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
[摘 要] 大學是陽光、青春、活力之地。然而,近期發生在大學校園里的一系列惡性事件卻令社會各界震驚。處于青春期的大學生因為激情也就常常“氣盛”,遇見問題時很難理性處理。如果能教會他們學會管理情緒,或許因沖動在校園內致人傷亡的悲劇事件就會減少發生。本文從大學生常見的情緒問題、產生原因以及加強大學生情緒管理的措施三方面進行了分析和思考。
[關鍵詞] 大學生;情緒管理;規避;沖突事件
[中圖分類號] G44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7) 02-0052-02
2013年復旦研究生被室友投毒案發生后,江西的三所高校又接連發生了命案。近期川內某高校一大學生因在宿舍唱歌與室友發生沖突而慘遭殺害的案件,更是讓社會為之震驚。一時之間,只有一個疑問:當今大學生是怎么了?
我們常說:沖動是魔鬼。但大學生之間的許多沖突起因其實都是一些芝麻大小的事情,而非原則問題。有時候往往是一句不經意的言語、一次無意間的碰撞或是一個非故意冒犯的眼神,本來只要說聲抱歉就可以解決或者本可以不用去在意的事情,但由于一方不道歉或出言不遜,馬上激起對方的怒火,雙方開始“醞釀情緒”,逐漸拳頭相向,于是事件層層升級,最后以悲劇而告終。大家都知道,人在怒氣和沖動間都是非理性的,一旦情緒涌上心頭,很容易把事情弄糟。如果能教會大學生在遇到有意見分歧的事件時,學會很好地管理情緒,某些悲劇事件的發生就會避免或者減少。
一 大學生中常見的情緒問題及影響
情緒,是人各種感覺、思想和行為的一種綜合心理和生理狀態。大學生情緒問題,主要指大學生的消極情緒或負面情緒。如果大學生不能很好地處理生活、學習中的種種問題,就會引發不同程度的情緒問題。常見的情緒問題有:焦慮、抑郁、憤怒、嫉妒、恐懼、戀愛和失戀,等等。當然,情緒本身沒有好壞、對錯之分,適度、情境性的負性情緒反應也非常正常。比如,當考試不如意時,產生內疚的情緒反而有助于大學生重視學習,奮起直追。[1]
有人歸納說:19世紀的黑死病是肺病,20世紀的黑死病是癌癥,21世紀的黑死病是抑郁癥。美國生理學家艾爾馬在進行“情緒生理實驗”時,將人在不同情緒狀態下呼出的氣體收集在玻璃試管中,冷卻后變成水卻發現:一個人在心平氣和時,呼出的氣體是呈透明清澈狀態;但是一個人在悲傷激動時,呼出的氣體則呈淡黃渾濁狀態。《黃帝內經》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由此可見,人的很多疾病其實都是個體長期受不良情緒影響產生的。情緒是我們每一個人健康的寒暑表,生命的指揮棒。[2]
二 大學生情緒問題產生的原因
1 社會因素影響
隨著高等教育走向大眾化,高校招生的不斷擴大,大學生不再是“天之驕子”。他們沒有包分配,沒有鐵飯碗,反而需要面臨越來越劇烈的就業競爭壓力。這些社會因素的刺激以連續不斷的方式作用于那些滿懷豪情壯志、背負眾多親友期望的大學生,也讓一些社會閱歷淺,心理應對與承受能力弱的大學生極易產生不良情緒。[3]
2 學校環境影響
由于環境的改變,一些同學不能順利完成角色的轉換和目標的調整,理想與現實的反差使他們在經過了最初的新鮮感之后,學習生活又頓時失去了方向。在面對目前的學業負擔和未來的就業壓力時,校園人際關系也變得功利化和現實化,人也會變得莫名焦慮。另外,人的情緒和睡眠質量也有一定關系。當睡眠時間太短,大腦沒有得到正常的休息時,人會變得煩躁、疲憊。而大學校園夏季通宵不熄燈,冬季晚12:00后才熄燈的管理模式,讓大學生晚睡成了普遍現象。
3 家庭因素影響
家庭是大學生成才成長的啟蒙學校,可以說,一個人良好情緒狀態的培養最重要的就在于幼時家庭教育,就是我們常說的原生家庭。家庭的經濟狀況、家長的教育態度、內容與方式,家庭成員之間的親疏關系,其中任何一個方面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大學生的情感水平,沖擊他們脆弱的情緒。社會經濟的發展導致單親家庭、重組家庭增多,再加上近95%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家庭的學生,這一系列因素也影響了大學生的情緒反應。
4 自身因素影響
大學生自身原因引起的消極情緒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角色適應不佳。從高中到大學,學習狀態、生活環境等與之前有著較大不同,但部分大學生卻不能正確轉換角色,因而逐漸自卑和緊張。二是認識出現偏差。有的學生不能對自己做出公正全面的評價,不清楚“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非要強迫自己去做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三是理想與現實的沖突。每位學生入學前可能都有過輝煌和驕傲,但進入大學后,自己忽然間由之前的佼佼者變成了普通者,于是產生了失落感。四是缺乏對情緒準確的認知。許多大學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識,不能很好地認識自己和他人的情緒,更不能有效管理情緒,使消極情緒自由泛濫,長此以往,會導致情緒問題加劇。
三 大學生情緒管理的措施
