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媛媛
(江蘇醫藥職業學院,江蘇 鹽城 224005)
高校校園暴力問題的心理誘因探究
聶媛媛
(江蘇醫藥職業學院,江蘇 鹽城 224005)
高校校園暴力是受到社會民眾重點關注的社會問題。當前,由于大學生群體缺乏自控力、家庭教育缺失、學校監管不力和校外指導欠缺、法律法規的漏洞,導致校園暴力事件頻發。探究校園暴力現象背后復雜的心理誘因,為青少年的健康發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校園暴力;大學生;心理誘因
近年來高校校園暴力事件引起全社會的普遍關注。從2004年云南大學的馬加爵殺室友案,到2013年復旦大學研究生投毒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學生斗毆致死案,再到最近發生的南昌航空大學宿舍腐尸案等都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對于高校校園暴力的預防工作,由于我國特殊的教育管理體制,各級教育管理部門往往把校園暴力事件的處理重點放在包括生命安全、校園安全在內的學生日常教育管理方面,沒有給校園暴力事件雙方當事人提供心理層面上的幫助,忽略了心理誘因對引發校園暴力的影響。本文嘗試從大學生心理角度對高校校園暴力行為進行誘因剖析,現介紹如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是孩子從自然人成長為社會人的起點,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的思想造成直接影響,家庭教育的缺失易導致孩子心理不健全。
父母離異打破青少年子女的心理平衡,家庭破裂易使子女產生焦慮情緒等一系列消極的心理反應。如果一些消極心理長期得不到宣泄,勢必會影響心理健康。據相關資料調查表明,從不和諧的家庭教育環境中走出來的孩子,進入大學后易實施暴力行為。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社會化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良好的家庭教育為一個人順利完成社會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溺愛、驕縱無度型家庭教育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由于父母及長輩對孩子百依百順,一味滿足孩子的各種無理要求,導致孩子驕橫放縱、唯我獨尊;在棍棒教育型的家庭教育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粗暴的打罵嚴重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其產生逆反對抗心理和悲觀情緒;在放任自流型的家庭教育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因無人管教而混入社會,沾染不良習氣,終因小錯釀成大錯;在壓力型教育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由于父母不顧孩子的興趣、能力及身心發展規律,強迫孩子學習,導致孩子產生厭學情緒,甚至憎恨父母、離家出走。
學校是學生接受社會化教育的主要場所。學校通過教育傳播文化知識,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學校教育的成敗對校園暴力行為的形成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學校長期以來把應試教育作為各項教育指標的首要任務來抓,將大量的精力放在對學生智力的培養上,忽略了人生觀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傳統的美德教育和倫理學教育。高校開設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形式內容單一、枯燥無味,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學生沒有影響力和感召力;同時,學生的自我認識水平不高,不能深刻認識到道德教育在其成長過程中的地位。
教師的教育態度直接影響學生的身心發展。一些教師對有缺點的學生缺少說服教育,甚至采用粗暴的變相體罰教育方式。不合適的教育態度、不適宜的教育方法,使那些本來可以通過交流溝通教育好的學生在其內心把自己劃為教師的“敵人”。
雖然國家一直提倡素質教育,但是學生的學業狀況仍然成為教師和家長關注的重點。通常情況下,教師對成績不好的學生不重視、不關心,有些成績差的學生為了能得到教師的關注、同學的肯定,容易走極端使用暴力的方式來報復教師和學生。
近幾十年來,我國正處于經濟發展高速期,社會變化日新月異,隨著網絡化、智能化的發展,學生能看到、聽到、接觸到的東西越來越多,而學生心理和生理發展尚未成熟,對外界的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求知欲望強烈,各種負面文化也在時刻影響著學生的思想與行為。
學生缺乏自控力,容易癡迷于各種手游、網游。網絡游戲大都又是以槍戰、暴力、色情為主要賣點。國內某大型射擊類網游曾創下同一時間三百萬人在線的記錄;不少電影充斥血腥、暴力的鏡頭畫面;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模仿在電視節目中看過的情節,特別是暴力情節。
高校校園周邊環境不再是“一方凈土”,出現一些商業娛樂場所。譬如吸毒、賭博、賣淫、打架斗毆這些不良現象就很容易在此滋生蔓延。高校的學生對社會的認知不夠深入,很容易受到誘惑,以致誤入歧途。
學生進入大學階段后,由于生理、心理逐漸趨于成熟,但辨別是非的能力不強,自我控制能力較差。面對刺激極易沖動,情緒不穩定。
心理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通過大量的實證發現,當一個人計劃的行為受阻或者沒有成功的實現,就會產生受挫情緒。比如經常被教師和家長否定,與同學之間的交流出現障礙,得不到朋友的認可與關愛等。如果受挫情緒沒有得到合理釋放,就會采用極端行為釋放壓力。高校校園暴力的一些案例證明學生的挫敗情緒是其產生報復心理或動機的導火索。
由于在校學生認識能力、控制能力與其心理、生理發展水平產生不協調的矛盾,導致其缺少足夠的能力調節和支配過剩精力。同時學生所處的生活環境不良誘惑很多,這樣精力過分充沛的學生很容易誤入歧途。再加上學生在心理、生理發生變化的同時,如果認識能力和控制能力沒有得到與之相應的協調發展,面對刺激反應就會比較強烈,極易沖動。
在校學生生理發育接近成熟產生了性生理愿望,對兩性關系產生好奇心,渴望被異性吸引,希望被對方接納。如果家長和在校的教師對青少年性教育缺少必要的正確引導,很容易使青少年在兩性問題上產生認知偏差,形成不良戀愛價值觀。如今,網絡媒體對一些色情、扭曲的性愛情節過分傳播;網絡小說對性愛情節過分露骨描述等。一些缺少正確性認識和性教育的學生極易受外界的誘惑,導致行為產生偏差,做出不理智的行為。
綜上所述,高校校園暴力事件不是個別社會現象,而是在社會發展大背景之下各種因素交織所產生的現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學生要從自我做起,樹立遠大目標,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另外,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各界力量必須加強配合,為學生創造一個健康的大環境。
G420
A
1671-1246(2017)24-0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