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鴻燕

【摘 要】在我國資本市場中,創業板的存在使資本市場層次更為多元,很好地幫助了新創企業的自主創新與長遠發展。不過,近年來創業板上市公司經營業績逐步下滑,這同其呈上漲趨勢的上證指數不太相符。因此,需要通過經營狀況判定其影響因素,繼而通過有效措施加以改善。本文在梳理了創業板上市公司發展現狀的基礎上,通過每股收益與ROE、主要經營指標兩個層面綜合判定創業板上述公司的經營情況,繼而歸納出其可能的影響因素,并提出改善措施。
【關鍵詞】創業板;上市公司;經營情況;影響因素
在我國證券市場中,“創業板”市場可謂主板證券市場的有益補充,該融資平臺主要為兩類企業服務:一是高新技術企業、二是新興產業。2009年10月23日正式于深交所啟動至今,國內企業通過創業板平臺成功融資的有近500家。可以說,我國資本市場中,創業板不可或缺,并愈發引起各方關注。深究創業板頗受關注的原因,一方面,在我國資本市場的多層次建設與轉變經濟增長進程中,創業板發揮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層出不窮的抑價與超募,非流通股解禁后屢遭減持,使人們愈發質疑創業板的定位究竟是創業,還是創富?其經營情況如何,并受何影響?針對上述問題,本文首先對我國創業板市場的發展進行梳理,同時評價其經營情況,繼而剖析可能的影響因素,最后提出提高創業板上市公司經營情況的措施。
一、創業板上市公司發展現狀及經營狀況
(一)創業板上市公司發展現狀分析
歷經十余載磨礪,我國創業板于2009年10月30日正式成立于深交易所,首批在創業板上市的互聯網與文化創意類企業共28家。由此便拉開了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序幕,“兩高六新”產業也因此而獲得了發展機遇。到2015年底,創業板上市企業共有495家,比上市之初的28家增加了16倍有余,年均增長近80家;總市值約5萬億元,比創建之初漲幅30余倍。
1、分布特征
從這些上市公司的地域分布來看,排在前五位的地區一是廣東省、二是北京市、三是江蘇省、四是浙江省、五是上海市,上述五省市企業累計在創業板上市公司中占比約70%,其中,廣東省占比近25%。
從這些上市公司的行業分布來看,在13類上市公司類型中,創業板上市的共有9類(參照《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2001)》的行業分類標準)。這9類創業板上市公司中,主要集中了兩類企業:一是制造業企業(229家)、二是信息技術企業(77家);二者分別占比64.51%、21.69%,僅這兩類企業就占全部行業的80%以上,這種行業分布趨勢也表現了創業板上市公司的一個特點,即“兩高六新”。
2、創業板上市公司的總體表現
成立至今,創業板公司的年收入增長率一直增長穩定,2009年,其收入規模是3.05億元,2014年,其收入規模是8.15億元,整體增幅率達167.21%。從2014年7月1日-2015年5月1日創業板上市公司上證指數變化可以看出,近一年的時間內,創業板上市公司上證指數整體表現為增幅狀態,由2014年7月1日的2050.38點漲幅至2015年5月1日的4480.46點,上證指數翻了一番還多。
(二)創業板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分析
1、每股收益與ROE
創業板上市公司的總體績效如何呢?筆者從“東方財富”網獲悉,2013年,創業板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是0.56元,ROE是34%;2014年,創業板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是0.42,ROE是28%;2015年,創業板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是0.23,ROE是12%。從上述數據不能看出,2013年以來,創業板上市公司經營績效持續走低,不論是每股收益,還是ROE均連年降低,三年間,每股收益降低了63.46%;ROE降低了22%,整體績效并不如人意。通過同前文的創業板指數的對比可知,創業板企業績效同其上證指數是相背離的。
2、主要經營指標
