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蓓,張美娟
(南通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南通 226001)
基于體驗學習圈的健康評估實訓教學探索
——以心電圖操作技能教學為例
吳 蓓,張美娟
(南通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南通 226001)
健康評估課程是連接基礎醫學和臨床護理課程的橋梁,要求學生不但熟悉相關理論知識,還要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基于體驗學習圈的健康評估實訓教學通過具體體驗、觀察反思、概括總結、行動應用4個循環過程,讓學生在體驗、反思、概括及應用中鞏固理論知識、培養操作技能。
體驗學習圈;健康評估;實訓教學
健康評估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其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掌握護理評估的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基本方法[1]。實訓教學作為健康評估課程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學生在校內實訓中心或醫院,在模擬或真實的護理工作崗位環境中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對患者進行整體護理的實踐教學環節,對學生臨床思維和技能操作能力的培養有重要作用,是培養技能型護理人才的關鍵。
體驗學習圈理論是由美國David Kolb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一種體驗式學習模型,他將體驗學習過程分為具體體驗、觀察反思、概括總結、行動應用(歸納的形成、在新環境中測試)4個連續循環的過程[2]。該理論提倡以學習者為中心,從體驗和反思中獲得知識和技能[3],把體驗作為一種學習的過程和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為此,我們嘗試將體驗學習圈與健康評估實訓教學相結合,來指導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本文以心電圖操作技能教學為例,闡述基于體驗學習圈的健康評估實訓教學。
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和心電監測儀器在臨床的普及,心電圖機操作已成為護理工作的重要內容[4]。快速、熟練、正確地使用心電圖機是護理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臨床技能。我們依據體驗學習圈理論,設計以下4個教學階段。
根據學情,制訂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認識不同型號的心電圖機,能正確說出心電圖機各個按鍵的功能。(2)過程與方法:熟練操作心電圖機,初步辨別偽差。(3)情感與態度:培養嚴謹的工作態度和責任心。預先培訓4名男生作為操作標準化病人[5],接受配合心電圖機操作指導,包括呼吸、體位、活動等。我校實訓室有3種型號心電圖機,將3種心電圖機上面的所有按鍵拍照,以圖片形式,配上文字說明其功能,制作成PPT,上傳至班級微信群,布置學習任務(熟知每個按鍵功能)。同時把教學課件(心電圖機連接方法和操作步驟)也上傳至微信群,方便學生查閱,使每名學生在接受心電圖操作示教前都能清楚地了解每一個操作步驟。授課前根據學生人數進行分組,每組5~6人,每個實訓室4組學生,1位教師。教師首先對標準化病人進行心電圖機操作示教,然后學生分組進行操作。學生在操作訓練時,要求動作規范、步驟固定,且每組配備秒表記錄操作時間,在保證操作有序進行的同時強調時間觀念。
每組學生進行操作練習時,一名學生操作心電圖機,一名學生計時,其余學生在旁邊仔細觀察。教師巡視,待所有學生操作完畢后,基于操作的親身體驗及感受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反思:(1)為什么選取男生作為標準化病人?(2)回想自己在操作過程中,是否與病人進行良好溝通?(3)在操作中是否出現了錯誤?如果是,錯在哪里?下次應該如何改進?(4)做出的心電圖報告基線是否穩定,有沒有出現偽差?如有偽差,原因可能是什么?(5)為什么要用秒表記錄時間?學生邊回顧心電圖機的每一步操作步驟,邊分析與思考。組內學生可以相互提示、相互討論,交流并分享自己的經驗與體會。
學生通過自身的觀察反思以及相互之間的交流討論,總結出心電圖機操作實訓教學的重難點及注意事項。比如,選用男生做標準化病人是為了便于初學者能夠準確地進行心電圖導聯的定位,提高操作的正確性;在操作前應和病人進行良好溝通,消除病人的緊張情緒,同時取得病人配合,以免心電圖描記中出現基線震蕩。最后教師進行總結。
主動檢驗意味著將抽象概括的原理運用于新的情境,以經歷意義的外延轉換[6]。經過以上環節后,學生能夠完成心電圖機操作,但是操作時間長短不一,時限在4~8分鐘。受到課時限制,課堂上每名學生只有一次操作機會,因此,我們利用晚自習時間對學生開放實訓室,學生還是以小組為單位,相互進行心電圖機操作練習,要求操作完成時間控制在5分鐘以內,并且每一次操作都要有記錄,帶著問題進行下一次操作,做到手腦并用,反復體驗、思考、總結。
