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潔
摘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高職院校推進內涵發展的必然要求和增強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湖南汽車工程職業學院在辦學過程中積極探索了“高職院校‘365師資隊伍建設模式”,初步培育了一支“名師引領、業務精良、專兼結合、師德高尚”的教學團隊,為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提供了可供借鑒的實踐案例。
關鍵詞: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模式:創新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7)01-0053-04
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關于《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的通知對完善“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體系做出了明確要求:改革教師資格和編制制度;改革職業院校用人制度;完善教師培養制度;完善教師培訓制度。據此,湖南省在“實施卓越職業院校建設計劃”中,對高等職業院校的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改革教師管理辦法,形成與現代職業教育管理相適應的教師管理制度;創新教師成長和激勵機制,以‘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為核心,加強教學名師、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培養和兼職教師隊伍建設。形成‘數量足夠、結構合理、業務精湛、師德高尚的教師隊伍:重點建設特色專業群整體推進專業教學團隊建設。形成‘名師領銜、骨干支撐、具有國際視野的專業教學團隊”的建設要求,對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建設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
一、高職院校“365”師資隊伍建設模式的基本內涵
“365”師資隊伍建設模式的基本內涵:“3”即三個建設維度,指高職師資隊伍建設需從教師的“職業成長、職業素養、職業身份”三個維度進行培養;“6”即六種培養途徑,指“引、轉、培、練、賽、研”六位一體的培養途徑;“5”即五項培養機制,指通過“引導、共培、競爭、評價、獎懲”等五項機制建設,使三個維度形成一個完整的整體,推動教師隊伍建設。其基本架構與流程如圖1所示。
二、“365”師資隊伍建設模式的主要做法
(一)三維協同,構建教師素質立體結構
“職業成長”指教師的成長歷程,從新教師到合格教師、雙師素質教師、骨干教師、專業帶頭人。最終成為教學名師的整個培養過程。“職業素養”包括教師職業道德、教學能力、專業能力、課程與專業開發能力、科研與社會服務能力等多方面,在教師成長的過程中。分階段、有重點地進行培養。新教師到合格教師階段重點培養教學能力,雙師素質教師、骨干教師階段重點培養專業能力,骨干教師、專業帶頭人階段重點培養課程與專業開發能力,名師階段重點培養科研與社會服務能力。教師職業道德涵蓋教師成長過程的始終。“職業身份”指專任教師和兼職教師的培養。
(二)六位一體,全面提升教師整體素質
教師是加快職教改革與發展,提高職教教學質量和效益,實現職教跨世紀目標的最根本保證。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教師培養目標和培養計劃,積極探索了“引轉培練賽研”六位一體的師資隊伍建設途徑的創新與實踐。
1.引:實施“優秀人才引進計劃”和“企業骨干人才柔性引進計劃”
學院修訂了《優秀人才引進辦法》,借助“株洲市萬名人才計劃”的政策優勢。成功引進了尹萬建教授等一批名家名師。這些專家教授引進后,充分發揮了作為專業領域領軍人物的引領作用,學院形成了以他們為核心的特色專業群教學團隊。
學院出臺《柔性引進企業骨干人才管理辦法》,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開放姿態,通過柔性引才,從行業企業聘請了一批優秀的行業專家或技術骨干參與學院的專業建設和專業教學。通過建立一個長期在校工作的高水平兼職專家教授庫,充分發揮專家們的引領和指導作用,使學院專業教學團隊能及時掌握行業企業發展的新動向、新技術、新需求,也促進了教學團隊快速成長,隊伍水平較快提升。
2.轉:實施“教師轉型培訓提質計劃”
隨著學院的不斷發展升級,汽車類專業教師總量不足的問題日趨明顯。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在專業改造、系部調整的過程中,努力實現教師的“就近轉型”。通過內部集訓、企業送培等方式,對原電子工程系的教師進行新能源汽車方面的轉型培訓。對原機械工程系的教師進行汽車制造與裝配方面的轉型培訓。對原經濟貿易系的教師進行汽車營銷方面的轉型培訓。
