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琳
“互聯網+”時代會計人才培養的變革研究
◎馬曉琳
在“互聯網+”的沖擊下,傳統的會計教育教學存在諸多不足逐漸顯現。高校會計人才培養應緊密結合互聯網,培養出順應時代發展的會計信息化人才。本文就“互聯網+”時代對會計人才培養產生的影響,會計教育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互聯網+”下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建議。
“互聯網+” 會計教學 大數據會計 管理會計
2016年4月19日,習近平在京召開的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新常態就要有新動力,互聯網在這方面可以大有作為。”互聯網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毋庸置疑,互聯網也對會計人才培養產生了重大影響。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必將迎來新的機遇與挑戰,會計教育教學勢必要與時俱進,不能墨守成規,只有扎根于經濟社會的發展與創新,才能永葆生機與活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會計教育同其他學科一樣日趨完善,現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分為中職、高職、專科、本科、研究生和博士等層次。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會計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多,社會對會計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會計專業旨在培養具有良好職業素養和科學知識,熟練掌握本專業基本理論知識與基本操作技能的專業性會計人才。傳統的會計教學主要以課堂教學為主,課外實踐為輔。
龐大的互聯網數據在技術改革的浪潮中席卷而來,并給當下以及未來的會計教育教學帶來無數的可能性。
1.互聯網大數據資源成為重要的會計教學資源。“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推動了會計教育數據的發展,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型的信息科學技術在會計專業人才培養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云計算通過互聯網提供動態虛擬化資源,物聯網在互聯網之上進行延伸,為其用戶提供了信息的交換,大數據是由數量龐大且結構復雜的數據所構成,是在云計算的數據處理基礎之上的智力資源和應用模式,而移動互聯網將互聯網與移動通信技術緊密相連。
2.“互聯網+”使得會計教育教學的形態層出不窮。比爾·蓋茨曾經預言,“5年后,你將會在網絡上免費獲得世界上最好的課程,而且這些課程比任何一個單獨的大學提供的課程都要好。”近年來,會計教學出現了多種多樣的形態,如慕課、微課、網絡課堂、手機課堂、翻轉課堂等形態。諸如此類新型的教學形式需要教師善于利用高科技來更好地進行教育教學。
3.“互聯網+”時代促進了會計信息化的發展。2016年3月,全國兩會在“十三五”規劃中將“互聯網+”作為我國的發展戰略。財務軟件及財經教育網站的開發和利用無一不體現互聯網對會計信息化產生的重要作用。財務軟件有助于會計核算和企業管理的規范化,如在線教育類APP,針對作業、考試、題庫、背單詞等APP的開發和應用,學校教學評估平臺收集學生們的學習成績、行為表現、獲獎情況等大數據資料。
4.互聯網大數據能為會計教育教學開展作出合理預測。“互聯網+”時代,學校教師能更方便地預測學生的學習態度、行為和程度,為提高學生們的學習成績作出合理的預測。例如,什么樣的教材學習效果最好?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更有效?什么樣的反饋機制更合理?互聯網大數據也幫助學習者發現并且開發他們自身的潛力,提高學業成績。學生們可以掌握學習的自主權,根據自身的需求,制定個性化的學習內容。
在“互聯網+”的沖擊下,傳統的“黑板+粉筆”與教師口頭傳授知識的教學方式已逐漸凸顯其單調、乏味以及受時間、空間限制和教學方式落后、教學效果不佳等弱點,會計高等教育現狀不容樂觀。
1.傳統的課程教學以教師為中心,課程信息的來源主要是教師。傳統的高等教育形成了一套固定標準構成的單位,如專業、班級、課堂、同學等。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學生獲得知識的全部來源是通過老師的傳授和課本教材,這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保守性和封閉性。而在“互聯網+”下,課堂教學可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可通過電腦提供的圖像、動畫、音頻、視頻等多媒體信息獲取知識。
2.教師講課枯燥乏味,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傳統的教學就是教師傳遞知識的過程,而他們往往采用照本宣科、平鋪直敘的方式,而且講課內容與實際工作嚴重脫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目前不容樂觀的教學現狀并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更有甚者出現遲到、曠課、早退等現象。還有很多學生坐在教室上課是為了平時成績,從而讓考試過關或得高分,這樣的學習效果必然不盡人意。
3.教師教學手段落后,沒有跟上互聯網時代發展的步伐。由于網絡的普及,教師的教學不能僅僅依靠“黑板+粉筆”的形式,需要充分利用網絡和多媒體等教學形式。利用慕課、微課、網絡課堂、手機課堂、翻轉課堂等新的教學形式。在中國人手一部智能手機的情況下,教師成為課堂的中心已不如從前那樣明顯,更多的是起到一名輔助者的作用。因此,教師在“互聯網+”時代所面臨的壓力與日俱增。
4.會計信息化課程設置不全面,不注重實踐性。會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不應該過分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應該通過開設會計信息化課程來提高會計教育接受者的實踐能力,如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對會計課程設置的應用。盡管高校已經意識到“互聯網+”時代對會計人才培養的影響,但僅僅開設幾門會計信息化課程是遠遠不夠的。
近年以來,互聯網發展迅猛,對中國傳統產業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同樣地,推動會計信息化教學,就要求教師熟練掌握互聯網的教學方法,為培養適應現代化會計信息化人才而努力。
1.加強組織領導,做好會計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在互聯網迅猛發展的今天,從我國的政策方針、國內外先進的會計教育經驗入手,對會計專業學生的培養進行全局規劃和統籌安排,從專業課程的設置到基礎網絡設施的構建,再到資金的投入都需要領導小組統一組織監督,進一步重視并加強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工作。政府工作部門要鼓勵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高新技術應用對會計人才培養。
2.充分利用互聯網先進的教學工具和方法。中央電化教育館副館長王曉蕪說:“教育正走向大數據時代,誰能發現數據,誰就能贏得未來的發展,誰能挖掘數據,誰就能贏得未來的生存。”目前,互聯網技術、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技術蓬勃發展,使得會計教育教學的來源和形式趨于多樣化,這就要求高等學校會計專業教師應充分利用先進的技術來為教育教學助力。
3.構建個性化的教育教學方案,培養學生要因材施教。會計教育教學應因材施教,打造個性化的學習方案。開發教學評估分析平臺,跟蹤教師與學生的教學和學習過程,記載學生們的課業成績、平時表現、獎懲情況,為學校、教師和家長提供最為直觀、真實的教學成果評價等。移動互聯網還可以追蹤每名學生在校時、離校后的具體情況,通過長期的數據收集和積累,能更好地進行個性化的職業生涯教育。
4.“互聯網+”下,會計人才培養從傳統核算會計轉向管理會計。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傳統的核算型會計面臨著轉型,高等院校會計專業必須意識到從培養核算型會計到培養管理會計、懂經營的會計的轉變。要增強他們的管理風險和戰略規劃能力,使其具備全局的視野和發展性的眼光。還要培養其內部控制、分析財務報告、進行合理納稅籌劃等能力,充分運用互聯網云計算進行財務模擬實訓。
(作者單位:沈陽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張永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