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科
摘 要 在這個信息化、網絡化發達的時代,“互聯網+”已逐漸融入各行各業。本文將提出“互聯網+”時代下圖書館信息化建設革新的意義、思路和措施,以構架起“互聯網+”時代下圖書館信息化建設的新概念、新模式,即互聯網圖書館。
關鍵詞 “互聯網+” 圖書館信息化 互聯網圖書館
一、“互聯網+”概念的提出
2014年7月1日,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1]2015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又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2]由此,國家層面的“互聯網+”發展戰略得以明確,這也標志著“互聯網+”時代已經到來,并將逐漸融入社會生產生活。那究竟什么是“互聯網+”?從社會經濟發展層面來說,可以將“互聯網+”通俗理解為“互聯網+傳統行業”。然而,事實上“互聯網+”并不是如此簡單的意義,很多傳統行業可能因為互聯網的“+”從而發生根本性的興衰轉變。因此,“互聯網+”是指信息化、網絡化時代下傳統行業創新發展的新模式,是一種以“互聯網”為支撐的行業發展模式。各行各業將憑借“互聯網”重新洗牌或重新起飛,“互聯網+”帶給全社會的是創新和效率。
二、“互聯網+”時代下圖書館信息化建設革新的意義
圖書館信息化建設是傳統圖書館在適應信息化時代發展的要求中產生的。圖書館信息化建設以復合圖書館和數字圖書館為載體,從根本上改變以紙質文獻為主要載體的傳統圖書館的單一服務模式,是為用戶提供在館服務、遠程服務和個性化主題信息服務等多種服務方式為一體的新平臺,構建了以紙質文獻、電子資源等復合載體為主的文獻信息資源服務新模式。而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圖書館必須在信息化建設的基礎上進行新的變革,建設全新的服務體系和服務模式的“互聯網圖書館”,以順應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滿足用戶的需求。
三、“互聯網+”時代下圖書館信息化建設革新的思路
信息化時代的圖書館相對傳統圖書館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首先,從服務理念來看,實現了從傳統圖書館以藏為主的被動式服務理念向以用為主、藏用結合、面向用戶的主動式服務理念的轉變;其次,從文獻資源構成上看,傳統圖書館以紙質文獻為主的單一性資源結構,信息化時代的圖書館是以紙質文獻、電子資源和其他載體形式共存的復合性資源結構;再者,從用戶服務方式上看,傳統圖書館以在館紙質文獻借閱為主的單一性服務方式,信息化時代的圖書館是以在館服務、遠程服務和其他形式的服務為主的多樣性和用戶體驗性的服務方式。信息化時代圖書館最顯著的特征是文獻資源的數字化和服務的網絡化,最突出的功能是文獻資源的網絡查詢和用戶信息遠程服務。
應該說,信息化給圖書館建設在“互聯網+”時代下繼續推進和延伸提供了了很好的發展條件。“互聯網+”時代下的圖書館信息化建設革新的總體思路是建設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圖書館”,而不只是圖書館資源與服務的信息化。互聯網和圖書館的有機融合,使互聯網成為圖書館行業機體的重要部分,深入行業的方方面面,從而徹底改造圖書館行業原有的運行方式和構架,重塑圖書館行業的新體系、新標準、新模式和新形象。
四、“互聯網+”時代下圖書館信息化建設革新的措施
建設互聯網圖書館需要從建設機制、標準規范和平臺模式三個方面來制定相應的制度和運作模式,創新工作,逐步推進。
(一)制定配套的大數據共建共享機制
一是組建國家層面的圖書館資源大數據管理中心,為各級各類圖書館的成員單位實現數據共建共享。二是建立圖書館資源大數據融入政府信息數據庫和行業信息數據庫的機制,實現圖書館信息資源與社會信息資源的一體化融合。三是制定大數據共建共享管理的法律法規和操作辦法,使大數據庫能真正建得起、用得順、管得好。
(二)制定統一的大數據標準和規范
沒有統一的標準就無法建立統一的平臺。“互聯網+”時代下,各類數據庫的數據標準不一,相互之間難以融合,給用戶帶來諸多不便,也造成了資源重復建設的浪費現象,數據標準的規范統一成為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由國家層面的信息管理部門制定統一的標準和規范,各級各類圖書館對生成數據以此標準和規范加以統一,標準化、規范化的數據批量進入大數據庫,并以此構建統一的數據信息平臺。這可以極大地提高數據的使用效率,也能避免數據資源重復建設。
(三)建設“互聯網圖書館”運行新平臺
“互聯網圖書館”是真正意義上移動的圖書館,一部手機或者一臺平板電腦就是一個圖書館,圖書館資源信息、用戶個人信息、各種閱讀服務需求等一應俱全,用戶可以在此建立個人圖書館中心,可以進行書報刊的閱讀、借還,可以搜索海量文獻資源信息,還可以實現與圖書館工作人員或其他用戶的交流。這不是一個虛擬的學習中心,而是一個現實的學習平臺,是一種全新的學習體驗。
“互聯網圖書館”以大數據為基礎,憑借快捷的互聯網數據傳輸和安全穩定的網絡平臺作為支撐。因此,提升網絡功能和網絡安全性是“互聯網圖書館”發展的重要保障。
五、“互聯網+”時代下“互聯網圖書館”新模式
從服務方式上看,“互聯網圖書館”是移動的圖書館,也是無處不在的圖書館,即泛在圖書館。[3]2003年,NSF(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報告首次提出了“泛在知識環境”的概念,[4]即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方式向任何人提供任何的知識需求服務,整個過程實現無障礙體驗。這就是實現信息資源共享的最高目標“5A”。“互聯網圖書館”通過互聯網走進用戶的生活和工作,用戶可以隨時隨地使用圖書館,圖書館就如衣服一樣被用戶隨身“穿戴著”,需要的時候可以第一時間無障礙使用。
從服務功能上看,“互聯網圖書館”又是智能的圖書館。智慧圖書館具有人對場景的感知與融入、網絡的無障礙鏈接、信息服務與管理的全智能等主要特征,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內涵。從智能計算角度來看,智慧圖書館=圖書館+物聯網+云計算+智能化設備,是通過物聯網來實現智慧化的服務和管理;[5]從數字圖書館服務的角度來看,智慧圖書館是指無紙化的數字信息服務;從感知的角度來看,智慧圖書館是可以從多層面、多角度來滿足用戶體驗的智慧化服務的綜合。
(作者單位為攀枝花學院圖書館)
參考文獻
[1] [D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7/04/content_10002.htm,2015-07-04.
[2] [DB/OL]http://tech.china.com/news/net/156/20150310/19365177.html,2015-03-10.
[3] 卞麗芳,盧章平.傳統圖書館與泛在圖書館比較研究[J].圖書館論壇,2013(7):16-20.
[4] 泛在圖書館[DB/OL]. http://baike.baidu.
com/item/.
[5] 劉麗斌.智慧圖書館探析[J].圖書館建設,2013(3):87-8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