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宇
摘要:高職教育是為了向社會崗位培養出應用型人才,因此學生的就業能力是能否適應企業就業需求的關鍵。然而學生一直在校園中學習與生活,自身缺乏相應的就業能力,因此高職院校對學生進行全面的就業能力指導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提高非認知技能,達到提升社會適應能力的目的,對學生的未來發展目標進行合理定位,讓學生形成健康的擇業心理。雖然在近幾年我國高職院校的就業能力指導工作有著較大的起色,但是由于起步較晚,因此在就業指導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與發達國家就業指導工作存在著一定差距。本文旨在分析當前我國就業指導現狀與問題,對我國高職院校的學生就業指導教育提出一些改革思考與建議。
關鍵詞:高職教育;應用型人才;就業能力;指導工作;改革思考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31-000-02
緒言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迅猛發展,作為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高職教育正在處于改革時期,培養出高級技能能力的人才是高職院校的重要任務。然而關注教育的同時,學生的就業問題也不能忽視,這在我國同樣是備受關注的話題。由于在傳統經濟制度中,高等院校畢業的學生一直被學校分配,因此不用對工作發愁,這使得我國高校一直存在著“重招生,輕就業”的局面。當我國社會經濟制度轉變之后,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政策開始轉變,成為了自主擇業,加上當前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長,使得就業困難成為高校學生走出校門后面臨最重要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轉變傳統就業指導工作,更新就業指導理念,提升學生就業能力,是我們當前高職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中所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1]。
一、就業能力指導的發展歷程
就業指導工作是一種兼教學與社會服務為一體的課程,最早起源于美國。在18世紀初期,美國的加州工藝學院開展了就業引導工作,對學生的日后工作起到了引導性的作用。隨后,在歐洲等國家都相繼開展了高校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就業指導的鼻祖人物—美國的帕金斯提出了職業引導的概念,在19世紀初期,他開始在各大高校宣傳職業指導工作。在1904年開始,英國、德國等國家相繼設立了相關的職業指導機構與培訓中心,從此職業指導作為一項特殊的服務課程在各高校開展與研究。到了20世紀中期,以美國為中心的高校職業指導活動開始波及到美洲、亞洲等國家。雖然職業指導課程發展有了百余年的歷史,并且在教學工作中衍生了多種教育模式,但是核心的理論指導依然是美國學者提出的,在當前已經形成了一系列完成而系統的職業指導模式。[2]
在我國,19世紀初期的時候,清華大學就開始效仿日本等國家的職業指導課程,并在1923年成立了高校的就業指導委員會,我國的職業指導工作開始發展。隨著社會的迅猛發展,我國諸多高校開始陸續設立職業引導機構或者部門,實現畢業生的順利就業,并且逐漸形成一定規模與收獲一定成果與經驗。在1949年之后,新中國成立之后,一段時期內的計劃經濟,使得學生被國家分配,學生自身并沒有自主選擇的權利,這時的就業指導工作發展緩慢[3]。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高校學生又回歸到自主擇業的時期,各大高校開始設立相關的就業指導部門,開展職業指導的課程,但是由于起步比其他國家晚,因此并沒有得到重視,并且呈現出一些問題,難以適應我國當前的社會形勢與需求。
二、高職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存在的問題
為了能夠保障高職院校的學生順利就業,因此我國政府對學生的就業能力指導工作進行了宏觀上引導,但是由于我國就業指導工作起步較晚,因此在實際教學中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首先,職業引導教學工作呈現機械化模式。有些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并沒有從自身的職業教育出發,而僅僅是將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作為一個日常的指導工作開展,一般教學課程時間在畢業生的最后一個學期。[4]由于只是將教學作為形式,而脫離了市場辦學,因而忽視了就業指導工作對于專業教學的能動作用,使畢業生走出校門后的職場競爭力下降。
其次,職業指導教學形式單一。一些教師由于受到傳統觀念影響,因此在就業指導工作中難以進行系統性與創新性教學,在教學內容中也只是對學生講述未來的就業形勢與國家對于畢業生的就業政策,對于培養學生專業素質與職業道德等方面則不夠重視,甚至有些教師不將這些作為教學內容。
第三,職業指導的方法單一。許多高職院校認為就業指導工作是對畢業生擇業的指導,一般都是對學生的個體咨詢進行講解,或者是通過群體來進行教學,卻難以對單一個體學生的個性心理進行測試,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
