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金融是網絡時代的新型金融形式,對國民經濟的發展產生較為積極的推動作用,應該加強對其的扶持和法律監管力度,實現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要想實現該目標,需要從刑法的政策定位、出罪及定罪標準入手分析,探討具體的刑法保護措施。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政策定位;保障標準;刑法保護
中圖分類號:D92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05-0199-02
作者簡介:張蔚(1987-),女,漢族,江蘇南京人,南京市賽虹橋街道賽虹橋社區,黨總支副書記,研究方向:刑法學。
伴隨大數據時代的發展,信息技術與社會各領域的合作日漸深入,形成諸多的“互聯網+”產業,引發許多傳統產業結構的深刻變革,金融業同樣如此,成為人們日常消費、理財的重要方式,為人們的金融活動提供極大的便利。然而,金融活動有其特殊性,需要進行有效的監管,從而規避和打擊互聯網金融犯罪行為,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利,構建有序的資本市場法律體系。
一、互聯網金融綜述
(一)互聯網金融概念
顧名思義,互聯網金融就是傳統金融與互聯網融合而來的新型金融模式,它依托社交網絡、云計算、支付平臺等互聯網工具實現常規的金融業務的開展。
(二)互聯網金融的主要特點
與傳統的金融模式相比,其主要借助互聯網開展業務具有諸多的優勢,深得人們,特別是年輕人群的喜愛。其主要的特點如下:
1.極低的運營成本
與傳統的金融業務相比,互聯網金融的所有工作都是通過網絡完成的,可以借助計算機網絡的先進性實現信息甄別、匹配等工作,大幅降低對工作人員和營業網點的要求,實現運營成本的降低。
2.高速的業務辦理效率
借助強大的計算機軟硬件系統可以實現業務辦理流程的優化和效率的提升,能夠同時為多個用戶提供業務辦理服務,節省了用戶業務辦理時的等待時間和工作日、休息日的限制,給予客戶優質的業務辦理體驗。
3.實現網絡的全覆蓋
與實體金融相比,互聯網金融無需客戶與銀行的面對面,打破了業務的抵御和時間限制,使得人們可以通過網絡實現隨時隨地的金融業務辦理,具有最為廣泛的客戶市場,能夠實現金融業務的全網路覆蓋,掃除實體金融的各類盲區,實現對金融市場的有效拓展。
4.管理機制不健全,存在高風險
當前的互聯網金融還處于發展的起步階段,相關的配套體系和機制尚未確立,沒有與現有的金融征信系統關聯,實現信息共享,存在一定的政策和法律空白或不明確區域,加之網絡自身的安全風險,導致互聯網金融行業整體面臨極大的政策和法律風險。
二、互聯網金融發展進行刑法保護的政策定位
(一)保障互聯網金融的信息安全
就當前互聯網金融領域發現的主要犯罪行為來看,信息侵害型犯罪占據主流,通過有意發布虛假、錯誤信息實現對信息接收者的誘導,從而影響具體的金融投資,以此獲利,該種犯罪行為具有隱蔽性、低成本的特點,發現和處理的難度較大。針對此問題,應該從源頭包括,加強對信息安全的管理,通過刑法保護的形式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構筑生命線。具體來說,應該為信息均衡機制構建刑法保障措施,對信息的披露、分析和流轉進行控制,避免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金融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此外,還應該積極推進用戶評價機制的確立,以此實現金融信息的分析,降低信息的不對稱和金融欺詐等情況的出現概率。
(二)強化互聯網金融的風險控制
所謂互聯網金融的風險控制并非是對投資風險進行控制,而是從行業發展的角度出發,通過相關政策的推行實現對互聯網金融的市場行為的監管和約束,抵制各類欺詐發行、違法信息披露和非法集資等具有侵害特征的互聯網金融行為,對于由于投資者自身投資問題帶來的資本風險,法律不涉及,這是對互聯網金融的市場化機制的認可和維護,是互聯網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前提。
三、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刑法保障標準
刑法是對犯罪和刑罰進行規定的法律,其對犯罪的認定以具有社會危害性和刑事違法性為準。就互聯網金融而言,其刑法的保障標準同樣應該由上述方面入手進行分析,實現出罪標準和定罪標準的確立。
(一)出罪標準
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實體經濟永遠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其基礎地位是不可動搖的,互聯網金融作為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構成,其對實體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因而獲得政府的肯定和支持,在短時間內發展迅速。但是,如果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脫離實體經濟,成為投機倒把、資金炒作等行為的工具,將喪失其存在價值,具備極強的社會危害性,此時,應該對其進行定罪量刑。由此可見,判斷互聯網金融行為的出罪標準是其是否有利于實體經濟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如果是,則不屬于犯罪行為,如果不是,對社會和實體經濟發展造成損害,則屬于犯罪行為。
(二)定罪標準
對于互聯網金融相關行為的定罪應該秉持慎重的態度,避免不合理的定罪對行業發展造成的影響。一般來說,進行定罪應該從社會危害性標準和刑事違法性標準兩個方面入手進行裁定。其中,社會危害性是定罪的原因,由于對社會造成危害或嚴重的危害,因而予以相應的定罪;刑事違法性則是刑法體系規定的違法犯罪行為。在正常狀態下,兩者應該是一致的,但是在互聯網金融等領域,各類新問題層出不窮,必然出現立法滯后的問題,這是客觀原因導致的。具體來說,在進行互聯網金融行為的定罪時,應該分情況進行處理。當某一行為具有社會危害性,但是不具備刑法危害性時,不應認定為犯罪;當行為具有刑法危害性,不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時,不應對其進行犯罪處理;僅當僅有社會危害性又有刑法危害性時方能進行罪化處理。然而,該種處理方式的采用將會導致高速發展中的互聯網金融存在一定的監管缺失,這需要通過行政法律、行業自律等手段進行彌補,從而確?;ヂ摼W金融的有效規范。
四、對互聯網金融發展進行刑法防護的具體措施
(一)積極推動市場、金融法和刑法的協調聯動
在目前的法律體系當中,刑法是最后的保障性法律制度,不應將其作為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唯一保障措施,應該積極推進市場體系的建立和金融法的發展,從而形成市場、金融法和形態的聯動防護機制。具體來說,首先是積極推進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發展,構建復合市場規律的自律監管機制,實現行業發展的有效自律,并將其與金融法、刑法相結合,實現相互之間的配合和優勢互補。在此過程中,刑法立法應該以容忍風險,肯定價值和制度穩固為基本原則,給予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空間,同時保證必要的監管和法律威懾。其次是加強市場行政和刑法的聯動立法。市場行政法律是對經濟領域的犯罪問題進行處置的專項法律,具有專一性和敏感性,能夠就互聯網金融領域的違法行為進行快速響應,實現有效的監控和處置,相較而言,刑法則應該以其強大的震懾力為市場行政法律的實現提供保障,對嚴重的違法行為進行堅決打擊。
五、結語
綜上所述,作為新興的金融活動,互聯網金融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是顯而易見的。與此同時,其存在的高風險也是有目共睹的,國家和行業應該借助有效的刑法保護實現對互聯網金融發展的保障和推動,發揮其對實體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劉憲權.互聯網金融市場的刑法保護[J].學術月刊,2015(7):94-104.
[2]王巖岫.科學定位規范展業實現互聯網金融良性可持續發展[J].金融電子化,2014(12):33-34.
[3]熊理思.對互聯網金融創新的刑法介入需謹慎——以余額寶為例[J].廣西社會科學,2014(9):106-110.
[4]羅晶,曾康霖.互聯網的生存環境、功能定位和科學價值——三論互聯網金融[J].征信,2015(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