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京玉
摘 要:在中醫藥院校有機化學課程教學與科研一直是兩個需要共同重視的工作,有關兩者關系的討論由來已久。該文結合筆者多年從事有機化學教學和科研相互交融滲透的教學改革實踐,介紹一下兩者共同重視,相互促進的實踐經驗與成果,同大家分享。
關鍵詞:教學改革 教學與科研 有機化學教學 改革初探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09(a)-0148-02
關于大學教育過程中“教學”與“科研”關系這一問題,早在18世紀末文藝復興時期,科研在大學中占據了一席之地的時候就開始了討論與演變,教學與科研之間的關系是大學中的根本問題[1]。19世紀初期,科研在大學中的重要地位正式確立。進入20世紀,大學教育中教學與科研的關系從“統一”逐步成為彼此“獨立”。我國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促進科研與教學互動、與創新人才培養相結合”的指導原則,為我們調整工作中“教學”與“科研”的關系提供了新的方向和依據[2]。
有機化學是一門依托實驗的學科,實踐性很強,因此,無論是教學還是科研都很重要。根據追蹤統計,中藥學專業的學生本科畢業后,多數學生選擇考研,繼續深造,畢業后將從事科研工作。這種形勢對我們的本科教育提出很高的要求。本科教育不單要傳道、授業、解惑,還要依托科研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科研素質和能力,為學生更好適應后續學習工作打下良好基礎。筆者根據在該校2012級中藥學專業開展的課堂教學改革實踐結果,淺談一下有機化學教學和科研工作的關系及對中藥學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嘗試和探索。
1 有機化學在中藥學相關專業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機化學是來源于有機體,發展于有機體,并融合在化學學科的發展中逐步形成的一個較為獨立的分支學科。有機化學學科是藥學和醫學學科的重要支撐。因此,有機化學課程是這些相關專業重要的專業必修課,它是藥理學、藥物分析學、藥物化學、藥物設計學等很多后續課程的理論基礎。同時,有機化學與現代中藥學的發展也是息息相關的:(1)現代有機化學科學研究水平的迅速提升大大地加快了新藥的研發進程。作為中醫藥其有效成分大都是有機化合物。因此,有機化學研究水平的提高會促進中藥研究的發展,使中藥的新藥研發在很大程度上受益。(2)現代有機化學的快速發展為中藥現代化提供了重要手段。中藥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形成了自身完整的中醫藥理論體系,與西藥只需單一成分發揮作用不同,中藥按照中醫理論使用的藥品有著自身的特殊性。中藥現代化需要有機化學研究中最新的科技手段、方法及設備融入到中藥研究、生產和臨床應用的每一個環節,促進中醫藥不斷發展完善的一個過程。(3)有機化學相關技術對中藥質量控制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由于中藥藥品的特殊性,目前一些中藥生產過程中還缺乏科學規范的質量控制標準,不同批次和不同生產廠家的同一產品在物質組成上常常存在較大差異,產品質量不穩定,不僅會影響療效,甚至還可能發生不良反應。
中藥學專業主要是培養在中藥研發、生產、經營和檢測等一線工作中的應用型專門人才。有機化學做為歷史悠久的基礎學科與中藥學的相互交叉、滲透和融合已經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并逐漸成為中藥學學科發展的堅強支撐,在中藥學發揮自身優勢的同時,其科學性和可測性更易于讓人們接受。因此,突出有機化學教學科研在中藥學人才培養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強中藥學與有機化學的化學結合,將有利于中藥學相關專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有利于中藥實現現代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2 河南中醫藥大學中藥學相關專業有機化學教學現狀
依據河南中醫藥大學2011年培養方案,中藥學、中藥制藥學、中藥資源與開發等專業開設有機化學為必修專業基礎課,所占學分6.0分,課程分兩個學期完成,理論學時108,實驗學時56。有機化學與后續開設的專業課程,如:藥物化學、藥物合成化學、中藥化學、藥物分析化學等課程聯系緊密,同時也是藥學相關專業的考研必考科目。目前該校的情況是有機化學課程教學內容較多、課時相對較少、學生學習的壓力大。在有限的學時里,怎樣使學生扎實掌握有機化學的基本理論和知識,夯實基礎,又從根本上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為學習后續專業課程,甚至為將來從事的科研工作埋下興趣的種子。這種現狀對有機化學任課教師的教學方法和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筆者多年從事有機化學課程教學,通過在工作中實施教學和科研的交融實踐,總結出了一些心得體會,現與大家分享交流。
3 有機化學課堂教學和科研的關系
