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維 (廣西藝術學院舞蹈學院 530022)
分析廣西桂林儺舞的文化價值及審美內涵
張 維 (廣西藝術學院舞蹈學院 530022)
儺舞是我國古老的藝術形式,它是儺儀的一部分,也是儺儀中被傳承最廣的部分。我國江西、貴州、廣西、云南、福建、陜西等地都有儺舞的存在,這一藝術形式經過數千年的傳承后在今天仍舊散發著無窮的魅力。廣西桂林是儺文化保存較為完整的區域之一,儺舞是其中的重要體現,通過對廣西桂林儺舞文化價值以及審美內涵的分析,可以了解儺舞在廣西桂林地區以及我國獨有的價值與魅力,對具有民族特色的儺文化更好的進行傳承。本文對儺舞進行了簡介,敘述了儺舞的藝術特征,分析了廣西桂林儺舞的文化價值與審美內涵。
儺舞;廣西桂林;文化價值;審美內涵
我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發展史的國家,在這期間涌現出眾多的文化形式,雖然有很多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但是大部分卻傳承至今,在當代仍舊散發出無窮的魅力,儺舞從殷商時期便出現在我國文化中,在古時是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經常在君王祭祀時出現,演員帶上面具表演神靈,向上天傳達君王的意愿,希望可以保證來年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隨著歷史的發展,儺舞在我國眾多省市都有所傳承,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有著不同形式、不同格調的儺舞。廣西桂林是我國儺舞的主要傳承地之一,那里的儺舞文化較為完整,儺舞自身也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以及審美內涵,通過分析廣西桂林儺舞可以了解具體的儺文化,并將這一古老文化進行傳承,讓儺文化在我國文化中發光發熱,為我國文化增光添彩。
儺舞在我國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舊有關于儺舞的記載。“儺”在古時指的是祭祀,由于商朝的君主需要依靠祭祀、占卜來維持自己的統治權,因此這一活動早在商朝就開始興起。商滅周興,重視禮儀的周人將儺儀發展到巔峰,各地諸侯與周天子都有進行儺儀的權力,他們進行的儺儀被稱為“國儺”,當歲末年初,各地諸侯紛紛來到鎬京朝拜周天子時,天子會帶領諸侯共同舉行儺儀,這一儺儀被稱為“大儺”,意在驅逐瘟神,保佑中原民安,護佑各國安泰。春秋時期的儺儀與周朝并無太大區別,但是從春秋時期墓葬中出土的文物可以讓我們對那一時期的儺儀、儺舞、儺戲有著更加深入的了解,戰國時期的曾侯乙墓中就出土過與儺儀相關的文物,墓主人的漆棺上描繪的就是儺儀的內容。
儺舞隨儺儀而興起,但是卻沒有隨著儺儀的衰落而落寞,相反,儺舞在民間有著十分廣泛的傳承,山東、山西、湖北、廣東、安徽等省市都有儺舞的傳承,但是對儺舞文化保存最為完整的還是以云南、廣西、貴州為代表的少數民族聚居地,這些地域保留著較為古老的儺舞形式。隨著時代的發展,他們也在其中加入了新的內容,儺舞的性質也發生了變化,從原本的祭祀工具成為了當今的風俗活動,儺舞自身也在影響著其他少數民族的舞蹈,例如藏舞、師公舞等。儺舞是我國民俗文化、藝術文化以及宗教文化的結合體,。
(一)獨特的風格與韻律
