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斯喬
【摘 要】當今,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傳媒技術也得到改進和突破,出現了傳統媒體和自媒體并存的發展趨勢,任何人于任何場所都可以通過自媒體平臺發布見聞信息,網絡的虛擬性和廣泛性也導致了新聞真實性的缺失。此外,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媒介商業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媒介行業的激烈競爭與利益追逐導致一部分記者在報道新聞的過程中偏離事實,傳播虛假新聞。在這種“快餐化”的消費情況下,新聞失實,虛假新聞現象屢見不止,虛假新聞也成為國內外新聞界的頑癥。本文主要結合我國近期新聞的現實狀況,從網絡,受眾,媒體三方面分析我國新聞真實的現實挑戰,為新聞工作與媒介發展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虛假新聞;自媒體;職業道德;新聞真實性
一、挑戰一:虛擬空間對新聞真實性的影響
互聯網媒體發展迅速,一方面網絡自媒體可以為傳統媒體提供新聞材料和信息,增加新聞的獲取渠道;另一方面,一部分偏離事實的虛假信息也借助網絡平臺乘虛而入。自媒體的運用使得傳播者門檻降低,人人可以成為新聞發布者,人人擁有傳播媒介,對新奇性新聞可以隨意轉載,對所見所聞可以任意發布,這樣的鏈條式傳播無疑魚龍混雜,真假難鑒。由于網絡化的虛擬性,使得對信源的審核困難,對信息真實性的監管不夠,而網絡的廣泛性和快速性也助推虛假信息泛濫傳播,甚至嚴重影響社會穩定。比如微信上被廣泛傳播的虛假信息:2016年2月11日發生的“上海姑娘逃離江西農村”;2016年2月26日東北農村“禮崩樂壞”報道;2016年5月5日“安徽男子術后右腎丟失”。這些虛假事件經微信、微博轉發,引發閱讀量超千萬級甚至數億級的網絡熱議,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網絡社會的發展使得媒體的數量在增加,而受眾的增長卻更加有限,在這種情況下存在著激烈的競爭,一些新奇離異的假消息開始屢禁不止。所以,網絡有時也成為了不好的謠言制造機器。近日國家網信辦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管理制止虛假新聞的通知》,要求各網站“進一步規范包括移動新聞客戶端、微博、微信在內的各類網絡平臺采編發稿流程,建立健全內部管理監督機制。嚴禁網站不標注或虛假標注新聞來源,嚴禁道聽途說編造新聞或憑猜測想象歪曲事實。”可謂是對癥下藥。
二、挑戰二:受眾獵奇心理催生虛假信息
受眾的獵奇心理和對媒體的高度信任是虛假新聞產生的社會原因。當前處于主流的一代都是在大眾傳媒熏陶下成長起來的一代,具有典型的媒介依存癥,這就為虛假新聞的傳播提供有利條件。新媒體環境下,淺閱讀和碎片化閱讀明顯。部分受眾只看標題不看內容,對真實性缺乏考究,隨意點贊,評論和轉載,于是為了順應這種新媒體“快餐式”信息消費文化,過分追求新聞的閱讀量和點擊量,很多媒體新聞報道出現標題黨,文不對題,以色情、暴力、犯罪、腐敗、官員、階層等為標簽博取受眾眼球,有時甚至找一些粗俗,打破底線和道德的東西去追求收視率,這是一種對新聞媒體承擔社會責任的放縱的現象。例如,2016年9月26日,一則明星喬任梁死亡的信息震驚微博,由于人們對明星的隱私存在好奇心,媒體為了抓住受眾眼球,報道出一些不實的相關信息,不僅導致明星隱私曝光,而且對其家人造成二次傷害。當今,媒體行業競爭激烈,新聞報逐漸向商業性行為傾向,職業規則屈從于受眾眼球,虛假新聞屢見不少。為吸引觀眾眼球,與同行競爭,增加點擊率,于是就突破道德底線,對暴力、色情事件趨之若鶩。現今,新聞與娛樂的界限日益模糊,部分媒體通過娛樂化以達到盈利和滿足受眾獵奇心理的終極目的。
