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
(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信息傳媒與藝術學院,江蘇徐州 221116)
基于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學生管理思考
李楠
(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信息傳媒與藝術學院,江蘇徐州 221116)
當今時代,大學生就業能力欠缺,就業心理壓力逐漸增大,大學畢業生面臨著突出的就業難題。我國的高等院校教育旨在為社會輸出高端應用型人才,大學畢業生不僅要具有豐富的理論基礎,還要身懷較強的職業技能。由此,高等院校學生管理工作,旨在培養學生就業能力,使學生能與社會需求、市場需求相適應。
就業能力;學生管理;培養
我國的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如今流傳著“畢業則失業”的說法,這并不是空穴來風,這句話凸顯了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問題。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推廣,大眾化的高校畢業生與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存在著巨大的矛盾。高等院校培養的學生不完全具備能適應社會的專業特長,即使學習的專業順應了現代社會的需求,畢業生的就業能力還停留在基礎的知識儲備階段,適應現代社會所需的強實踐能力仍然缺失。用人單位對大學生就業能力要求越來越高。這對學生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學生管理工作時刻與時俱進,著重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
根據用人單位對學生就業能力的要求得出,職業崗位能力是由多種要素構成,包括工作崗位的專業理論知識、專業操作技能、理論應用能力、個人崗位品質。然而,我國大部分的高校的就業教育課程圍繞著以就業指導課、職業生涯規劃為中心,對就業的職業崗位培養甚少。大學生就業難的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能力欠缺造成。高校的課程設置不完善,課程重點偏離,學生對課程的滿意度并不高。因此,高校的課程設置應該做出完善的規劃,及時調整學生的專業課程的設置。課程的設計要結合市場需求,積極引入崗位職業能力教育,幫助學生正確自身定位,根據自己的性格品質做好自己的職業規劃,并科學合理地設計學習規劃,就業的專業課程更明確化。課程規劃中增加了提供就業指導教師與學生交流的機會,引導學生正確分析職業性格,對崗位職業要求的性格品質做匹配,引導給學生建立信息檔案,學生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加重就業能力提升課課程的比例,學生管理中以提高自身就業能力為中心。
我國的高等院校對畢業生的就業職業能力培養工作持續時間短,并且課程重心僅僅在學生學習階段最后一年,這就造成了高等院校的畢業生對自己的就業規劃過于匆忙,高校畢業生的職業規劃還未來得及進行學習消化就要走上了職業的崗位,導致高效的職業教育培訓課程形同虛設。這就要求,首先我們的高等院校的就業指導課程安排在學生的入學階段,課程的安排合理地貫穿在整個學生的學習生涯中,學生的管理中包括了對學生的教學管理和生活管理,就業能力培養合理化地貫徹。其次,就業指導課程應作為就業管理中十分重要的部分,由此,學生管理中的就業引導應從入學開始,提供多種平臺,如勤工儉學、校園創業基地等等,制定職業規劃,把握就業信息,掌握就業方向,都從入學階段開始管理。就業職業能力的培養,是需要采取層層推進模式,職業就業能力的養成是一個潛移默化的效果,這對提高高等院校畢業生的就職成功率有很大的幫助。
目前,我國的高等院校眼光狹隘,創業教育理念較為落后,職業教育理念缺乏創新性,創業課程的體系還需要重新規劃,創業創新的實訓基地及配套設施未完善,創業指導的教學教育理念陳舊,未能徹底理解萬眾創新、大眾創業的國家理念,反映在教學理念上,也反映在大學生的創業追求上。在這個創新創業熱情高漲的大環境下,高等院校需要積極探索創新創業與學生管理的關系,深入研究摸索出符合高等院校職業教育理念,并將創業教育與學生的管理有效結合的道路。首先,學生管理圍繞著學習專業、培養就業能力為宗旨的展開工作,理念指導方向,理念貫穿管理,通過多種形式的創業教育,豐富學生管理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在就業困難情況下實現創新創業。其次,加強創業意識培養的主動性,目前大多高校的創業教育被動型的教育形態較為普遍,比如,講座論壇、創業大賽等活動載體,這種被動性的教育形態不完善、不系統,學生能夠真正主動重視難以實現。再次,高校能夠將就業課程與創業課程捆綁規劃,構建完整的、系統的,既包含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課又包括創業教育的大學生就業創業課程體系。最后,職業規劃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的主動性,有條件的情況下加入創業規劃等課程刺激學生樹立創業意識,大學生積極地自我定位,認清我國的創業形勢和創新創業政策,應用個人的專業技能優勢,培養主動創業。此外,引導大學生關注本專業發展趨勢和方向,積極應對未來的職場競爭,培養創造意識的主動性是個長期的過程,打造團隊合作方式,減少學生創新創業的抵觸情緒,增加學生的主動創新創業的積極性。
職業就業能力的其中構成要素是性格品質,職業道德、職業操守也是當代大學生應該有的就業素質。職業崗位有著相應的職業操守要求。個人素質與崗位要求相匹配,才是最優的就業結果,并能在工作環境中和諧相處,處理人事關系游刃有余面面俱到。大學是走向社會的通道,學生的在校人品關系著職業就職過程的品德習慣和個人魅力,這就要求高校的學生管理注重品質品德的教育,積極引導學生融入集體,關注學生的心理訴求,規劃引導學生的職業道德培訓。