情緒管理,就是用正確的方式,探索、調整、理解、放松情緒。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管理情緒,不是壓抑情緒,而是能夠學會適當表達或者選擇合適的方式舒緩情緒。有些學生表面開朗外向,對他人總是呈現陽光一面,但當自己有負性情緒體驗時,卻顯得手足無措;有些學生能直面自身情緒的不適,但對同學、室友等身邊人的情緒反應卻反應遲鈍。
現實社會的競爭對大學生心理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他們不得不具有自我認知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心理應變能力、承受挫折能力等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和發展。羅蘭說:在適當的時候需要學會控制情緒,不使它泛濫而淹沒了別人,也不任它淤塞而使自己崩潰。因此,讓大學生學會情緒管理顯得非常重要。
1 知道自己的情緒,換角度看問題
當我們了解到不良情緒對于身體的危害后,就需要盡量避免長期處于消極情緒中。一旦遇到情緒上的問題時,最好的方式就是能找身邊的親朋好友或者信任的他人傾訴以尋求情感支持和心理慰藉。但當身邊缺少這樣可以傾聽你傾訴的人時,自己可以通過外出旅行散心的方式舒緩不良情緒,或者可以通過看電影來發泄情緒。比如,當有消沉絕望癥狀時,可看電影《肖申克的救贖》;有心理抑郁癥狀時,可看電影《談談情跳跳舞》;有自卑失落感癥狀時,可看電影《阿甘正傳》;有自私冷漠癥狀時,可看電影《愛·回家》。電影里面積極正面的人物角色和性格能讓觀影者體驗愉悅和獲得精神支持。
2 認識他人的情緒,學會“察言觀色”
認識他人的情緒,是指對他人的情感表達,能快速地進行直覺判斷,并設身處地做出適度的反應。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人際關系的管理,也是管理他人情緒的藝術。在日常生活中,55%的信息是靠非言語表情傳遞的,38%的信息是靠言語表情傳遞的,只有7%的信息才是靠言語傳遞的。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要學會從對方的語言、語調、表情、眼神、手勢讀出對方的內心感受。因為真正表現出對方情緒情感的反而不是對方的言語,而是這些不經意間細微的表達方式。[4]如果我們清楚明白對方已經處于不佳情緒狀態中,一方面可以盡可能幫助對方疏導;另一方面則需要學會巧妙避開,以免受他人情緒的支配和感染。更不能硬碰硬或者火上澆油,讓自己成為點燃炸藥的導火索,最后變成悲劇事件中的無辜犧牲品。
3 尊重別人的情緒,學會換位思考
任何情緒都有它存在的意義。情緒本沒有對錯之分,只有積極和消極、正面和負面。當然,當對方出現一些不良情緒時,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盡可能理解和尊重,并學會設身處地換位思考,千萬不可“以毒攻毒”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和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換位思考就是我們常說的“將心比心”,能“感同身受”。當主動站在對方的立場去考慮對方的這些感受和行為時,或許就學會了寬容,學會了理解,同時自己的心境也會更加輕松開朗,與別人的相處也更和諧融洽。
4 調節自己的情緒,學會培養幽默感
很多時候人常常是在不理性的情況下做出了過激行為,而負性情緒就是影響理性思維的罪魁禍首。其實這些情緒可以通過管理讓它們轉化為積極正面的情緒。最簡單的方式,在自己要發怒的倒數60秒時間里,盡力做到“三思”:一思發怒有沒有道理;二思發怒后會有什么后果;三思有沒有其它更好的方式可以替代。
如果在學習生活中與同學、室友之間出現意見分歧時,千萬不可盲目攻擊,有時可以選擇“曲線救國”或者換用幽默的方式,委婉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讓對方接受。因為,幽默可以化解生活中的很多尷尬,有助于把窘迫緊張的局面轉化為輕松自如。學會幽默既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能力。
總之,社會的高速發展,帶來的是越來越大的生活壓力以及競爭壓力,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或多或少的心理困擾。所以,如果能正確識別自己和他人的情緒狀態,掌握情緒調適的方法,就能更好地面對現實環境的改變,學會正確處理身邊的人際關系,讓自己的大學生活更加充實而愉快。
參考文獻
[1]沈景娟. 認識自己的情緒化解心中的煩惱[J].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4).
[2]徐浩.論大學生情緒管理的策略[J]. 湖北經濟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0(2).
[3]鄭雪瀅,張毅. 大學生心理危機表現及其對策[J]. 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6).
[4]劉紅梅. 積極心理學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的應用[J]. 河南教育(高校版), 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