從2012年開始,學院利用寒暑假舉辦了四次教師強化轉型培訓班。聘請校內和企業專家擔任講師,采取全封閉的教學和管理模式,所有學員都必須參加理論學習、備課試講和實踐操作等三個方面的分項考核,最后由學院聘請校外專家主持綜合考核(結業考試)。對于考核成績合格的教師,學院按考試成績和一定的比例評出等次并分別給予獎勵。通過轉型強化訓練,相當一部分教師成為了汽車類專業教師的中堅力量,為進一步提高汽車專業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打下了重要基礎。
從2015年開始啟動“轉型教師高校脫產培訓計劃”,與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等院校簽訂協議,對已轉型教師分期分批脫產進行系統的汽車專業理論與實踐的培訓。全面提升轉型教師的專業理論與實踐水平。與此同時,加強各專業群內教師的拓展提質培訓,達到專業基礎課兼容、核心專業課互通。另外,開設“新教師轉型培訓班”,通過實施“導師制”、“頂崗實習制”等方式,強化教學能力培養和職業道德建設,使新教師盡快轉變身份、轉變觀念,適應新的崗位,實現新教師一年內達到合格教師目標。
3.培:實施“教師職業素質提升培訓計劃”
高職教育是以專業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以培養職業崗位(群)或技術領域、生產第一線需要的技術應用型人才為根本任務,培養的是“大學生水平的能工巧匠、能工巧匠型的大學生”的技術型人才。因此,學院實施了“教師職業素質提升培訓計劃”。一是開展教師職業教育素質和高級項目培訓。進一步完善《教職工進修培訓管理規定》,分期分批選送教師參加國培、省培:繼續組織教師參加通用ASEP項目、寶馬BEST項目、保時捷項目等一系列高級項目培訓,促使專業教師不斷跟蹤專業領域高端前沿、及時拓展專業教學視野;每年推薦選拔10名左右優秀青年教師參加國內外訪問學者、湖南省學科帶頭人等項目的培養。二是鼓勵和支持教師參加學歷(學位)進修。完善《教職員工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管理辦法》,鼓勵教師攻讀博士學位,改善教師學歷結構。三是實施“境外培訓工程”。每年選拔30名左右的優秀教師和管理人員赴境外培訓,拓寬了教師的國際視野。
4.練:實施“專任教師雙師素質提升計劃”
高職院校應采取各種途徑對現有教師進行在職培訓,有計劃地組織專業教師深入生產一線開展調查研究,進行業務實踐,……把行業和技術領域的最新成果引入課堂教學。學校根據《關于提升專任教師雙師素質的實施意見》,搭建企業頂崗實踐平臺,著力實施“企業頂崗實踐行動”。修訂完善《專業教師下企業實踐管理辦法》,有計劃地確保各專業群每年有30%以上的教師到企業頂崗實踐學習。學校利用各專業群校企合作項目的資源優勢,每年分期分批輪流派出一定數量的教師到上海通用、寶馬等知名企業進行專題培訓,到北汽控股株洲分公司、南車時代電動汽車等落戶本土的企業進行現場鍛煉。同時加強專任教師下企業實踐的目標管理和過程管理,確保下企業實踐取得實效。二是開辦“IP0教學法培訓班”和“高職教學能手培訓班”,開展教學能力常規性測試工作,提高了我院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
5.賽:實施“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提升計劃”
一是在學院內廣泛開展“教師技能大比武”活動。每年組織開展青年教師“匯報課”、骨干教師“示范課”、“百名教師汽車技能大賽”、“輔導員職業技能競賽”等活動,分專業群、分方向、分崗位對所有教師進行相應專業技能訓練。二是鼓勵教師積極參與上級行政部門主辦的教育教學和技能競賽活動。形成“比學趕幫、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圍,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能力。
6.研:實施“教師服務社會激勵計劃”
學院鼓勵教師積極開展應用性研究,建立教師服務社會的激勵機制。把教師服務社會的工作業績作為評聘和晉升的重要依據。一是實施“項目服務歷練行動”。通過校企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每年安排了40名左右教師參與其產品研發和生產管理。二是學院鼓勵專業教師在企業兼職或利用自己的技術積極開展社會服務、承接業務項目、擔任企業的技術顧問或者技術總監等。三是鼓勵教師申報校企橫向課題,重點支持可獲發明性專利、能解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技術瓶頸的課題。
(三)五環聯動,強化教師管理機制建設
通過“引導、共培、競爭、評價、獎懲”五環聯動、系統推進的教師成長機制建設。
1.完善引導機制。助力教師職業成長