繼續觀察反映創業板上市公司經營的下述三個主要指標:總資產收益率、凈資產收益率與主營業務利潤率,可以發現,創業板開啟至今,創業板上市公司盈利最強的年份是2009年,此后在2012年雖有所好轉,但整體來看,依舊是下滑狀態。其中,主營業務利潤率下降趨勢不大,由2009年的40.92%跌至2015年的38.15%;凈資產收益率與總資產收益率下降相對要大:凈資產收益率由2009年的23.97%跌至2015年的13.17%;總資產收益率由17.33%降為9.15%(參見圖1)。
3、分析結論
從創業板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與ROE分析與主要經營指標匯總與分析中可知,雖然創業板上市公司的上證指數總體提高,但其經營情況卻同上證指數變化趨勢并不相符。整體看,創業板上市公司的經營呈現出下降的趨勢,且凈資產收益率與總資產收益率的下降幅度要高于凈資產收益率的下降幅度。
二、創業板上市公司經營的影響因素
從上述數據分析中,不難發現,2009年創業板開啟以來,創業板上市公司績效整體下降,究其原因,其中,不乏國家宏觀經濟調控這一因素,當然更多地還是受創業板上市公司規模擴大等自身因素的影響。本文認為,就現階段而言,創業板上市公司經營情況的主要影響因素有:一是資本結構、二是股權結構、三是創新導向、四是環境風險。
(一)股權結構影響創業板上市公司經營
近年來,企業經營之所以會受其股權結構所影響,最主要的原因是企業經營高度關聯其股權開放度,但凡企業股權結構發生變動,其經營業績便會隨之波動,特別是創業板上市公司的股權分置改革進程加快后,股權結構對于企業經營的影響就更為明顯了。通常的情況是,高管持股比例同其經營間呈正相關關系;而第一大股東的持股與流通股比例,同企業經營間則表現為明顯的負相關關系。也就是說,高管持股更有利于經營者與所有者間的利益達成一致,對他們一起努力提升企業經營是很有利的;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與流通股比例則與此相反。實際上,創業板上市公司常見高管在其所持股解禁后便大幅減持,因此而使企業的經營下滑。
(二)資本結構影響創業板上市公司經營
除了股權結構之外,創業板上市公司經營還有可能受其資本結構影響。這是因為,創業板上市公司一般規模并不太大,因此,其資產負債率與短期負債率常常會成為決定總資產收益率的主要因素,且資產負債率越高,總資產收益率越低,二者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很多時候,負債越高,越會降低其信用度,繼而影響其良性增長。也就是說,負債率越低,其總資產收益率越高。近年來,創業板上市公司整體經營的不佳,也很有可能是受資產負債率不佳所致。
(三)創新導向影響創業板上市公司經營
現代企業經營管理中,中小企業能否長遠發展,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創新力所決定的。目前日趨白熱化的市場競爭環境下,中小企業同大型或超大型企業抗衡,甚至是競爭,創新力全無,或者是創新力弱均無法取勝。可以說,創新是中小企業賴以生存的基礎。由此可以認為,影響創業板上市公司經營的另一因素應是創業板上市公司是否具有創新導向。通常,創業板上市公司創新導向意識越強,其產品的技術含量也就越高,相應地受消費者歡迎度也就越大,繼而其經營效益也就越高。反之,其經營效益必然走低,乃至倒閉。
(四)環境風險影響創業板上市公司經營
環境風險,也可以理解為系統風險,它對企業經營的影響也是不小的。這是因為,市場環境風險越發,企業的融資成本將越高,相應地其營運成本也會隨之攀升,繼而對其長期經營現金流產生直接影響。針對創業板上市公司而言,其可能面臨的更高的環境風險,而這種潛風險的存在,將很難確保其業績穩定,也很容易使其經歷大起與大落。此外,一般地,創業板上市公司不論是企業規模,還是其市值均不太高,因此,極有可能存在股價被操控的風險。與此同時,還可能同時存在的其他風險有退市風險、流動性風險與誠信風險,等等。無論上述哪種風險,只要應對或處理不當,均會對創業板上市公司的經營產生不小的影響。
三、改善創業板上市公司經營的措施
前文的分析中已經指出,影響創業板上市公司經營的主要因素是股權結構、資本結構、創新導向與環境風險。所以,接下來本文將從上述要素出發,提出改善創業板上市公司經營的主要措施。
(一)強化股權激勵,完善股權結構
通常,中小企業的治理的特征主要有:很少召開董事會且獨立董事人數不多;多數企業兩職分離,CEO一般不會變更;高管平均薪酬存在加大差距,很少進行股權激勵或普遍很少進行股權激勵;相對而言,第一大股東持股更為集中,企業股票的全流通并未實行;很少運用財務杠桿,多數企業信息披露誠信評級低。上述特征某種程度上制約了中小企業的良性發展,而股權性資本的介入卻使這一信息不對稱問題得以解決。所以,中小企業有必要配備相應的董事會成員,發揮其獨立董事監督職能,同時設立委員會對董事會工作予以配合;及時推出股票期權等相應的激勵機制并逐步健全,借以吸納人才。為免于控股股東過于集權而對中小股東利益造成傷害,創業板上市公司應盡可能集中流通股東,并提高財務杠桿的運用頻率,適當舉債而不過度負債。此外,應使其財務報告機制透明化,從而提升企業績效。