在廣西桂林儺舞中,《開山舞》往往是第一個節目,請求開山的天神為人間姓開辟道路、架設橋梁、驅逐妖魔,讓天上的眾神可以駕臨人間,聆聽人間百姓的愿望。這個開山天神的原型就是古代儺儀中的方相氏,扮演方相氏的演員需要手持板斧作出劈、斬等動作,意為劈開大山、斬除妖魔。現代廣西桂林儺舞,在《開山舞》上,會有獨特的音樂伴奏,演員的動作隨著音樂伴奏的變化而變化,時而輕緩、時而急切,用音樂來帶動舞蹈動作以及節奏,讓開山舞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以此彰顯出廣西桂林儺舞的與眾不同。有些演員在開山舞上舍棄了板斧,用自己的雙手來代替板斧,以其剛猛矯健的動作對天神的勇武進行表達。在表演過程中,演員用自己的身體來體現儺舞,剛健的動作好似天神在與妖魔搏斗、開山天海,配合上的獨特的音律,很容易引起觀眾的聯想,將《開山舞》的內涵以及精華體現出來。
(二)奇異的舞姿與動作
廣西桂林儺舞的舞姿與動作不僅具有剛健、夸張的特征,還對普通人的生活動作與勞動形態,這在我國各地的儺舞中是特有的。桂林陽朔地區的儺舞表演中,洗臉、刷牙、漱口、穿衣等生活細節是非常常見的部分。《紡織娘》在生活動作的體現方面堪稱廣西桂林儺舞的巔峰,從一天開始的洗漱穿衣,到離家下田勞作,勞動過程中,播種、澆水、犁田等動作都有所體現,整個表演過程真實、自然、富有情感,觀眾感覺不到紡織娘是一個有著神奇力量的人物,仿佛她只是一個普通人,就存在于我們的身邊。
廣西桂林儺舞的步法較為自由,常用步法較為多樣,其中包括跺步、左踏步、右踏步、八字步、平步等,舞姿多樣,動作多變。在儺舞進行到高潮時,也會有眾多技術性動作的出現,例如翻轉、騰跳等。很多儺舞中還包含著手決,這來自宗教對儺舞的影響,民間傳說中,佛道都會使用手決,這是廣西桂林儺舞中宗教意識的直接體現,讓虛幻的宗教與真實的藝術進行結合。手決讓廣西桂林儺舞的動作更加多樣化,讓廣西桂林儺舞更加富有浪漫色彩與藝術價值。
儺舞是中國特有的古老藝術形式,在古時它是儺儀的陪襯,是普通人與天神進行溝通交流的工具,更是普通人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工具。儺舞并不在陽春白雪之列,因為它的內容以及舞蹈動作都是由普通民眾自行設計的,它反映的是審美特點以及文化情趣。師公舞是廣西桂林儺舞的別稱,在古時的作用是消除瘟疫、驅散鬼怪,在廣西桂林,每當遇到較為重大的節日,當地人都會以儺舞的方式來進行慶祝,這些節日促進了廣西桂林儺舞的發展。農歷五月初八對于廣西、廣東、福建等沿海省市來說是大日子,因為那天是媽祖節,不同地域會有不同的慶祝方式,對于廣西桂林來說,儺舞是最好的慶祝方式,這一祭祀儀式的衍生物的性質正在逐漸發生改變,懷念先人、祈求多福、祈禱平安已經成為儺舞的主要用途。
廣西桂林地區地處南方,很少被北方的戰事所波及,當北方戰亂爆發時,大部分居民進行南遷,很多人在桂林地區定居,他們所帶來的文化與當地文化進行融合,給當地文化增添了眾多新的內容,廣西桂林儺舞也因此得到變化,它吸收了其他地區的文化,將其與自身進行融合,讓儺舞可以體現出自身所具有的神秘感,也能夠體現出來自北方的粗獷氣息,更可以體現出南方所獨有的浪漫氣息,各種文化競相融合構成了廣西桂林儺舞的審美內涵,讓廣西桂林儺舞的藝術魅力得以體現。
[1]鄭玉玲. 閩臺“大神尪”儺舞的文化人類學闡釋[J].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2):239-240.
[2]冉孟剛. 貴州土家族民間舞蹈“儺舞”體育文化價值的分析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1(5):9-10.
[3] 陳家友. 塑在面具上的藝術,融在人神間的文化——桂東南“跳傀僮”的文化價值及藝術特征[J]. 藝術百家,2010(1): 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