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嘉偉,傅紅瓊,李 琳,王似雄
(石河子大學護士學校,新疆 石河子 832000)
基于翻轉課堂的病理學信息化課程設計與應用
孫嘉偉,傅紅瓊*,李 琳,王似雄
(石河子大學護士學校,新疆 石河子 832000)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信息化網絡課程教學成為更為有效和直接的新教學模式,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以其獨特的教學設計成為信息化教學的研究熱點。通過基于翻轉課堂的病理學信息化課程設計與應用,為病理學教學提供一種新的方式。
翻轉課堂;病理學;信息化課程設計
翻轉課堂是指學生在家完成知識的學習,而課堂變成了教師與學生之間和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的場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識的運用等,從而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翻轉課堂憑借個性化的教學模式、人性化的教育方式成為信息化教學設計的研究熱點。
病理學在醫學護理教育中屬銜接醫學基礎課程與臨床護理課程的橋梁課程,該課程主要通過研究患病機體的各種形態、功能、代謝等方面的變化來研究疾病。
病理學課程中,患病機體發病機制復雜、病理過程抽象,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能滿足學生對整體知識的掌握,并且中職護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理解能力有待加強,對傳統教學模式下的病理學課程學習興趣不足,不喜歡灌輸和說教,但該年齡段學生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喜歡探究,并對信息化環境下的學習興趣濃厚。面對中職護理專業學生的特點與需求,整合病理學教學內容,在滿足基本的理論教學外,多安排與護理工作相關的臨床內容,以達到“實用、夠用”的目的[1]。
本文以“局部血液循環障礙——血栓形成”為例,談談基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以任務驅動、問題引領為主導的病理學信息化課程設計與應用。
“局部血液循環障礙”章節屬于病理學總論內容,在章節編排上靠前,正常局部血液循環是機體重要生理功能之一,是維持局部組織細胞正常新陳代謝的必要條件。“血栓形成”為該章第三節,共兩個學時,是本章的重點,學生普遍反映這部分內容抽象且難講解。
根據課程標準及護理職業崗位需求,確定課程教學重點為血栓形成的條件,教學難點為血栓形成的過程。通過對本章節內容的講述,逐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協調合作能力及觀察判斷血栓性疾病的能力,進一步樹立學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價值觀,增強學生的護理服務觀念,提高醫學素養。現將針對該部分內容進行的基于翻轉課堂的病理學信息化課程設計與應用介紹如下。
2.1 課前——翻轉課堂,溫故知新
將學習任務、討論案例及教師微課視頻上傳至網絡教學平臺,學生登錄網絡教學平臺明確學習目標、任務;觀看解剖學血液循環微課視頻,回顧正常人體血液循環知識;觀看血栓形成條件微課視頻及血栓形成過程三維虛擬仿真動畫,對新課知識進行預習;教師在線與學生互動,引導學生利用教材和網絡查閱資料,初步討論臨床案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理念。
2.2 課中——任務引領,培養能力
把本次課的3個知識點:血栓形成的條件、血栓形成的過程和類型、血栓對機體的影響設置成3個對應的學習任務。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分組交流的形式,在多媒體網絡互動教室完成3個學習任務。
2.2.1 學習任務一 學生自主觀看血栓形成條件微課視頻,該視頻充分運用Flash動畫,將肉眼無法看見的血栓形成的過程形象、具體地展現出來,幫助學生理解。學生分組討論案例,每組派代表匯報討論結果,教師對學生討論情況進行點評。通過該環節的學習,培養了學生觀察、思考、分析以及表達能力,激發了學生對臨床課的學習興趣,為將來作為護士能夠細致入微地觀察患者的病情、更好地與患者交流溝通奠定了基礎。
2.2.2 學習任務二 組織學生顯微鏡下觀看血栓切片,在線觀看血栓形成過程的三維虛擬仿真動畫,結合微課分析討論,討論結束后,每組派代表為該動畫配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該環節的學習,使學生看、思、說、想相結合,有利于教學難點的理解和記憶。
2.2.3 學習任務三 教師將血栓對機體的影響設計成在線小游戲,考查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掌握情況。學生可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完成游戲,從而培養他們的動手、動腦能力以及團結協作精神。順利完成游戲,系統將自動彈出“世界血栓日”公益宣傳片,介紹臨床護理中預防血栓的知識,擴大學生知識面,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學生的職業自豪感,并為課后的拓展活動做鋪墊。
2.3 課后——鞏固交流,拓展提升
教師在網絡教學平臺發布在線測試、課程評價、拓展活動,安排學生登錄網絡教學平臺完成在線測試,并與教師進行互動。教師借助信息化技術可以及時發現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檢查教學效果。組織學生對課程教學效果進行評價,讓學生提出意見和建議,從而促使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組織學生進社區,開展預防血栓的宣教活動,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
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對病理學進行信息化課程設計與應用,以大量視聽信息刺激學生的思維興奮點,加上虛擬的現實技術和病理學圖譜相配合,將靜態的、抽象的病理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對關鍵細節和過程做放大和慢動作處理,有利于學生加深對病理學知識的理解。
通過信息化手段,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變得更加有效;應用大量動畫視頻、LED智能型生物顯微鏡圖像采集系統,使病理學知識變得形象、具體,有利于學生對重點、難點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在線小游戲、答題測試、課外實踐活動等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整個教學過程滲透人文教育,使學生真正意識到作為白衣天使的責任與義務。
教師通過基于翻轉課堂的信息化課程設計與應用、多媒體素材的選擇與收集、微課的錄制與上傳等多個環節,對信息化技術的認識得到了進一步提高,加快了教師對信息化技術的掌握和整體素質的提升[2]。
信息化教學是當今教育發展的主要趨勢,病理學作為醫學橋梁學科,也得到了迅速發展,本次基于翻轉課堂的病理學信息化課程設計與應用,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時對信息的利用率。相信通過我們的努力,能為病理學教學與信息化技術的全面融合做出新貢獻。
[1]張惠銘.信息化教學環境下病理學理論課與實驗課的并軌教學模式[J].醫學教育探索,2010,9(10):1352-1354.
[2]孟桂霞,楊黎明,張丹丹,等.高職高專病理學網絡課程建設與應用的思考[J].醫學信息,2013(29):28.
(*通訊作者:傅紅瓊)
G40-057
A
1671-1246(2017)04-00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