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瑩
【摘要】古詩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古詩不僅蘊藏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而且有著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但古詩不是兒歌,學生不能一讀即懂,而且古詩講究平仄、押韻、文字凝練,因此古詩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困難。本文討論通過電教多媒體手段,將古詩所表達的含義具體化、形象化,促進古詩的教學,以便學生對古詩更好地理解。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電教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古詩是小學乃至中學語文中重要的教學內容,但如何讓小學生更直觀地理解古詩一直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本文作者通過運用電化教學的手段,促進古詩的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讓學生們學起古詩來“更有趣”,具體而言有如下方面助宜:
一、創設詩境,感知整體美
在學生怕學畏學的情況下,如果可以將電教的手段使用非常生動的表現手法表現出來,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詩詞的興趣,從而讓他們從畏懼學習轉變成喜歡學習。在古代的詩歌當中基本上每個詞和句子都有非常高的凝練程度,可以表現出來非常濃郁的詩情畫意。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尤其是詩詞教學當中,如果能夠將電教的手段非常巧妙地應用在其中,能夠將靜態的轉變成動態的,平面的轉變成立體的,沒有聲音的轉變成有聲的,可以使用鮮艷的色彩和畫面表現出詩詞的意境。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和快速的認識詩文,并且能夠對世人生活的背景以及所處的環境進行掌握,從而更加深刻地去理解作者表現出來的詩詞內涵。
詩歌抒發了詩人情感,而情感又一定要通過畫面,構成一種意境,進而借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因此詩歌十分注重環境畫面描繪的。正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如果詩詞教學中能將凝練、抽象的語言與形象、具體的實物聯系起來,將古詩中的字詞化為可作視覺可以感知的栩栩如生的畫面,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學《村居》: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在多媒體當中呈現了非常寧靜和閑適的鄉村的風景圖,可以從圖中看到非常雅致的景象,感受到來自田園的清新。通過多媒體能夠信任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全部都專注地盯著多媒體,從他們的眼神當中我們能夠看出他們對于畫面的沉浸。等待了片刻,我對大家說:“大家針對這幅圖談一談來到鄉村有什么樣的感受?”學生們很快就活躍起來并且回答道:“我感受到了來自鄉村的寧靜,仿佛能夠聽得到小溪當中水流的聲音?!薄霸卩l村當中進行生活是非常閑適的,遠離了城市的喧囂?!薄霸卩l村生活十分的寧靜,能夠沒有煩惱沒有憂愁。”從他們的回答當中我們能夠得出,自從有了電教的幫助能讓學生在小組的學習中有話可以說,已經完全進入了詩詞所描寫的意境。
因為作者寫詩的時間十分特殊,老師在教的過程之中,更應該根據詩歌里面所要表達的含義來進行教學設計。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迅速地感悟到詩歌中詩人想傳遞的信息和所描繪的意境。在這首詩當中我們能夠獲得非常豐富的信息,能夠看到柳樹和兒童以及風箏的。但是在課堂當中講解條件是具有限制性的,如果僅僅是用口頭進行的表達不能夠加這么多的信息完全的傳達出來的,所以依照詩詞的意思我制作了一個動畫。畫面上:早春二月,春意盎然,地面青草生長,空中鶯兒飛翔,一群放學回來的孩子正在嬉戲玩耍放風箏。在課堂當中進行教學的時候一定要聲情并茂,適合畫面要進行對照,這樣才能夠使得課堂更加具有趣味,學生在想象的時候也能夠更加的豐富,可以獲得更多的信息,這樣學生很容易能夠進入到詩詞的意境當中。在這樣的基礎之上,再讓學生通過畫面說說自己放風箏時看到的景色,學生就不難表達了,這意境是多美?。?/p>
二、品詞析句,體味語言美
