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剛(酒泉職業技術學院甘肅酒泉735000)
小康社會社區體育的基本特點和發展趨勢探討
□周小剛(酒泉職業技術學院甘肅酒泉735000)
從建設小康社會出發,結合我國體育發展的基本特征來看,深入研究和分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社區體育的發展前景,認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體育在發展戰略上要以人為本,走綠色體育之路;在發展目標上,以構建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個性化需求為方向相符合的社區體育體系,從而滿足人們多樣化的體育需求;從局部出發,在發展模式上從趕超型中擺脫出來,從而向全面發展型轉變。
社區體育基本特點發展趨勢
體育是社會的縮影,又折射著社會的方方面面。體育和社會的總體發展密切相關。體育事業的發展要根據社會發展的階段制定相應的目標和發展戰略。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要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從根本上采取措施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結合發展。這是從“小康”概念提出以來,黨在社區體育方面形成了重要的文獻,再次提出“全民健身體系”,并將它納入到小康社會建成的目標中。這一階段的中國體育將以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為歷史責任。
社區體育是我國全民健身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市體育的主要內容和組織形式。“城市體育以社區為重點。社區是在地緣基礎上結成的互助合作的群體,適宜于開展體育活動。社區體育要堅持業余、自愿、小型、多樣,應當注重社區體育設施的規劃和建成,積極為居民提供方便、實用的身體鍛煉的場所。要通過一定的組織形式,包括建立俱樂部,使社區體育經常化、制度化,并把體育管理作為社區的一項工作職能”。
鑒于社區體育在未來全面小康社會中全民健身體系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在綜合分析與理解小康社會的基本特征和具體指標的基礎上,結合有關社區體育發展相關研究成果,分析了在政治、經濟和文化都高度發展的小康社會,社區體育特點和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為有關組織者和決策者提供一些理論依據。
小康是一個綜合性的社會發展指標,在國際上,小康型標準有其特定的指標體系。但從我國國情實際出發,對小康的內涵做了進一步的界定:“我們所說的小康,是適應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體現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人民生活的提高,既包括物質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實;既包括居民個人消費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會福利和勞動環境的改善”。就是說,在對小康的界定中,都沒有局限于物質生活指標,而始終強調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協調發展。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深入強調社會的發展,要立足于我國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不能局限于經濟增長,推進體育和其他領域內容等的融合,形成相互關聯和相互補充的體育模式。
2.1、體育的發展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促進與制約
在小康社會發展階段,隨著國家經濟快速穩步地增長,為社區體育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過去30多年中,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幾乎每隔幾年,就會上一個臺階,居民的消費水平快速增長和城鄉居民消費結構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對于城鎮居民來說,恩格爾系數逐年下降,標志著我國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已經提高,達到國際公認的中等生活水平的同時意味著城鎮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實現了從溫飽向小康邁進的目標。與此同時,居民在通訊、教育、文化娛樂等方面,高層次消費的比重,明顯呈現上升的趨勢。隨著我國經濟的轉變,從勞動生產型經濟方式中出來,再向休閑生活型經濟方式轉變,不僅實現了從溫飽型向小康型消費的轉變,也通過文化娛樂使得城鄉居民的業余生活越來越多樣化。人們在滿足了生活最基本需求后,更加注重文化娛樂消費。余暇時間延長,生活空間加大,人們有了更多可支配的閑暇時間參與各式各樣的文娛體育活動。
2.2、休閑生活在人們生活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據國家統計局調查,城鎮居民家庭,在利用雙休日的時候,用于購物、娛樂休閑、旅游、走親訪友、讀書看報和休息的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購物和娛樂休閑的家庭比重增長幅度最大,分別上升87個和62個百分點,已成為雙休日城鎮居民的最主要的活動。老年家庭中,利用雙休日娛樂休閑和旅游的比重分別比20年前上升180個和133個百分點。
