“教學做”三者整體結合運用,而是過于傾向于實踐教育或者過于傾向于理論教育。也就是說,傳統教育理念還一直深刻影響著教學活動的開展,使得教師更加注重教與學的關系,從而導致以學生為主體、突出學生個性發展的教學理念始終無法取得預期的效果。
就教與學的關系而言,學既是教的前提,同時也是教的中心。根據陶行知先生所言,學是以事情的需求為導向而設置的,而教卻是以學的需求為導向而設置的,所以說教學做是一個整體的事情,三者在教學過程中是一體的,缺一不可。同時,教學做合一也特別強調了教學中心是學,所以說學是所有教學活動設置的前提,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學生對于知識的接納能力以及接納習慣等實際情況,從而在對學生進行有效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養成符合自己學習規律的良好學習習慣。
就教和做的關系而言,“做”是“教學做合一”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這不僅因為教學的最終目標是應用到社會實踐當中,更是因為學生對知識的學習來源于實踐,所以說教師在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活動的時候,要格外注意為實踐教學所預留的教學分量,從而促使學生學會真正的知識內容。但是需要對“做”給予正確的認識,“做”并不僅僅是將教學時間預留給學生盲目的根據教學內容動手活動,而是要根據教學內容針對性的引導學生有意識的通過親自動手、親身體驗而對其進行思考,從而實現真正的實踐,并且通過該實踐來獲取有用的知識。
二、初中地理教學現狀
雖然說我國目前在大力推進教育改革,并且教育改革所倡導的也是從學生實際出發,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教學活動,綜合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提升,初中地理教學在這樣的教學背景下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課堂教學改革是新課標所要求的關鍵變革環節,也是學生能否通過新課標而取得更好的學習成效取決于課堂教學的效率。在目前的初中地理教學課堂中,我們不難發現,傳統教育理念仍然深刻影響著教學活動的開展,以致教學不夠高效、教師過于注重理論知識傳授、缺乏對學生的正確引導等現象時有發生,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對于知識的學習仍然停留在“照搬”的記憶階段,還并未能夠對知識掌握到能夠靈活運用的地步,這也是造成學生學習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另外,目前的教育行業采取的教育方式仍然是應試教育,而初中學生作為應試教育的主要對象,教師會更加注重對其考試重點的教授,這樣也就導致學生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更多的時間會耗費在做各種習題方面,而能夠根據地理知識進行實踐的時間少之又少。
三、地理教學中實現“教學做合一”的策略
1.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他們是知識的接受者,如果運用傳統教學方式單一地對學生進行傳授,那么很難培養學生主動對教學內容進行思考學習的良好習慣,因此,教師要針對這一點,有效地實行教學做合一。在每次教學內容結束的時候,教師應該將下一次的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內容中的重難點,提前編制成問題或者提綱,引導學生帶著疑問對下一教學內容進行學習,從而促使學生的自主學習思維得到培養。由于初中地理學習知識與我們的生活環境密不可分,學生可以結合生活環境自主就教學內容進行學習,所以,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這樣才能夠在培養學生地理分析能力的同時,促進學生學習自主性的提高,同時這也符合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的理念。比如說在開展《日食和月食》這一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形成過程以及種類等方面自行收集資料,提前進行學習,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養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還能夠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對教師的講解更容易理解,從而更好地學習地理知識。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正確引導學生養成自主學習意識。
2.教學方法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適當調整
根據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的思想來看,“教”的過程要以學生的學習需求為導向,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課堂上學生的學習反應來判斷學生的學習態度,進而及時調整教學方法,一方面是為了確保學生能夠理解教學內容,另一方面是為了迎合學生在學習知識過程中的不同喜好,有助于對他們的學習興趣進行激發,從而實現教學質量的提高。除此之外,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他們對于知識的學習方法以及接受程度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教師的“教”需要以“學”為前提開展,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教師掌握了解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并根據這些特點來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比如說記憶地名時需要依靠直觀地圖的同學、習慣自己總結示意圖與知識點進行對比的同學以及習慣安靜的獨自思考的同學等等,每個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的不同使得他們對于學習的需求也不同,倘若教師能夠及時發現他們的需求,并給予適當的引導,那么必將達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3.在“教學做合一”的理念下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學習
初中生正處于思維培養的重要階段,他們對于問題都有著自己的看法,所以教師應該合理利用初中學生的這一特點,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有效地落實教學做合一理念。通常情況下,初中地理教材當中會設置相應的問題,但是為了能夠更符合學生的需求并及時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需要教師針對性地設置一些問題,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自主學習思維能力,同時,教師可以通過學生對問題的回答來判斷和監測學生對于教學內容的學習成效,進而對此及時作出調整。在地理教學課堂當中運用這種互問互答的方式,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口才,還能夠使學生對教學知識內容印象更加深刻。當然,教師在設計問題的過程中還可以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實踐的機會,這樣也能夠有助于學生動手能力的提高。
總之,教師或者學生都不可能憑借自身單方面的能力來實現素質教育的變革,為了能夠有效地汲取陶行知先生所總結的“教學做合一”的知識精華,使其指導作用能夠得到最大化發揮,需要教師充分發揮引導者的作用,充分激發學生對于初中地理的學習興趣,進而實現對學生實踐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確保教學質量的有效提高。
參考文獻:
[1]單良.論地理教學實質與教學原則[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06,22(1):11-13.
[2]季玉軍.中學地理課程教學初探[J].教學研究,2006(4):97-98.
[3]周紀煥.新課改背景下對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理論的再認識[J].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報,2005,14(1):86-89.
[4]史艷華.對新課改下初中地理教學的四點探索[J].吉林教育,2007(1):88.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