學院制定并完善了《合格教師培養管理細則》《專業帶頭人選拔與管理辦法》《中青年骨干教師選拔與管理辦法》《學院名師工程建設實施方案》等制度,對青年教師實施“導師制”。對骨干教師和專業帶頭人實施“項目引領制”,對名師實施“名師工作室制”,為教師職業成長提供科學合理的上升通道,實施由“合格教師→雙師素質教師→骨干教師→專業帶頭人→院級教學名師→省級教學名師”到“國家級教學名師”的“名師培養工程”,助力教師職業成長。
2.建立共培機制,提升教師“雙師”素質
學院制定了《關于提升專任教師雙師素質的實施意見》,明確了“雙師”素質的資格要求及培養方式。一是搭建企業頂崗實踐平臺,著力實施“企業頂崗實踐行動”。嚴格實施《關于專業教師到企業頂崗實踐的管理規定》,要求專業教師每三年必須到企事業單位至少輪訓一次,有計劃地確保每年有30%以上的專業教師下企業參加專業實踐,且每次專業實踐的時間在30天以上。二是利用校企合作項目平臺,扎實推進“校企共建師資工程”。充分利用各專業群與國內外企業合作的有利條件,企業培訓機構為學院提供教師培訓,培訓合格教師兼任企業培訓師,并將這類培訓模式輻射到全院所有專業群。目前,學院寶馬、保時捷、上海通用、上海大眾、福特、北汽、蘋果、安卓等教學團隊成員,均具有雙重身份,他們既是學院的教學骨干,同時也是企業的培訓師。校企共同培養出了十多名優秀的國內高級培訓師,并通過這批骨干教師的帶動作用,整體提高專業教師隊伍的素質水平。
3.引進競爭機制,強化專業能力提升
一是通過改革分配制度,引進競爭機制,提高核心人才收入水平。在制度體系中,突出名師、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的核心作用,并給予不同的分配待遇。如在分配制度上將專業教師的績效考核和工資待遇與“雙師素質”掛鉤,激發了教師主動參加企業實踐培訓的積極性,形成“雙師型”教師的成長動力;實行了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津貼制度,以項目的方式對專業帶頭人和青年骨干教師進行遴選、培養、管理和考核,不斷優化教師成長的競爭機制。二是著力營造教師比業務、比能力的競爭氛圍。通過青年教師基本功競賽、微課比賽、專業技能比武、骨干教師示范課等系列競賽活動,為教師搭建展示業務能力的平臺,促進教師教學能力與專業能力的提升,抓好了教師隊伍的梯隊建設。
4.優化評價機制。激發教師隊伍活力
學院制定并完善了《教師教學工作考評辦法》、《教師教科研工作考核辦法》以及《學院教師專業技術職務晉升考評細則》等系列制度。在教師工作規范上,突出“責任意識、職責履行、過程嚴謹、追求質量”等方面的考核評價。在教師工作內容評價上。涵蓋了教育、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等多個方面。在教師工作評價方式上。著重突出業績評價、學生評價和同行評價,力求做到全方位評價和評價主體多元化。通過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充分調動和保護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促進了大批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和素質提升。
5.健全獎懲機制,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學院出臺了《學院教學名師獎評選辦法》、《學院“十佳教師”評選細則》、《學院教職工獎懲辦法》等系列文件,開展了“十佳教師”評選、優秀骨干教師和名師認定等工作,對獲得國家級優秀技能人才和突出貢獻獎人才,在職稱評聘、薪酬待遇等方面都給予破格任用和政策傾斜。通過目標激勵、榮譽激勵、待遇激勵等多種舉措,助推了教師快速成長。
三、“365”師資隊伍建設模式的初步成效
一是師資隊伍數量充足結構合理。通過引進專任教師、聘用兼職教師,我院師資隊伍數量充足,生師比低于16:1:專任教師中,45歲以下專任教師研究生學歷或碩士以上學位占專任教師的80.3%,副高以上職稱專業課任課教師占專任教師的49.1%:“雙師”素質教師比例達到80%以上。三年來,學院教師參加各級各類教學、技能競賽,共獲省級以上獎勵50余項,有50余名教師指導學生參賽被評為“優秀指導教師”。
二是高素質專業群教學團隊形成。以名師骨干為引領,學院建立了4個名師工作室和9個院級教學團隊。培養了省級優秀教學團隊2支。學校已形成“以汽車類專業群為主體、以移動互聯和財經商貿專業群為兩翼”的“一體兩翼”專業體系架構,建設了新能源與智能汽車、整車與零部件制造、汽車營銷與服務、移動互聯、財經商貿5大專業群,一支“名師(專家)引領、企業歷練、專兼結合”的雙師素質專業教學團隊已初步形成。
三是師資隊伍整體素質得以提高。通過內培外引、企業歷練等方式,學院成功擁有國家級教學名師2人、株洲市核心專家2人:省級學科帶頭人和專業帶頭人4個,省級骨干教師培養對象10人:全國黃炎培職業教育獎4人(其中杰出校長獎1人,杰出教師獎1人,優秀教師獎2人);湖南省十佳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3人,院級十佳教師20人;院級專業帶頭人24人,企業專業帶頭人24人和一大批經驗豐富、技能精湛的企業專家。
(責任編輯:付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