早在19世紀初,德國教育學家洪堡就已經提出“高校應該是研究與教學的統一體”的觀點。到20世紀末,大學中的科學研究伴隨著各國政府對高等教育投入減少和大學之間競爭加劇而倍受重視,地位和重要性與教學可以說并駕齊驅。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規劃中明確提出:圍繞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以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為重點,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工程師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因此,探索創新教育模式,著力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將是今后很長一段時期內大學教育的重點工作。
在當前的形勢下,高校教育中的科研工作與課堂教學密切融合,兩者相互促進。“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科研是源,教學是流”。協調好教學與科研的關系將使兩者會相互促進,偏離或偏重了某一方面,勢必會削弱另一面,都不利于人才創新能力的培養。科研工作與課堂教學的交融不僅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的消化吸收,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欲望,培養其創新能力,更有利于縮短學生知識面與前沿科技發展的距離,為其將來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提供前提和保障[3]。
4 有機化學教學與科研工作融合的探索
針對當前的形勢和該校的實際情況,在教學過程中采用課堂教學滲透法、教學啟迪法、創建科研興趣小組、設立大學生創新性項目、舉辦本科生學術沙龍、開展學術前沿講座等方式建立教學與科研之間的橋梁,培養中藥專業學生的科研思維和科學素養,為中醫藥的跨越式發展儲備更多的專門人才。筆者進行的探索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4.1 在教學設計中體現最新科研成果
課程設計是科研成果快速應用于教學環節的一種有效途徑。結合課堂講授內容,引入歷史重大科研成果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將科研思維和科研動態滲透到課堂,激發學生參與科研活動的欲望和沖動。比如引入諾貝爾化學獎:1901年開始頒發第一屆諾貝爾獎,到2000年的一百年間,Nobel化學獎共91項,其中有機化學方面的有56項,占61.5%,由此可見有機化學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之大。再如,2015年,屠呦呦因發現治療瘧疾的新藥物青蒿素,而與其他兩位科學家共同獲得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這樣將諾貝爾化學獎融入教學中,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有機化學的興趣,同時也使學生意識到有機化學與人類的密切關系。
4.2 鼓勵學生參與創新項目
河南中醫藥大學的大學生創新學習項目也是學生培養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這些項目具有綜合性、實踐性和創新性等特點。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創新學習項目,為學生參與科研活動提供了機會,同時,在指導學生實施項目的過程中,啟發和提示自己對項目進展的理解與思考,有利于促進對科研項目進一步研究和探索,兩者相互促進,相互提高。
4.3 在研科研項目分解為本科畢業設計課題
對于本科生的畢業設計,應盡可能與教師科研課題相結合,這是科研融入教學的一大體現。科研課題綜合性比較強,目標任務比較繁雜。將大的目標分解為小的子課題,設計成本科生畢業實習課題,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能力和創新思維,又能很好避免畢業論文的復制現象。可以使學生初步掌握科學研究的思維和方法,養成嚴謹的治學態度。
4.4 以科研成果反哺教學工作
課程教材編寫是課程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教師專業知識升華的重要體現。高質量的教材直接反映出編著者對專業知識的前瞻性和嚴謹的科學思維邏輯。在教學過程中就是將一些新的科研成果及時寫入新編教材,豐富課程內容,開拓學生視野,讓學生更樂于接受和掌握最新技術和成果。
5 教學與科研結合的總結與展望
2012級的學生今年已經畢業,從統計數據來看,參與科研活動學生的畢業設計質量、技能競賽成績、考研率、就業率、就業質量都比沒參加科研活動學生好得多。
綜上所述,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21世紀,有機化學課程教學內容也理應與時俱進,及時充實和更新。將科研和教學有機結合在一起,有助于在學好基礎知識的前提下,盡早參與教師的科研活動,接觸有機化學的研究前沿、熱點領域及應用。這樣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還可以指導學生制定將來的職業規劃。
參考文獻
[1] Clark,B.The modern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activities with teaching and learning[J].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1997,68(3):241-255.
[2] 吳洪富.大學教學與科研關系的歷史演化[J].高教探索,2012(5):98-103.
[3] 宋海農,王雙飛,黃顯南.高校本科教育中教學與科研的關系[J].高教論壇,2004(1):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