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婷婷
(廣西中醫藥大學附屬瑞康醫院,廣西 南寧 530000)
“把書讀薄”“把書讀厚”的教學思想在病理學教學中的應用探討
何婷婷
(廣西中醫藥大學附屬瑞康醫院,廣西 南寧 530000)
病理學理論課教學是傳遞病理學基礎知識的主要形式。如何讓傳統病理學理論教學模式從被動的授課方式轉變為主動的學習過程,充分調動教學雙方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一直是病理學理論教學的難點。嘗試將“把書讀薄”“把書讀厚”的教學思想合理運用至病理學理論教學中,探討在該思想的指導下,病理學理論教學改革方向、手段及意義。
教學思想;病理學;理論教學
病理學是高等醫學院大多數專業的必修課,在醫學教育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病理學是研究疾病本質的學科,與組織胚胎學、病理生理學、免疫學等多門學科聯系緊密。隨著時代的進步、醫療水平的提高,病理學知識日新月異,要培養出適應時代需要,具有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醫學人才,現有的教學思想及教學手段很難滿足當前教育教學目標。病理學有理論及實驗課,理論課主要采用LBL教學模式(課堂講授教學模式),是傳遞病理學基礎知識的主要方式。如何讓這種傳統授課模式順應當今時代的發展,提高病理學教學質量,達到教學目標,是當今病理學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而“把書讀薄”“把書讀厚”的教學思想注重思考,強調邏輯思維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自學能力。這種關注人的教學思想與高等教育“以人為本”的理念不謀而合,為病理學理論課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多年來,傳統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的授課模式一直是病理學理論教學采用的主要方式。該教學模式能節約教學資源,利于快速建立病理學知識框架,是傳遞病理學知識最直接快速的有效方式之一。但該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學生學習積極性普遍不高,課堂教學效果不佳[1-2]。
“把書讀薄”及“把書讀厚”是數學家華羅庚教授提出的讀書思想。“由厚到薄”是集約,是精,必須建立在對知識的全面熟悉、深刻理解之上,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直達事物的本質;“由薄到厚”是擴充,是博,是對知識的拓展延伸,需要循序漸進,達到融會貫通。由此延伸出的“金字塔式”或“樹干式”教學方法具有提綱挈領、建立層次明晰的巨大知識網的作用,并且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自主學習能力[3]。將該思想運用到病理學理論教學中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現實意義,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由薄到厚”及“由厚到薄”從本質上講強調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促使師生雙方長期學習,不斷提高。(2)對教師授課有很好的指導意義,能做到思路清晰、重點突出、主次分明。(3)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為學生繼續教育提供更多途徑。(4)“由薄到厚”及“由厚到薄”的交替過程,實際上就是從學習到應用,從應用到學習的過程。
高等醫學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具有創造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高素質醫學人才。思維能力是醫學人才的核心素質,所以病理學教學不能只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知識,還要教會學生應用病理學知識解決臨床問題,探究疾病本質。另外,教學是師生的互動過程,教師并非單純的知識傳遞者,學生也非被動接受者,要提高教學質量,達到教學相長、共同進步的目的,師生雙方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做好角色定位[4]。