綜上所述,小康社會為社區體育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有錢、有閑,也在追求更高生活質量過程中不斷提升對自我健康和體育權利的意識和需求。這些為社區體育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契機,同時也為社區體育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度組織化——我國城市社區居民從事體育活動大多處于自發狀態,往往缺乏一定的組織。以北京市調查為例,結合65所高等學校的調查分析得出學生群眾性體育及其組織機構的普及程度極低。組織是社區體育開展的結構基礎,但是平均每校就只有1-2個組織機構,學生群眾性體育團體匱乏,涵蓋率僅為3.80%,對于在校學生來說有利于社區體育的經常化開展,從而對推進規范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社區體育俱樂部,對體育人口比例的提高,以及體育人口的穩定,起著積極的主導性的作用。英國社區有150000個體育俱樂部,650000人,俱樂部平均會員人數43人,是人口比例的11.3%,體育人口是35%。德國社區體育俱樂部有81000個,俱樂部會員24000000個,俱樂部平均會員人數296人,是人口比例的30.3%,體育人口是34%。日本社區體育俱樂部有370400個,俱樂部會員11694000人,俱樂部平均會員人數31.2人,是人口比例的9.3%,體育人口是24%。
3.1、社區體育社會化
涉及到社區體育對象,要實現他們的社會化,基于社區體育管理出發實現社會化,就必須優化社區體育設施,從組織機構和設施配置方面出發建成具有社會化的社區體育模式。而且在社區體育開展過程中,要動員社會力量,強化對社區體育基礎設施建設、人員指導等方面的資金投入和保障。社區體育對象要實現社會化,是基于社區體育的覆蓋面出發的,要緊緊圍繞服務對象面向整個社區,不局限于某一體育人群,帶動社區內所有居民,將其都能納入社區體育的范疇并獲得服務;要實現社區體育管理社會化,要發動社會各階層的力量,基于社區內各單位來牽頭,帶動社區內居民參與到服務管理中,從而真正體現和實現社會體育的社會化管理;社區體育設施建成社會化,是指社區體育設施必須改變以往完全由政府撥款建立的做法,發動社區內的社會團體、單位個人一起投資建成體育設施;社區體育資金籌集社會化,是指社區體育資金籌集要采用多渠道的形式。
3.2、社區體育的大眾化
表現社區主要是一種空間現象,存在于這種空間之中所形成的社會現象是以人為社區的主體。結合人的體育需求,在一定的活動空間內以大眾化為基礎推進社區體育向自我健康滿足需求的重要特征出發。人們是完全基于自己的認識來參加社區體育俱樂部活動,囊括了他們對體育運動的愛好和興趣培養。社區體育,在人們工作之余生活中,面向社區內所有人群,形成的社區體育主要空間內的居民具有體育需求多樣的特點,面向社區內所有人群的社區體育要從社區體育的組織出發,進一步推進管理和活動的開展,以全體社區居民的利益為基礎來突出大眾化的特點。
3.3、社區體育多樣化
主要是圍繞社區體育保障措施、社區體育休閑產業、康體產業、經營項目、檔次和管理經營者、社區體育形式多樣化等多方面的多樣化。要增強社區體育保障措施的多樣化,必須突破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弊端,從社區體育保障措施的單一性中解脫出來,在社區體育保障措施上,采取發展社區體育組織的方式,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增加體育活動場所,并進一步推進節假日組織體育競賽的開展;要推進社區體育休閑產業和康體產業及其經營項目的多樣化,也要結合檔次和管理經營者的多樣化來談,在具體運作實施后緊緊圍繞各種消費水平,增強各類健身服務項目的多樣化,采取由街道辦事處委托,促進單位、集體或個人等實施多種性質的經營管理方式;最后要推進社區體育設施建設方面的多樣化,要立足于各種體育人群的實際,以年齡、性別、文化背景、需求和收入消費層次人員等情況為標準建設多種多樣的基礎設施。
3.4、以社區為區域范圍實現社區體育的公益化與福利化
必須以轄區為核心充分挖掘和發揮自然環境和體育設施的作用,從物質基礎豐富出發增強社區成員的主體地位,從而從根本上來滿足他們社區成員的體育需要,增進社區感情為主要目的,就近就地開展的區域性體育。社區內的體育場地和設施要本著為社區居民服務的宗旨,盡可能為社區內居民提供免費或低消費的體育服務。國外大眾體育主要以福利化為主。以美國聯邦政府為例,存在著70多個機構,而社區體育設施也非常豐富,或多或少地豐富了人們的社區活動,對人們進行戶外運動創造了條件和機會。一些社區內的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免費提供給社區居民使用。
3.5、社區體育管理規范化
主要是以社區體育為中心圍繞政策、制度和措施來實現一定的規范化,社區公建體育場地設施標準的規范化、社區社會體育指導配備和培訓的規范化。社區體育政策、制度和措施的規范化,是指政府制定的社區體育工作方案及實施辦法要科學化、法制化,并具有穩定性和連續性;社區公建體育設施標準的規范化,是指社區公建體育設施的選址條件、占地面積、功能和設備要求,均應規范化使用,不得挪為它用;社區社會體育指導員配備和培訓規范化,是指要根據實際工作量和指導對象的數量,確定社會體育指導員數量和配備比例及上崗前培訓要求。
3.6、社區體育現代化
包括社區體育場地設施建成和服務水準現代化、社區體育組織管理現代化。社區體育場地設施建成和服務現代化,是指體育場地建成盡量符合現代社會發展及人的需求,指導人員必須掌握基本鍛煉方法與理論,同時又具備多種服務技巧;社區體育組織機構管理現代化,是指社區體育組織機構對場地設施的使用及對內部的人、財、物管理方法要科學化,考核、監督措施要盡量符合規范化要求。
[1]逄明福.精神文明狀況是衡量小康社會的重要指標[J].前沿, 1999,(8).
[2]盧元鎮,倪依克,庹權,李睛慧.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社會體育[J].體育學刊,2003,(1).
[3]唐建軍,孟濤,李志剛,趙昌毅,曹建民.英、德、日社區體育俱樂部基本狀況和存在的問題[J].體育與科學,2001,(3).
[4]楊東東.北京市65所高校學生群眾性體育團體現狀的調查分析[D].北京體育大學,1993.
[5]王文剛,李丁.論我國社區體育的現狀、戰略目標、指導方針和運行機制[J].蘭州大學學報:社科版,1998,(03).
:A
:1006-8902-(2017)-06-ZQ
周小剛(1974-),男,甘肅酒泉人,酒泉職業技術學院教師,高校碩士,研究方向:高職體育教育管理、運動訓練、社會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