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娟
【摘 要】所謂美育,就是用美的信息去激發引導教育對象的心理情感,培育符合人類崇高理想的心理情感,培育符合人類崇高理想的審美意識,從而使人們擁有健康的心靈、高尚的情趣。美育是一種對人的全面教育,是為實現崇高的理想,充分發揮人的潛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特殊教育方式。
【關鍵詞】初中語文 人文 審美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169
語文教材本身具有許多的審美因素,它賦予讀者極為豐富的想象,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可以說是得天獨厚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潛因,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高超的教學技巧,寓審美教育于教學之中。本文就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浸透審美教育等方面內容進行探討,以期引起語文教師對審美教育的重視。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還應該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可見,美育是語文教學重要目標之一,它運用教材、教學中的審美因素,在寓教于美的享受之中讓學生獲得知識、陶冶情操,提高明辨是非、善惡、美丑的能力,形成健康高尚的品質,從而使語文教育中的德育更具特點,更有實效。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審美教育是必要的。
一、挖掘和處理語文教材中的美育因素
初中新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經過專家精挑細選的名篇佳作。語文教師要善于尋找課文中本身的美育因素,尤其是要善于挖掘那些蘊含的美育內容,獲得美育信息。而對于課文中多個的美育內容,教師也不要面面俱到,一篇課文重點抓住其中最突出的因素作為美育資源,進行美育活動。如初一課本中的《春》,朱自清生動地描繪了大地回春,展現出春天里生機勃勃的自然美,表達了春到人歡的生活美。仔細閱讀課文,會感受到春天充滿活力,蘊含著一種蓬勃向上的精神,這種精神美勝于春天的自然美。還有這篇課文在寫作方面準確生動的詞語,形象的比喻和擬人,活潑而富有生氣的排比句式,又充分顯示了作品的語言藝術美和表現手法美。教師對于課文中的多個美育因素,其自然美和生活美只要略加點撥,學生很容易感知;這篇課文審美教育的重點應該放在春天般的活力美、蓬勃向上的精神美。
二、喚起學生自覺的審美意識
審美意識是審美主體在審美活動的過程中,通過積極主動地探究審美對象,進而把握領悟其中的美而獲得興奮或愉悅的感情狀態的一種意識。自覺的審美意識是進行審美教育的前提,沒有審美意識的參與,就很難發現美、體驗美。因此,培養學生審美意識的自覺性,是語文美育的一項重大任務,語文教師只有通過不斷地發掘語文教學中美的元素,不斷使學生耳濡目染,促其主動地體驗,才能喚起學生自覺的審美意識。
三、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
人在審美活動中表現出一種心理判斷,它通常以強烈的情感以及個人的主觀態度和偏好等形式表現出來。因為每個人的文化素質、生活環境、性格氣質等不同,審美情趣也就各有不同,有高尚與低俗之別,有健康與病態之別,有進步與落后的差異,如同俗話所說的“蘿卜青菜,各有所愛”。健康、高尚、進步的審美情趣將眾美融于一身,有利于促進人的身心的全面發展和完善;病態、低俗、不健康的審美情趣不益于人的身心健康,有損于美好生活的創造。青少年學生正處于人生的快速發展期,若不加以正確引導,很可能會受到低級情趣的蠱惑。因此,“教學建議”明確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注重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
四、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它主要包括讓學生理解美,能夠鑒賞書本及生活中的美,并且按照美的規律創造美的能力。在語文教學中,作為審美主體(學生)主要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感知與理解去領會它所表達的意義,對所感知、聯想和想象的作品中的美的形象進行鑒別和評價。它包括對審美對象的美與丑的判斷,包括對審美對象的審美性質的理解,還包括對審美對象的類型、形態的領悟與鑒別的程度,并能給予科學的審美評價。鑒賞力建立在審美感受力的基礎之上,比審美感受力更高一層。在進行語文學習的時候,客觀科學地審視詩文的思想內容,并給予正確評價;理解作品表現出來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做出恰當的反映。審美創造力是指審美主體在實踐中按照美的規律,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審美創造力是審美能力的最高層次,是審美感知力和審美鑒賞力的目標和歸宿,也就是說人們感受美、鑒賞美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表現美。
五、加強朗讀,誘發美的感受
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徑。朗讀對于語文課來說,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朗讀是書面語言的有聲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夠激發學生美感,喚起內心的情愫。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對于朗讀這樣說過:“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教師應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揮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通過朗讀不僅使學生體會語言文字的韻律美,同時把語言文字化作鮮明的視覺形象再現在學生面前,刺激學生自覺地進行審美判斷,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情韻和氣勢,喚起學生的想象,激發學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讓學生與文章產生共鳴,在情感方面得到美的感召和升華,從而怡情怡性,自覺接受語文美感教育。
六、創設氛圍,開發美點
審美教育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也不能只是依賴于哪一個科目。語文教學的審美教育只是其中的一個部分,它需要其他各個方面的配合。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能夠從各個方面進行創新,共同為審美教育創造條件。
對于任課教師來說,應該優化教學語言,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語文特級教師于漪老師說:“語文不是蜜,卻能粘住學生。”這就是創造性語言的魅力。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必須體現審美創造力,既講究科學美,又講究藝術美,以敏銳的審美語感體現語文表達的規范性、準確性、鮮明性和語言表達的形象性、生動性、音樂性,通過創造美的語境,再現文章的聲感美,把學生帶入意境,“目視其文,口發其聲,心同其情,耳醉其音”,從而活躍學生的“思”,發展學生的“智”。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還必須以其富有的審美創造力不斷地感染學生,使他們不僅能提高審美感知力、鑒賞力,而且會自覺培養審美創造力,常會發表獨到之見,寫作也就會出現角度新、立意深、構思巧的佳作,并能迸發審美創造力的絢麗火花。
總之,語文作為一門人文性極強的學科,肩負著審美教育的重要使命。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學過程中的有利條件,抓住學科特點,巧妙滲透,激發思維,并輔以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發現美、追求美,按美的標準和規律塑造自己的心靈,從而實現審美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