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輝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7)02-000-01
摘 要 本研究運用文獻資料法、對比法、邏輯分析法對學導式教學模式和傳統體育教學模式進行對比分析,明確其中的優缺點,同時也為日后的高校教師在選用教學模式中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 學導式教學模式 傳統體育教學模式 比較
一、傳統體育教學模式與學導式教學模式的概念比較
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定義:以系統教學理論為基礎,遵循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和運動技能形成規律,在教師統一指導下,通過教師示范、講解、學生練習、糾正錯誤動作、再練習等一系列相對固定教學程序,指導學生學習的一種教學模式。
學導式教學模式的定義: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體,以教師的啟發引導為主線,以形成學生優化的學力(能力、智力、動力)結構為主要目標,以提高課堂教學效度,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為主旨的一種教學模式。
從概念上可看出兩種教學模式最大不同在教學的主線不同,前一種是以技能的學習和練習為主線,后一種是以教師的啟發引導為主線。
二、傳統體育教學模式與學導式教學模式的教學模式比較
三、傳統體育教學模式與學導式教學模式的優缺點比較
(一)在認識與處理教與學雙方的地位與作用方面不同。學導式教學模式對教與學雙方地位的認識更進一步,其能認識到學生的學是教學的主要因素也是內因,教師的教僅是一種輔助條件或者看作是一種服務。在處理教與學雙方的地位和作用方面,學導式教學模式把重心更多的放在了如何讓學生去自覺的學、怎么更好的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之上,而在對待教的作用上,真正的將教學中以教師為重轉變成將教學以學生為重。
(二)在處理教學工作的著重點上不同。學導式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注重的更多是怎么能把學生的智商和能力給提高上去,不但讓學生學到一些理論或者技術技能方面的文化內容,而且啟發引導學生學著運用這些已學到的知識或技術技能,通過利用已學到的知識以及技能去解決一些問題。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看重的是對于知識的傳播和教授,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怎么能把文化知識灌輸給學生讓學生明白懂得就是教師最大功勞,變相的導致教師只停留在這種思想和意識當中。
(三)教師備課與選擇的突破口不同。其突破口的差異性具體表現在:前者把重點突破口放在增強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利用學到的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變成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去教導學生的角色,與此同時讓學生做學習活動的規劃者、參與者。在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教學中,教師主要向學生用語言描述體育理論知識,教師在備課和講解教授中僅停留在準備一些表面狹隘的理論知識上。
(四)在教學中對待學生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態度與具體措施不同。學導式教學模式把學生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發展作為一個有機統一體,綜合在智力結構的要素之內,進行智能的綜合開發及其各項要素的普遍發展,實行教書與育人的統一,課內與課外的綜合,教學過程與教育過程的有機滲透,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等同智育的相互補充達到管教管導、學導結合的境界。
參考文獻:
[1] 侯崢嶸.健美操教學中學導式教學法的應用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4.6.16(2):45-46.
[2] 鐘志賢.大學教學模式革新:教學設計視域[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3.
[3] 黃埔全,王本陸.現代教學論學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9.
[4] 毛振明.體育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116-121.
[5] 李杰凱.關于體育教學模式一般理論的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1995.2:2.
[6] 徐繼存,趙昌木.現代教學論基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