古詩和兒歌有很大的不同點,古文的學習對孩子的理解能力要求很高。傳統的古詩教學是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地講解,而孩子根本不能理解老師所講的內容,從而造成學習成為負擔。而現在的自主學習下,孩子們通過自主學習已經把能自己讀懂的部分理解。那么孩子不懂的該怎么辦?多媒體的運用能讓學生更加直觀的通過形、聲、光、色等形式,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生動形象的視聽文字,這樣更有利于孩子們去學習古詩詞,更能從中體會到詩詞所想表達的含義,經過反復的學習、感悟、最終體會到中華語言的精妙之處。如古詩《絕句》的教學中充分運用多種電教手段,指導學生通過看圖、想象、朗讀,使他們與詩人產生共鳴。理解看圖,領會詩意。教學古詩必須從一字一詞一句入手,進而理解詩人所描述的內容。我先讓學生抓住重點詞,說說是否看到過詩中出現的景物,同時隨機理解“花草、燕子、鴛鴦”等詞。為了幫助學習理解“花草、燕子、鴛鴦……”這些看起來不相關的事物,又是怎么聯系在一起的問題,我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思維,在學生討論中,隨機用多媒體體現?!按禾斓奶栒找胶?,一片秀麗的美景”,這樣一個有聲有色的畫面。接著再讓學生充分地說,從而體會讓學生感受到詩的語言美,意境美。
在這個環節的教學當中,學生能夠理解語言文字在表面上面的意思,并且還能夠深入地去感受語言文字內在的含義和色彩。
比如說在對古詩《泊船瓜洲》進行教學的時候“春風又綠江南岸”這一句話當中,為了能夠讓學生理解到“綠”這個字的精妙之處,能夠使用錄像對江南在春天里的風景進行展示,在柳絮飄飛和草長鶯飛的春色的畫面當中,學生能夠很容易地就能入到語言的環境當中去,并且能夠對語言當中的美進行深入的品味,也能夠對“綠”這個字的神韻進行感受?!熬G”這個字不僅包含了“滿”“入”“過”的含義,還表現出了在東風之下,春天蓬勃的生機。從實踐當中我們能夠得到,電教媒體讓古代的詩詞教學變得更加豐富,學生在學習的時候能夠從各個感官進行感受,并且可以讓學生能夠對詩詞更加深入的了解。
三、指導朗讀,體會情感美
詩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學特質的文學樣式。來源于上古時期的勞動號子(后發展為民歌)以及祭祀頌詞。詩歌原是詩與歌的總稱,詩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統稱為詩歌。
古代的詩歌往往都要求對仗工整,合轍押韻,朗朗上口,從詩歌的特點當中我們能夠看出它是非常適合進行吟唱的。如果在教學當中能夠配合非常直觀的錄像,并且結合優美動聽的音樂,使用非常悅耳的朗讀,能夠讓學生更加生動的去理解詩歌當中的語言,并且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去理解作者的感情,這樣有利于學生對于語言文字的認識,提高他們在閱讀方面的能力。
比如說在對《江上漁者》進行指導的時候,我先播放波濤洶涌的風聲,電腦屏幕上映出一幅江上打魚人的可怕情景,畫中小魚船一會兒被推上浪尖,一會兒被卷如波谷,這時再出現富家子弟品嘗魚的鮮美。讓學生形象感知“一葉舟”是需要重讀的,這樣才能夠表現出來詩人對于江上打魚的人生活的艱辛的擔憂。只有學生已經擁有一定的閱讀技巧,才能夠讓他們在小組當中練讀,這樣的話孩子們就能夠很快地感受到詩的韻味,才能夠讀出詩作表現出來的抑揚頓挫,感受到美的熏陶。通過實踐我們能夠得出,使用聲響手段進行教學能夠增強學生朗讀的能力,并且在讓他們在朗讀的過程當中,拓展自己的思維,去感受詩人字里行間的感情。
四、啟發想象,訓練表達美
在詩歌當中的語言不僅非常的精煉,表現出來的形象也是十分的鮮明的。詩歌在語言的形式方面是非常獨特的,所以學生能夠擁有感受美的天地。在教學的過程當中使用電教的手段,能夠讓學生更加直觀的去思考,拓展自己的思維,使用自己的語言去將美表達出來。
比如說在《江南》這首詩的教學過程當中,再讓學生們理解第一句話的時候,我播放了配有非常優美的音樂的錄像。這樣學生就能夠一邊聽音樂,一邊看圖,一邊去思考。然后提問到:“假如你也身處在這樣的景象當中你會有什么樣的感覺?”學生們都十分積極的回答問題,有的說:“詩情畫意在于‘一葉知夏的遼闊,一片荷塘便能將夏日的歡愉表達得淋漓盡致。”兒童在古詩中既能感受到夏日美景,又能體會到語言的韻味,在古詩中對夏日的季節特征進行再認和深化,豐富兒童的生活經驗。比如說在對第三和第四句詩進行詩境理解時,我將錄像當中的聲音關閉了,讓學生觀看圖像然后拓展自己的想象,“在小組里你說說看到了什么?”有的說:“哪兒的水很清很清,可以看到小魚在游動”;有的說:“它一會兒在荷葉下,一會兒又探出水面,可真有趣?!笔褂秒娊痰氖侄卧诮虒W的過程當中對美進行展示,學生能夠在這個感官當中體會到美,并且在將來的生活當中也能夠更加積極地去尋找美。表現出來美,并且營造出很多的景象。
使用電教設備,讓孩子在學習古詩時,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孩子們對古文的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在小組學習時通過增強的畫面感,學會表達自己對古詩的理解,能夠讓學生在藝術的境界當中感受到美,并且能夠領悟到美,最多能夠表達出美,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讓教學的效果變得更加的明顯。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