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忠,喬繼華
欠發達地區中職學校實訓基地建設新思考
郭 忠1,喬繼華2
(1.甘肅省定西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甘肅 定西 743000;2.甘肅中醫藥大學定西校區,甘肅 定西 743000)
實訓基地建設是長期制約經濟欠發達地區中等職業教育快速發展的“瓶頸”。欠發達地區中職學校實訓基地建設更需要有關部門統籌,實現資源共享。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加強實訓基地建設是推動欠發達地區中等職業教育規模和效益同步發展的有效途徑。
欠發達地區;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
新時期對中等職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定位,決定了實訓基地建設在推動欠發達地區中等職業教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目前,欠發達地區中職學校在實訓基地建設方面存在重復率高、利用率低、格局單一、質量不高等問題,影響著技能型、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因此,進一步加強實訓基地建設是推動欠發達地區中職學校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共享型實訓基地建設,是指實現區域內資源整合利用,避免同類學校或專業重復購置實訓設備或重復建設,從長遠目標出發,在滿足專業實訓需要的基礎上,對市場競爭力強、發展潛力大的專業,以高水平建設標準與規模,形成輻射周邊的區域共享型特色專業實訓基地。
欠發達地區中職學校共享型實訓基地建設,就是在上述原則下,充分考慮區域內特色產業、學校優勢、企業人才需求,通過優質資源整合,形成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基地。它既是校企合作的載體,也是產學研結合的平臺。區域內教育行政部門對不同性質、不同用途的實訓基地進行功能定位,明確主次,統籌安排。一方面,組織行業、企業專家進行科學論證,制定實訓基地建設標準和規范;另一方面,依托重點中職學校,建成功能齊全、輻射周邊的共享型實訓基地。
(1)我國中東部經濟發達地區中職學校專業設置幾乎包涵第一、二、三產業,所以,欠發達地區中職學校在實訓基地建設上要因地制宜,建設一些重點專業。如果重點專業以第一產業為主,則必須著眼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重視地方特色專業建設,比如甘肅省D市的支柱產業是中藥材、馬鈴薯、花卉等種養殖,中職學校就要向產品深加工、增加附加值專業方向傾斜。
(2)從發展態勢看,第三、四產業將成為我國未來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預計,我國將有3億多過剩勞動力轉向服務領域,對農村新增勞動力進行第三、四產業職業技能培訓,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合理、有效轉移,不僅是我國農村職業教育的出發點和著力點,還是發展欠發達地區新農村經濟的有效措施。為此,欠發達地區中職學校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建設一批第三、四產業類的實訓基地,強化崗前技術培訓,以適應勞務產業迅速發展的需要。
(3)欠發達地區中職學校重點專業實訓基地建設的措施:①設立專項經費,保證重點專業實驗實訓設備建設;②培養和引進高水平學術、技術帶頭人,在職稱評定方面給予政策傾斜;③選派重點專業教師到國內著名大學、大型企業和科研機構進修、考察交流,使理論與技術相互融合,逐步形成專業技術水平高、教學能力強的“雙師型”教師隊伍;④設立專項經費,用于重點專業教學科研、教材建設、圖書購置、實訓調研等活動;⑤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通過多種方式與國外相關高校、科技機構及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提高專業影響力和知名度[1]。
充分利用東部發達地區優質教育資源、就業市場,開門辦學,拓寬合作領域,豐富合作內容,進一步推進欠發達地區中職學校與東部發達地區職業學校合作辦學,以“1+2”“1.5+1.5”“1+1+1”等多種學制模式聯合招生,依托聯合辦學模式開展師資培訓、教學合作、實訓觀摩、企業走訪、就業跟蹤等,建立實訓基地,逐步實現欠發達地區中職學校獨立開展專業教學、實習實訓、就業安置。這樣,既拓寬了學生通向沿海發達城市的就業渠道,又解決了欠發達地區中職學校實訓條件滯后和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
校辦產業基地是完成實訓教學任務的重要場所,也是開展教學研究、技術開發與應用的主陣地。欠發達地區中職學校校辦產業基地建設既要考慮提高設備利用率,又要滿足學生技能訓練需求。
目前,中、高等職業教育正處在重要戰略機遇期,“四項計劃”、“四項改革”、“四大工程”、學生資助政策等一系列制度,為欠發達地區中職學校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隨著國民經濟持續增長和加快推進“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的實施,我國的工業化、城鎮化、產業化進程將快速推進,中等職業教育依然是我國教育發展的主要方向,國家扶持職業教育的力度不僅不會減弱,反而會持續增強。為此,欠發達地區中職學校要創造條件,搶抓機遇,依托項目,加快發展。同時,采取“一校一品”“一校一產”的方式,與某一行業、某一地區的附屬企業合作開辦校辦工廠、基地企業或校辦產業集團,方便教學、生產和學生就業。學校有工廠,工廠有學校,為學生提供一個完整的、真實的職業環境,讓他們通過生產學到知識和技能,真正實現學習和就業無縫對接,這樣既解決了學生的實訓問題,也為中職學校增加了經濟收入。
(1)目前,欠發達地區中職學校建設還遠遠不能適應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要。為此,要強化實踐教學考核和管理機制,增加實踐教學時間,壓縮理論教學時數,擴大實踐教學的課程領域,保證技能訓練的需要,盡可能使實踐教學在時間安排上占優先地位,使文化課、專業課、實踐課的比例保持在3∶3∶4,逐步形成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使實踐教學步入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軌道。
(2)建立嚴格的實踐教學考核制度。嚴格的實踐教學考核制度對保證實踐教學質量具有重要作用。欠發達地區中職學校要創造條件讓學生接觸社會和生產實際,實驗課要按實習項目技術等級標準進行考核,考核結果記入學生成績,不合格者補考。行業主管部門要根據不同專業特點,實行“雙證書”制度,把專業技能考核作為畢業考核的重要內容之一,使學生掌握過硬的專業技術,至少達到三級工水平。與此同時,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實踐教學獎勵制度,設立各種單項獎,充分調動學生參加實踐教學的自覺性,使學生的智力技能和運動技能協調發展[2]。
(3)欠發達地區中職學校實訓基地建設,應當實行項目管理和績效考評制度。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實訓基地建設規劃、年度實施計劃和設備配置標準,負責實訓基地項目的規劃論證、技術指導、績效考評等工作,充分發揮實訓基地的作用,避免重復建設、設備閑置和資源浪費,從經費投入和政策導向方面持續推動欠發達地區中等職業教育快速發展。
[1]元玉祥.關于中職學校實訓實習基地建設的思考與實踐[J].河南教育:職成教版,2015(10):13-15.
[2]劉佑東.新形勢下中職學校實訓基地的構建與實踐[J].現代農業科技,2012(9):35.
G482
A
1671-1246(2017)05-0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