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4G 網絡的建設、無線 Wi-Fi 的全面覆蓋、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等“微介質”的廣泛應用,人類正在走向一個更加自由、民主、信息高速發展的“微時代”。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新型“微媒體”涌入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多的新興事物被加以“微”的前綴。從微博、微信到逐漸衍生出的微心愿、微政務等等,一個微言大義、見微知著,支持微弱個體隨時發聲的“微時代”已經來臨?!拔h境”孕育出的各種“微產物”逐漸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也潛移默化的改變著人們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特別是以“90 后”為主體的高職院校大學生,他們是“微時代”的追隨者,更是“微時代”的主宰者。因此,對于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如何在“微時代”下利用“微事物”,做到緊跟形勢,創新方法,摸索前行,真正做到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時代,解決大學生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切實有效地幫助每個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讓每個學生都能德才兼備,完成以德樹人的目標,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重要問題。
【關鍵詞】微時代 高職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機遇和挑戰
一、“微時代”是個啥?
短短幾年時間,“微”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代名詞,涉及到諸多的社會領域?!拔r代”是一個時代命題,其蘊涵了文化傳播、人際交往、社會心理、生活方式等多種復雜語義,是以微博、微信公眾平臺作為傳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煉作為文化傳播特征的時代。微博、微信的普及預示著“微時代”的到來。高職院校則一向是新思潮的策源地和新事物的集散地,“微”事物因其特有的屬性,最適宜在類似的環境下扎根、成長。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4G 網絡的建設、無線 Wi-Fi 的全面覆蓋、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等“微介質”的廣泛應用,人類正在走向一個更加自由、民主、信息高速發展的“微時代”。民主、自由的傳播理念深入人心,開放、多元的傳播方式帶給新時代新的內涵。在這個時代,新的媒體環境和媒體符號充斥著人們的生活,人類生存的時間、空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迅速而強大的網絡技術、高速而便捷的交通改變了傳統的空間概念,傳統的信息傳輸方式已經漸漸淡出人們視野,以秒為單位的傳播速度顛覆了傳統的傳輸理念。在這樣的媒介背景下以微博、微信等為主的“微媒體”正以開放、多元、互動、個性、豐富等特點逐漸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之中,改變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思維形式和價值觀念,成為當今社會現代化的重要標志。
二、“微時代”對大學生生活方式的影響
2014年清華大學高職院校德育研究中心的張明明發表的《微博、微信網絡環境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文中提到,微信作為最新的手機傳播媒介,以星星之火的速度被大學生熟悉并運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成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臺。信息技術的研發進步推動了微博的問世,繼而拉開了“微時代”的時代序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標志著自媒體時代的到來。
微博的發展十分迅速,上海交通大學謝耘耕教授有個十分形象的比照,“一種傳播媒體普及到5000萬人,收音機用了 38 年,電視機用了 31年,互聯網用了4年,而微博只用了14個月”。長篇大論的時代已悄然褪色,微博正在改變傳統媒體的形態,只言片語,形如引人入勝的新聞導語一般,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掀起一股強勁的“微”旋風。面對網絡化、信息化的高速發展,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環境也逐漸發生著深刻變化。大學生道德觀和價值觀的培養、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的轉換、教育格局的重新確立以及教師隊伍的建設,在“微時代”背景下都將以新的姿態出現。就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如何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大環境下,做到與時俱進,創新方法,摸索前行,充分利用好“微時代”背景下的“微話語”、“微媒介”、“微平臺”、“微力量”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的必經之路,也是有利手段?!拔r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要緊跟時代步伐,積極探索微信運用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形式、新方法、新途徑。
三、“微時代”應用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機遇
政治教育始終在做人的工作,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關鍵在于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能否站在平等的地位上進行坦誠的對話。教師在傳統的教育關系中具有絕對的主動權,老師為了樹立威信、維護威信,會不自覺地對學生展現出一種權威的姿態,使學生產生心理上的懼怕,即使師生之間展開對話,面對威嚴的老師,大學生多會出于自我保護的心理往往不愿袒露自己的真實想法,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越來越遠,心靈溝通也越來越難。要實現有效的溝通,就必須營造一種和諧的交流氛圍。在這種氛圍下,學生能夠放下心防,放松心情,能夠坦誠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從而使教育者也更加便于引導、說服受教育者,接受教師所想要傳遞的思想理念。當代大學的思維活躍,有很強的獨立意識,他們渴望被尊重、被理解、被接受,渴望與教育者平等地交流和溝通,渴望得到傾聽和關注。如果教育者能夠適時地關注大學生的思想動態,準確地把握大學生的所思所想,就能夠在教育過程中有的放矢,事半功倍。進入“微時代”一批以扁平化,交互式為特征的“微媒體”的出現,打破了師生之間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造成的心理障礙,營造了一個言論自由、平等互利的交流平臺?!拔r代”人人都可以注冊登錄屬于自己的“微媒體”,老師和學生在開放的“微媒體”平臺上成為了平等的微信用戶,無形中拉近了兩者的距離。“微媒體”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以碎片化的信息形式推送到大學生的手機中,把老師的說服教育巧妙地隱藏在微博互動中,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老師與學生通過“微媒體”互動時,除要把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對其進行教育的同時還要考慮學生是否樂于接受,在“微媒體”上,學生對老師的關注,很大程度上是被老師推送的信息內容所吸引,而不是出于教育者的權威地位,學生一旦失去興趣,就會馬上退出,相反,微信公眾號符合大學生心理需求,大學生會根據其更新頻率和內容,持續關注,甚至產生依賴。在“微媒體”上,教師可以一改課堂教學的嚴肅形象,與大學生開展朋友式的交流互動,交流的內容可以不再僅僅是抽象的理想、信念、道德,而是從生活、學習上的點滴關心到思想心靈的契合。充分利用“微媒體”,注重傾聽學生的“心里話”,使高校思想治教育真正走進大學生的內心世界,更具說服力,更富吸引力。