三、挑戰三:媒體把關不嚴,信源缺失導致新聞失真
2016年1月4日14時35分,央視新聞、澎湃新聞等媒體發布消息稱:2016年01月04日14時30分03秒,江西省九江市潯陽區發生6.9級地震;震中經度:115.52,震中緯度:29.51,震源深度:10千米,震級:6.9。(北緯29.51度,東經115.52度)而后搜狐新聞致電九江市防震減災局求證此消息,接電話的工作人員稱他不知是誰先傳出的消息,但該消息為謠言。
一些媒體為搶時效、片面求快、不注重對新聞真實性的嚴格把關,將自媒體爆料加工成“新聞”匆忙發聲。面對突發性新聞更是如此,在重大突發事件中,由于情況復雜、信息來源混亂,眾說紛紜,媒體為搶新聞,缺乏對信源的審核,對規模,傷亡程度的精確了解,以造成新聞失實乃至虛假新聞。例如,2015年11月28日,《北京晚報》報道:河南農民王廣建因運輸毒品在行刑前的最后時刻,最高法院罕見地啟動了暫緩執行死刑的程序,用老百姓的話說叫“槍下留人”。而12月2日,新華網辟謠稱:王廣建運輸毒品一案尚未進入死刑執行程序,最高人民法院未作出對王廣建停止執行死刑的裁定。此后,12月5日,《北京晚報》發表公開致歉稱:11月28日本報第4版刊發稿件《最高法緊急下令“槍下留人”》,經查這是一篇嚴重失實的報道……記者和值班編輯未盡把關審核之責,致使這一報道造成嚴重失實……這種案例屢見不鮮,當今新型傳播儼然變成“及時比準確重要,速度比深度重要”。媒體把關不嚴又主要體現在新聞失實和虛假新聞兩方面。首先,新聞失實就是所謂的偷梁換柱或添油加醋,報道具有不準確性或加入個人觀點,使其與新聞事實不相符。其次是虛假新聞,虛假新聞是指事件的所有都是空穴來風,導致新聞完全失真。所以,媒體在對新聞的真實性一定做好把關,不能僅是有聞必或是轉述報道。林樂知曾經指出:“華字諸日報,多執有聞必錄之說,不問事之真偽。”所以新聞記者在對采訪對象的材料記錄后,還應考其真偽,辨別取舍,對事實的信源,材料進行多方考察核實。如今,新聞失實和虛假新聞不僅誤導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知,也導致受眾行為上的錯誤。所以,人們希望把關人能對新聞的真偽性有嚴格的把關審核,讓虛假新聞或失實新聞扼殺在萌芽的搖籃里。
四、結語
陸定一曾說過:“新聞工作搞來搞去,還是個真實性問題。新聞學千頭萬緒,根本還是這個問題。有了這一條,有信用,報紙就有人看了。”通過分析當今新聞真實性的挑戰,我們應該認識到假新聞的出現受網絡、個人、媒體三方面的影響。首先,隨著網絡時代的發展,自媒體的運用使我們人人成為傳播者。我們在運用網絡傳播的時候,應該保證信息的真實性,傳播正能量的信息。在新媒介傳播時代,傳統媒體的新聞專業主義不能丟。其次,個人在接收爆炸式信息的時候應該提高自身的辨別能力,對沒有證據的信息決不盲目裝載,散發,發現其有虛假或危害性的信息應加以抵制乃至舉報。再次,專業媒體更應該把握信息的真實可靠性,對信源的真實性一定要嚴格把關,準確無誤的信息才給受眾傳播。新聞專業媒體應該獨善其身,堅持新聞理念與職業道德,在新聞報道中堅持公正客觀的原則,真實全面地報道新聞,而不是為了搶頭條、搶收視率失去職業責任。
【參考文獻】
[1] 孫明霞,李明星.由虛假信息看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J].科技傳播
[2] 賈亦凡,陳斌.21年十大假新聞[J].新聞記者,211(1).
[3] 陳力丹.假新聞何以泛濫成災[J].新聞記者,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