第四,在職業引導過程中缺乏科學性、全程性的引導。許多學校在就業指導工作中,并沒有與社會形勢相結合,年復一年重復同樣的課程內容,使得教學缺乏科學性,導致學生與崗位實際情況相脫節。有的高職院校將就業指導工作作為自身的任務,難以與社會、家庭形成合力,甚至有的高職院校與外面的中介機構相聯合,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不重視;有的高職院校認為就業指導工作與畢業生工作一樣,安排在學生的最后一個學期,這使得學生并沒有得到有效地引導。 [5]
第五,職業引導的師資力量滯后。由于就業指導是一門專業性的課程,需要教師有著良好的心理輔導技巧,政策宣傳等,并不是所有老師都能夠勝任的。但是有些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隊伍素質較差,缺乏相應的人才,甚至有些院校將專業老師安排在就業指導的課程教學中,讓學生的就業能力難以提升。
三、對我國高職院校就業能力指導建設的思考
首先,對學生講清楚就業指導課程的重要性,讓學生能夠認識到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我們在進行就業指導工作之前,先要讓學生明白學習這門課程的意義所在,讓學生知道只有學好這門課程,才能夠正確認識與了解到當前的就業形勢,形成正確的擇業意識。通過就業指導的學習,能夠讓學生樹立良好的心態與培養出綜合素質去選擇自己未來的職業。教育高職院校的學生能夠正確看待當前的就業形勢,坦然面對挑戰,樹立自信心,這是畢業生能夠走向崗位的前提條件。
其次,加強就業指導教師的工作隊伍建設。由于一些高職院校并不注重對就業指導課程的師資理論進行培養,因此在就業指導工作中效率不高。在當前的形勢下,高職院校應當將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作為學校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由校級領導與教師等教職工組成工作系統,建立一支高質量的就業指導教師隊伍。首先,教師需要有著專業化的素質與良好的服務意識,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思想,將是否有利于學生就業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對學生的擇業有著良好的指引;其次,提升教師隊伍的思想政治能力與水平。由于在就業指導課程中,教師不僅需要給學生講解當前我國的就業形勢,還要結合實際對學生進行就業政策的宣傳,并且解答學生的疑惑;第三,提升教師的科研能力。由于教師不僅是對學生進行講解教學,還需要成為就業政策與形勢的研究者,通過自身的研究與對職業的剖析,才能夠對學生的擇業觀念進行科學合理地引導。
第三,培養學生非認知技能,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學生在學校學習十余年,一直沒有接觸過社會,人們經常說,學校是一個小型的社會,而社會是一所大學校。然而在實際中,學校與社會卻有著本質的不同。由于在文化意識、主流思想等方面的差距,使得大部分高職學生在走出校門之后由于缺乏生活經驗,因此適應的時間較長,并且對社會的看法過于片面化與單一化。我們對于學生的非技能培養也要注意,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首先,對學生加強職業道德教育。由于當前我國高職院校為了實現教學大綱,因此對于學生的專業技能注重培養,但是忽視了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學生也沒有意識到自身職業道德素養對日后的崗位就業的重要性,而職業道德的教育不僅能夠讓學生了解到自己的職業道德操守,還能夠培養高尚的思想素質。在目前的高職教育中,傳授技能固然重要,但是也要將學生如何做人同等重視。我們在就業指導工作中,需要加強職業道德精神與協作精神的培養,既要注重技能的操作訓練,也要重視道德教育的實際宣傳,讓學生為日后走上崗位打下堅實的思想道德基礎。其次, 逐步深入社會化實踐教學。當學生一直在學校的時候,并不能夠感受到社會的主流意識與人際關系等,因此高職院校應當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在進入社會后減少自己的適應周期,投入到工作崗位之中。當有了豐富的社會實踐能力,就能夠讓高職學生提升就業能力,盡快投入到工作崗位。學校可以以社會實踐平臺為依托,讓學生在就業前就能夠了解就業環境與政策,方便學生能夠為自己找到合適的定位與目標。
四、結語
高職院校以就業為教學導向,為我國現代化建設不斷輸送著高級技術型人才,而為了實現學生能夠在崗位上實現自己的價值,就必須要順應社會與崗位的發展需求,這就要我們教育工作者對重視對學生就業能力的引導與培養。然而當前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工作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我們需要轉變傳統觀念,實現改革與創新,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順應給個學生的興趣,才能真正落實高職院校各專業的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王曉東,許憲國.論高職教育中人文教育與職業能力培養之關系[J].職業教育研究,2007(3).
[2]馬龍海,湯耀平.大眾化高職高專學生就業模式的轉換與構建[J].高教探索,2004(1).
[3]胡旭暉.以就業為導向 推動高等職業教育健康發展[J].中國高教研究,2004(12).
[4]徐海峰.對高等職業教育學制改革的若干認識[J].成人教育,2005(11).
[5]郭揚.“外圓內方”:職業教育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的結構特征[J].職教論壇,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