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連國
[摘要]閱讀能力,是一種十分重要的能力,也是學生應該具備的一個重要素質。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是學生識字的主要途徑,有利于提高識字質量。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積極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制定切實可行的閱讀計劃,使學生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具有較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進而增長見識,提高閱讀能力。
[關鍵詞]小學生;閱讀興趣;閱讀能力
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也是識字的主要途徑。閱讀有利于提高識字質量,提高聽話、說話和作文的能力,也是學生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的“總目標”中規定: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應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閱讀日常的書報雜志,能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生的閱讀提出了具體、明確的要求,其要求之高,數據之細,是以往“教學大綱”所沒有的。要達到《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目標和要求,就要在教學中充分體現“重閱讀、重積累”的語文學習規律,加強小學生課外閱讀實踐活動,激發小學生的閱讀興趣。那么,如何結合教學實際,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呢?
一、激發閱讀興趣
由于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一些教師難以打破圍著教科書轉的模式,他們很少去鼓勵學生主動閱讀一些課外書,造成課堂所學的閱讀方法無用武之地,久而久之學生產生懶惰思想,不愿主動去讀課外書。家長由于工作忙,平時很少去閱讀書籍,所以不能成為學生課外閱讀的榜樣。這些因素,制約著小學生的語文閱讀和課外閱讀,不利于小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形成和閱讀能力的提高。要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首先要從興趣開始,學生有了閱讀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產生課外閱讀的需要。那么,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1.創設生動的情境,激發閱讀興趣
導語是上好一節課的重要環節。導語設計得好,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講新課之前,出示一些圖片并提問:圖片上展示的是什么?看到這些圖片,你想到些什么呢?學生聯想翩翩,思維一下子被調動起來。這時老師話鋒一轉:讀讀課文吧,相信你會有更多的想法要告訴大家。這樣孩子們就帶著疑問和興趣主動投入到新課的閱讀之中。教師也可以設計故事情境,使學生很快地被故事吸引,進入到情境之中。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讀,學生讀來就會覺得很有情趣。
2.借助豐富的學習形式,激發閱讀興趣
小學生對任何事物都充滿新鮮感,有強烈的表演欲望。如果教師在課堂上組織游戲、表演等寓教于樂的活動,使每位學生都能參與其中,再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分角色表演,學生又怎會不樂學呢?學生不但能從中學到知識,而且能感受到參與學習的快樂,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
3.談自己的讀書感受,激發閱讀興趣
教師要經常與學生交流自己閱讀課外讀物后的感受和體會,以此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學生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此外,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搜集一些關于讀書的名言警句,并進行評說和欣賞,也可以講述一些名人讀書成才的故事,對學生進行教育,激發學生對讀書人的崇拜、對讀書的渴望,促使學生在課余時間主動進行廣泛的閱讀嘗試。
二、掌握閱讀方法
閱讀過程中,學生光有興趣是遠遠不夠的。如有的學生雖然產生了閱讀興趣,但對凡是有生動情節的閱讀內容只是走馬觀花地讀讀;有的學生雖然讀了好課文,卻不懂得積累知識,不會吸取寫作技巧,也難以運用到習作中去。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產生興趣,還要進一步引導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
1.學會略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明確指出:“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課標中對第二學段、第三學段略讀的具體要求是:“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 略讀課文不等同于略讀,略讀只是一種閱讀方式,是為了獲取相關的信息。略讀方法的運用一般是根據學生在課內學習或寫作上的某種需要,有選擇地閱讀書報的有關篇章或部分,以便學以致用,同時也有助于豐富語言積累,提高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
2.學會精讀
所謂精讀,是指深入細致地研讀。一個人要積累知識,就必須讀書。對重要的文章和書籍,要認真讀、反復讀,逐字逐句地深入鉆研,對重要的語句和章節所表達的思想內容還要做到透徹理解。精讀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精讀是一種充分理解、記憶的閱讀,是比通讀更進一步的研讀方法。精讀要求精神高度集中,思維非常活躍,在閱讀中一絲不茍,逐字逐句,細嚼慢咽,精思熟慮。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精讀,要求學生全身心投入,調動多種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邊讀、邊想、邊批注,逐漸養成認真讀書的好習慣。
3.學會默讀
默讀,是閱讀的一種重要方式,也是語文教學中訓練閱讀能力的重要方法。由于省去了發音的動作,所以速度快,便于更集中地思考和理解讀物的內容,并且不易疲勞,易于持久。默讀應用范圍十分廣泛,讀書報,查資料,看通知、布告、信件等,都要用到默讀。利用默讀法,可以利用較少的時間獲取盡量多的信息。
三、開展課外閱讀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造課外閱讀的條件,讓學生在自由的空間、幽雅的環境中進行課外閱讀。
1.選擇合適的圖書
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就要讓學生多讀書。課本上的文章往往難以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這就要求學生多讀一些課外讀物。課外閱讀益處多多,但開卷未必有益。我們必須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需要的讀物。現在的各大商場、超市以及個人開辦的書店都在出售各種各樣的圖書、讀物,教師要指導學生正確地選擇課外讀物。
2.多到圖書館讀書
圖書館是學生讀物的主要來源之一,那里圖書種類齊全,內容豐富、健康,是課外閱讀的最佳場所。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圖書館尋找所需信息和知識,讓學生感受到圖書館是一個學習的樂園,是遨游知識的好場所。
3.建立班級圖書角
為了彌補書源的不足,為學生創造良好的閱讀條件,教師可以動員學生把自己家中的圖書拿到學校暫時存放,然后組織學生閱讀這些圖書。圖書角可以設在班級教室的一角,課間課余學生可以隨時借還,十分方便。
4.提供充足的閱讀時間
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充足的閱讀時間,增加閱讀作業,引導學生積極開展閱讀活動。可允許學生在“早讀”或“自習”時閱讀課本以外的讀物或書報,還可每周安排一二節課,有計劃地開展課外閱讀及指導活動。
四、制定閱讀計劃
1.在校閱讀計劃
每天早讀時間,老師先帶領學生閱讀課內課文十分鐘,之后學生自由閱讀喜愛的課外讀物十分鐘。每周利用兩節課組織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拓展活動,如開展古詩朗誦會、課外讀書比賽、小小讀書討論會等,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總結讀書成果,交流讀書心得和經驗。
2.在家閱讀計劃
每天睡覺之前,讀十分鐘課內課文,再讀十分鐘自己喜愛的課外讀物。可單獨自己閱讀,也可由家長監督、陪伴閱讀,要堅持不懈,切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3.假期閱讀計劃
放假期間,除了堅持每天睡覺之前讀十分鐘課內課文、十分鐘自己喜愛的課外讀物外,還要堅持到正規書店、圖書館讀一些自己喜愛的書籍,每次至少堅持閱讀二十分鐘。只要每天堅持閱讀,養成閱讀習慣,閱讀能力就一定能提高。
總之,要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就要努力激發閱讀興趣,掌握閱讀方法,拓展課外閱讀,培養閱讀習慣。當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后,就會更廣泛地開展閱讀活動,閱讀能力也會進一步提高。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