(1)“金字塔原則”教學原則注重邏輯思維能力,對師生雙方歸納總結及思考能力的培養大有益處[5]。病理學教師長期從事病理臨床及教學工作,了解病理學的前沿動態,深知病理學的教學特點及各章各節的知識要點,能實現把書教“薄”的過程。另外,根據重點難點、臨床專業特點及課堂反饋,詳細闡述,做到把書教“厚”。在此過程中,教師不再是簡單的書本知識搬運工,而是融入了自己的體會,不僅使病理學知識系統化,還能使病理學教學常講常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病理學中名詞定義眾多,巧妙運用關鍵詞是將書教“薄”的有效手段,可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6]。如在適應性損傷中對“化生”的講解,“化生”的精髓應是“替代”,那么是什么被替代呢?即一種細胞類型被另一種細胞類型替代。接著聯系實際具體解釋,如以窗戶玻璃被打碎,為了擋風,用木板替代玻璃的過程,就相當于“化生”,木板替代玻璃就相當于一種細胞類型替代另一種細胞類型。因為木板和玻璃材料不一樣,功能也不一樣,比如木板比玻璃抗擊性好、耐摔,但失去玻璃的透光性。這樣通過生活實例,逐層展開,就將化生的定義等一一道明。如此講授,讓抽象的定義躍然紙上,加深學生的理解,抓住病理學內容的關鍵,最終達到對病理學內容的活學活用。
(3)由于病理學內容龐雜,知識點眾多,病理學理論授課往往容易進入兩個誤區,要么滿堂灌,要么簡化內容,不講或少講。“把書讀薄”“把書讀厚”教學思想的運用能很好地化解這個矛盾。教師在病理學教學中,密切關注課堂反饋,提出問題,調整教學進度及講授方式,在“教厚”“教薄”間不斷切換,讓學生在吸收知識的過程中有消化及思考的時間。
(1)學生的接受程度各異,如何從有限的課堂教學延伸到課下至關重要。隨著病理學知識框架的構建及課堂“留白”,課堂上教師未深入展開講授的知識或學生沒吃透的內容,感興趣的學生都可以通過課下學習,將病理學學“厚”。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懂是探索的動力,長此以往,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大有裨益。
(2)病理學因與其他課程聯系緊密[7],且病理學內容日新月異,教材更新速度往往滯后。教師應鼓勵學生建立病理學興趣小組或病理學實踐社團,逐漸從廣度和深度上將病理學“學薄”“學厚”。
(3)發達的網絡是時代快速發展的產物,網絡資源的便捷性、共享性為病理學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平臺[8]。通過病理學網絡課程建設、病理案例分享、病理學學習經驗分享、病理學學習互動平臺構建等途徑,可以開闊學生視野,增加師生溝通交流,最終達到提高學習效果、對病理學知識深入掌握的目的。
(4)通過把“把書讀薄”“把書讀厚”教學思想引入病理學理論教學中,師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均大有提高,學生不僅對病理學知識體系有了清晰脈絡,還能將病理學知識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如在大葉性肺炎四期病理變化的學習中,學生通過病理改變,能解釋各期的臨床表現,推斷分析疾病演變的過程。這種對病理學的具體運用,讓學生享受到學習的樂趣。
綜上所述,在病理學理論教學中轉變教學觀念,引入“把書讀薄”“把書讀厚”教學思想很有必要。在此教學思想指導下,在病理學理論教學中,從師生雙方角度都提出許多實踐性很強的教學手段,為病理學理論教學打開新的思路。無論從提高病理學教學質量、培養自學能力,還是從鍛煉思維能力、拓展教學形式等方面,都深刻體現出“以人為本”,重視醫學人才綜合素質培養的教學理念。當然“把書讀薄”“把書讀厚”教學思想對師生雙方要求都很高,在病理學教學的具體實施過程中還有無限潛力,需不斷完善。因此,探索此思想在病理學教學中的應用將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1]張曉青.淺談幾種教學模式在傳染病學教學改革中的運用[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9(1):12-13.
[2]鄒泓,李鋒,趙瑾,等.PBL+LBL綜合教學模式在病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14,32(17):47-48.
[3]趙紅兵,趙紫嫣,張喜鳳.邏輯思維在高職高專護理病理學知識模塊教學中的研究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16,34(24):40-41.
[4]劉敏麗,張生軍.病理學教學中教師角色變換與應對探討[J].基礎醫學教育,2015,17(6):475-476.
[5]李建,林燕.高校教材《中醫兒科學》理論體系框架結構分析與探討[J].中國醫刊,2017(7):108-112.
[6]朱琦,歐瑜.啟發式教學在病理學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科教導刊,2016(6):82-83.
[7]唐群,吳華,張熙,等.以學生為中心開展病理學第二課堂活動的實踐與體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7(32):46-47.
[8]樊欣.中職病理學課程網絡教學資源庫建設初探[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46(15):183-184.
G420
A
1671-1246(2017)24-0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