(二)調整債務期限結構,完善資本結構
債務期限結構理論指出,債務期限結構常受企業資產結構及其規模影響,基于安全性、流動性與盈利性的基本分析框架,企業債務期限結構應匹配其資產結構,與此同時,企業獲取長期負債的能力應同其企業規模與長期債務比例呈正比,也就是說,企業規模越大,其長期負債率越強,長期債務比例越大。不過,調研表明,創業板上市公司的平均非流動資產比例與平均非流動負債比例分別是24.14%和13.43%,他們間存在10余個百分點的差距。究其原因,一是創業板上市公司規模普遍不大,信用低;二是其債務期限結構安排對安全性太過注重所致,從而使其經營績效獲得不同程度地影響。所以,創業板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與自身效益的提高與改善,需要其對債務期限結構進行調整,主要是加大長期債務比例,以達到盡快完善資本結構的目的。
(三)強化創新導向意識,提升產品技術含量
通常,某種意義上而言,創新導向就代表著科技含量,所以,創業板上市公司能否提升創新導向,關鍵在于其能否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大體而言,要求創業板上市公司將技術創新充分結合適度負債,追加高科技行業的資本投入,同時強化培育自主創新能力。對比來看,大企業的人、財、物雖不缺,但其技術創新力未必占據優勢;而中小企業雖規模不大,組織又簡單,卻具有很強的專業化水平,因此,只要注重實效,其技術創新力必然會優于大企業。所以,創業板上市公司應充分利用其創新優勢推出新技術與新產品,以保持其成長性與競爭活力,借由證券市場實現技術發明資本化,由市場確認技術價值與價格帶給企業超額利潤。實際上,微軟公司與施樂公司等跨國企業能由剛“小作坊”發展為如今盛況,無不是因其超凡的技術創新力。
(四)多措并舉,加強環境風險防范
如前文所述,創業板上市公司的經營還會受環境風險所影響,因此,創業板上市公司必須加強風險防范意識,嚴防惡意收購風險、退市風險等多種市場風險。在強化風險防范意識的同時,需要通過多種手段的綜合運用對上述風險予以規避。比如多募集經營資金,加強技術投入,以促進自身創新力的提升;再比如,加強內部建設,持續優化組織結構,強化規范化管理意識,等等。多措并舉,以確保企業的良性發展,繼而增加風險抵御能力。
四、結論
目前,相對而言,我國創業板市場的上市標準并不高,很多企業均已達到在創業板上市的標準,并強烈要求上市,所以,其情境堪比“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基于此,中小企業能否順利地在創業板成功上市,并以突出的效益獲得競爭地位,還有待于在充分的市場分析的基礎上,明確能夠對其經營產生影響的主要因素,繼而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予以規避。對于已在創業板上市的中小企業而言,就更應該審視其上市前后的經營的基礎上,從資本結構與股權結構的完善角度出發,逐步提升其創新導向,同時加強環境風險防范。
【參考文獻】
[1] 白天.基于股權激勵機制的上市公司經營績效分析[J].價值工程,2014,11::31-37
[2]甄國紅、睢忠林.創業板上市公司財務業績分析與評價[J].財會通訊,2015,2:83-87
[3] 王新紅,薛煥霞.創業板分拆上市公司經營績效評價研究[J].財會通訊,2014,3:29-35
[4]張靜、吳晗.創業板上市公司經營績效評價研究——基于層次分析法和綜合評價模型[J].吉林金融研究.2013,12:28-34
[5]張曉鈴.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中小板上市公司經營績效評價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柳州師專學報.2014,8:19-22
[6]劉毅、孫萍、肖云濤.從股權激勵看上市公司經營績效[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14,6:33-35
[7]趙麗娜.試析中小創業板上市公司經營績效的影響因素[J].會計之友.2013,10: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