學生的大學生活是為了融入社會做準備的,脫離了社會需求的校園學習就好似閉門造車,無濟于事。大學生的學校的社會閱歷能為走上社會走向崗位增加一定的工作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社會閱歷豐富的學生在進入社會后能夠快速融入工作崗位,更快的適應復雜多變的社交環境。第一,學生管理工作中要增加對學生的社會實踐管理,通過提供多種實踐平臺,營造社會實踐豐富的校園文化氛圍。第二,每一所高校大學倡導的校園文化不盡相同,對每一個大學生潛移默化地導向作用也千差萬別,就如同校訓而言,對每個人的品質品德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引導意義。第三,營造一種就業導向的校園文化,就明確了就業指導學校管理中的中心位置。第四,構建優質的校園文化載體,向大學生輸出就業能力培養形式,用濃厚的就業文化氛圍來宣傳、激勵、組織職業道德教育,這就為大學畢業就職走向社會奠定了夯實的基礎。
職業技能大賽是是培養、選拔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平臺。職業技能大賽是基于專業內容能夠的前提下,根據社會企業對專業人員的的崗位技能要求。然而,大部分的職業技能大賽都是形式主義,比賽受到局限性,影響了職業技能比賽的效果。因此,作為高等院校,完善職業技能比賽的規則,鼓勵學生參加專業有關的職業技能比賽,比賽設置體現公平、公開,打破比賽的局限性,全面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和職業能力。此外,注重對高等院校對人文素質的的教育。職業人格品質的塑造的同時,注重對人文素質的養成,情感人格和品德品質培養與人文素質教育有著相得益彰的關系,人文素養為大學生的職業能力添磚加瓦,人文素質對專業素質和心理素質的提高,對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改善思維方式起了重要作用。因此,高等院校開設人文社科類,突出歷史、文學、哲學、藝術的人文素質教育。
結合實踐來看,由于學生長時間在校園中學習與生活,因而這就決定了校園文化會對他們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導向作用。所以通過營造就業能力導向的校園管理文化氛圍,如此一來不僅有利于學生在校期間便樹立起良好的就業意識,同時也可以讓學校更好地管理他們。其次,借助于就業能力導向的校園管理文化氛圍營造,還能夠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良好的就業能力所具有的重要性,并在這種濃厚的氛圍中將職業道德教育予以充分宣講,之后讓校內各社團開展創業就業活動,同時組織校外企業進入校園進行指導,以此達到提升學生就業能力之目的。
從實際情況可知,現階段不少高等院校所開展的創業教育多數是以比賽、講座等形式,但由于存在著系統性不完善的弊端往往會使得它們的效果大打折扣,這樣一來便致使學生缺乏主動創業意識。有鑒于此,筆者認為各高等院校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去培養學生主動創業意識:首先,高等院校要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及教育部有關指導要求開設諸如創業規劃、指導等一些課程,并將其中一部分納入到必修課程中去,這樣不但可以讓學生更為清楚地認識到當前就業形勢的嚴峻性,同時更重要的一點是有利于他們盡早培養其創業意識。其次,高等院校還需要將專業課程和實踐課程想結合起來,并基于創業指導讓學生掌握包括市場經營、企業生產管理、國家政策法規等內容,隨后還需要為他們搭建其相應的創業實踐平臺,并邀請行業專家或企業給予指導。
總而言之,我國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開展困難重重,學生職業就業能力的培養仍是就業指導工作的重點,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對學生的未來發展和學校的發展有重要的意義。因此,現實的社會形式下,要求學校的學生管理工作中加強對高校學生的就業能力的培養,形成主動性意識,改變畢業生畢業就失業的現狀,在就業和擇業中認清自己,學以致用。
[1]馬凱.基于學生就業能力學生管理思考[J].中外企業家,2016(1x):60-61.
[2]檀磊.基于學生就業能力學生管理思考[J].華章,2016(15):131-132.
[3]賈得勝.基于學生就業能力學生管理思考[J].中國商界,2010(1x):66-67.
[4]張淑艷,張現鋒,高金寶.對培養和提高高職學生就業能力方法的思考[J].今日科苑,2008(14):259.
[5]李燕.以提升學生就業能力為導向做好學生教育管理工作[J].科教導刊:電子版,2015(4):10.
[6]柏楊.從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探析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J].文教資料,2015(19):150-151.
G717
A
2096-4110(2017)04(b)-0119-02
[課題項目]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科研課題:基于“雙能”提升的高職大學生自我管理研究(JYQZ16-20);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教研課題:基于“雙能”提升的高職大學生自我管理研究(ES2016-6)。
李楠(1987-),女,江蘇徐州人,碩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職業生涯規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