體驗,既是一種活動,也是活動的結果。作為一種活動,即主體親歷某件事并進行反思。作為活動的結果,即主體從其親歷中和反思中獲得認識和情感[7]。學習圈顧名思義是環形的過程,體驗學習圈是由具體體驗、觀察反思、概括總結、行動應用構成的4個階段循環往復、螺旋式上升的過程。體驗學習圈理論揭示了人類的學習和發展[8],在個人學習與個人發展之間架起了橋梁。
評判性思維是個體對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做出判斷的互動的反應性推理過程,包括認知技能和情感傾向兩個方面[9]。在傳統的健康評估實訓教學中,教師先講授理論知識,然后操作示教,最后學生進行操作練習。我們發現,學生普遍只是機械性模仿,缺乏反思,缺乏情感的投入。由上述可知,在基于體驗學習圈的教學中,學生經歷具體體驗,經過觀察反思和概括總結,在問題引導下思考與分析的同時,觀察他人的操作,共同開展學習。之后的行動應用,絕不是簡單地重復上一次的操作,而是一種思考探究后的創造性提升活動,通過這4個階段的循環,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養成正確的思維方式,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為進入臨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職業素養是指一個人在職業活動中所體現出來的職業技能、職業道德、職業精神。在“以人為本”的現代護理理念下,對護生進行職業素養培養是學生走上護理工作崗位及成長過程中的必要手段[10]。據統計,“愛心”和“形象”等人文因素在醫療服務質量的影響因素中所占的比重高達37%,所以培養高素質的護理人才不但需要護生具備完善的知識結構、嫻熟的操作能力、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及良好的心理素質,還應重視人文素質的培養,這對學生至關重要[11]。在基于體驗學習圈的4個階段循環中,學生既有對標準化病人操作的體驗,也有學生相互操作的體驗,實現了護患角色的轉換。這種既當“病人”又當“護士”角色的體驗,不僅增強了技能操作實訓的效果,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學習知識,而且在不同的角色體驗中積累了經驗,增強了責任意識、服務意識,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素養。
體驗學習是一個主動探索的過程、一個自我頓悟的過程[12]。基于體驗學習圈的這種伴隨體驗、反思、概括、應用的教學模式,有效促進了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目標的達成,是有意義的教學嘗試。如何全面應用體驗學習圈理論,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進一步探索完善。
[1]沙永紅,陳正英.健康評估、診斷學與臨床護理學課程的相關性探討[J].衛生職業教育,2009,27(17):126-127.
[2]Kolb.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career development:A cross sectional study of adaptive competencies in experiential learning.Lifelong learning and adult development project[J].Final reportAdjustment,1981(1):592.
[3]王忠.員工培訓的理論基礎:經驗學習圈理論[J].人才資源開發,2004(10):80-81.
[4]陳平,鄭芳,王昱,等.臨床護士的心電圖受訓及技能水平的現況分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0,14(12):80-82.
[5]蔣彩鳳,施斌,劉亞偉,等.標準化病人在診斷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醫學教育探索,2009(5):486-488.
[6]嚴奕峰,謝利民.體驗教學如何進行——基于體驗學習圈的視角[J].課程·教材·教法,2012(6):21-25.
[7]李英.體驗:一種教育學的話語[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12):1-5.
[8]庫伯.體驗學習:讓體驗成為學習和發展的源泉[M].王燦明,朱水萍,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9]陳靜雅,左鳳林,向燕卿,等.護理領域評判性思維相關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14(3):1032-1034.
[10]夏曉玲,李秀云,趙琳.在“學會關心”中促成醫學生的博愛境界[J].昆明醫學院學報,2007(S2):62-65.
[11]張玲玲.提升護士職業素養的路徑探析[J].健康天地,2010(10):134.
[12]林凡.基于“體驗學習圈”理論的高校思政課教改探索[J].福建工程學院學報,2016,14(5):475-479.
G420
B
1671-1246(2017)24-0043-02
2017年江蘇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立項課題“‘體驗學習圈’在高職護理技能教學中的應用研究”(XHJX201707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