四、“微時代”應用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挑戰
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中提到,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微時代”的發展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機遇的同時,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挑戰?!拔r代”背景下,信息傳播即時性增強、互動感加大、裂變式傳播對于輿論環境的影響,使得大學生原有的價值觀受到動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法、知識結構受到沖擊、教師話語權逐漸削弱等。種種問題隨之而來,如不及時解決,不但影響大學生成長,也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順利進行。大學生對新鮮事物有較強的好奇心和認同感,“微時代”到來,各種新型媒體出現,大學生成為這些新鮮媒介的最早使用者和推廣者。然而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卻對新媒體技術具有接受意識淡薄、接收能力有限、對新鮮事物缺乏敏感度、觀念陳舊等問題,使得教育者自身處在信息技術劣勢地位。“微時代”背景下各種“微媒體”的產生,使得傳統話語形式轉變,語言表達上充分彰顯時代氣息?!捌健⒍?、多、快、新、碎”成為新的語言特點,話語形式草根化和平民化,話語內容多樣化,話語方式個性化。多樣的傳播內容和傳播渠道削弱了傳統的話語地位,話語權由過去的等級制走向平等地位。第一,從地位轉換而言:傳統的教育工作者掌握大量的知識信息,具有在歷史文化知識上的優勢,日積月累的教學經驗,使得教師對傳統課堂具有絕對的掌控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僅熟知教育內容,也掌握著整個教育過程。然而“微時代”的背景下,大學生成為這些新媒體的主力軍,他們擁有更強的信息捕捉能力,可借助終端媒體快速尋找和獲得所需知識,完全跨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根本媒介,長久以來,教師的主體地位受到震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由隸屬走向相互學習、平等促進的關系,無疑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體地位造成新的威脅。第二,從話語方式來說:“微時代”,更多以短小精干、靈活多樣的“微話語”的形式存在,文風簡練、主題新穎的多樣化形式帶來了更加多元的文化環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高效、快捷獲取有用信息,并對學生所遇到問題做出及時回應?!拔⒚襟w”的使用,加速了教育工作者解決問題的速度,使得師生之間最快捷方式和簡短的語言進行溝通,也方便教師了解學生所思所想?!拔⒚襟w”興起,也使得各種網絡話語迅速傳播,并得到廣泛應用,無法快速掌握新鮮語言則會被“out”,無法與現實接軌。第三,從知識結構而言:“微時代”的到來,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及大學生的知識結構提出挑戰。“微媒體”的廣泛使用結束了過去單向式的知識傳播模式,即知識來源于書本和他人經驗為主,學生在學習中處于被動地位,話語權掌握在教師手中的現象?!拔⒚襟w”搭建“微平臺”,給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機會,獲得知識的渠道增多,學生不再像前一樣被動接受灌輸和安排,并可隨時隨地自由發表個人觀點和看法,大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隨著“微媒體”逐漸深入人心,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也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培養大學生積極、健康的理想信念是現階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加強大學生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以及十八大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的學習,引導其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中國夢的實現做好思想準備。同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充分發揮“微媒體”的優勢,使得理論建設進網絡、進手機、進“微媒體”、進入大學生頭腦中,逐步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大學生明辨是非、甄別和選擇“微信息”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拔⒚襟w”的消極面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影響到大學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學生心理素質勢在必行。因此需要普及“微媒體”心理健康教育,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幫助大學生意識到過度依賴“微媒體”對自身生活和學習的危害,了解可能因過分依賴網絡產生的心理問題等。同時,増強大學生自我保護意識,謹防網絡詐騙獲取個人信息而進行違法犯罪活動。同時建構大學生“微媒體”心理健康教育陣地,適時傳遞心靈雞湯,幫助大學樹立良好的心理素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開展學術沙龍、微博互動、微信平臺建設、WAP 心理論壇等活動進行心理問題的解決和服務,充分利用“微媒體”的大眾化、私密性等優勢,潛移默化中影響和改變大學生心理狀態,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樹立正確的媒介觀,提升信息識別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希望,是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和建設者,他們的成才成人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壯大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微時代”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對象和教育內容發生一定變化,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根據客觀實際不斷充實其教育內容,提高大學生素養,培養全面發展的大學生。
參考文獻:
[1]成利平.略論習近平青年成才觀[J].青年學報,2015(01):110.
[2]顧海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新起點——學習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中闡發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J].教學與研究,2014(09):78.
[3]陳華棟.“易班”:Web2.0 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探索[J].思想理論教育,2011(13):81-85.
作者簡介:寧燕,女,漢族,就職于湖南安全技術職業學院,二級心理咨詢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大學生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