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茜
摘要:問題教法是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方法,問題教法能夠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受到廣大中學歷史教師的歡迎。但在實踐過程中還需要有靈活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高中歷史;問題教法;應用策略
李政道教授曾說過:“學習,就是學習提問題,學習怎樣問問題。”問題教法在教學活動中以“問題”為中心,基于問題去發現探索知識,掌握技能。問題教法的成功實踐可以促進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實現教師身份的轉換,使教師成為課堂組織者和參與者。但在問題教法具體實踐過程中,問題如何設計、投放、引導、評價才能獲得教學效果最大化,這是教師須要重點思考的問題。
一、問題設計,做好教學調查工作
(一)展開教情調查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問題教法中問題的設計首先要了解好教情,教師在問題設計時應充分了解教材,歷史學科知識具有前后關聯性、相互滲透性等特點。人教版高中歷史課本分模塊,知識的容量較大,知識比較分散,學生學起來較難。這要求教師從中找出內在的聯系。
在學習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時,教師首先讓學生了解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貫穿著兩條主線:一條是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另一條是君權不斷加強。要進行問題設計時,要充分考慮本單元的特點,比如講第一單元第四課《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時可以設計這樣問題:明清時期是如何加強君主專制的?學生結合這一單元的內容線索,可以從明清如何加強中央集權,明清如何加強君權兩個方面去考慮問題,這樣答起題來很輕松,也增強了學生對歷史知識系統性的了解,激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
(二)展開學情調查
問題的設計要符合高中學生智力和知識的發展水平。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學習歷史知識的基礎,但學生個體存在差異,認知水平不一樣,如果上課時教師問題過難、跨度過大,多數學生會積極性不高,課堂效率會降低;但如果提的問題過于簡單枯燥,部分學生會認為歷史很簡單沒有進一步學習的必要,影響對歷史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要對不同學生學習能力有清晰的把握,這樣才能制定出深度適宜的問題。
比如在講述人教版必修一《鴉片戰爭》這一課時,本課分為三目,虎門銷煙、鴉片戰爭、戰火再燃。由于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鴉片戰爭,因此有一定的基礎,結合學生的情況對基礎的問題設計好導學案,了解一下學生對鴉片戰爭了解程度。接著我根據學生的情況再設計問題,這次旨在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鴉片戰爭的興趣,如:“有人說是林則徐的虎門銷煙引發了鴉片戰爭,你認為是否正確,為什么?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后,英國通過《南京條約》取得那么多的利益,為什么還要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這些問題是在學生掌握一定基礎知識后提出的,并且教師根據不同問題準備不同文字和圖片資料,讓學生小組合作解決。這樣循序漸進,學生對鴉片戰爭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滿足了學生需要。
二、問題投放,精選教學展開時機
(一)優化問題展示方式
問題教法中問題的展示方式有很多種,如課堂提問、導學案展示等。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教學越來越受到歡迎,它可以把大量的史料、動態圖片、知識結構、視頻輕松地呈現給學生,使學生更快地投入到對問題的思考中,增加對歷史的學習興趣。因此它成為問題教法中展示問題的最優方式。
在講授人教版必修二《新航路的開辟》時,教師在課堂上提出比較一下鄭和的航行和哥倫布的航行,并作出簡要評價。對這個問題學生一時難以找到相關材料,不知道從何突破。這說明問題展示方式不對,可通過多媒體展示鄭和與哥倫布動態航線對比圖、鄭和與哥倫布相關史料、小故事和視頻。通過多媒體去創設情境,這種動態的情境容易吸引學生,使學生輕松融入問題,學生很快就從這些資料中獲取信息,在教師的引導下就可以回答得更全面、更精彩,從而也訓練了學生從資料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學生學習歷史的信心。
(二)精選問題投放時機
在運用問題教法時,如果一堂課教師不停地問,學生沒有深刻思考討論的時間,這樣的一節課學生會學的沒有效果并會產生倦怠感。因此問題的投放應把握好時機,問題的投放應選擇在學生興趣被點燃、思維被啟動之時。
比如在講授人教版必修三《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時,當學到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時,學生思維被啟動,新文化運動反對的舊道德就是指以孔子學說為代表的儒家傳統道德。新文化運動前期還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但我們現在卻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學院,宣傳孔子思想。學生有了疑問,教師就順勢投放問題:“當時為什么會提出這樣的口號?在今天這個口號還合適嗎?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傳統文化?”教師投放的問題正是時候,學生思維被激活,主動性被調動起來,開始探究討論,通過歸納、分析得出答案,從而培養學生辯證看問題的能力。
三、問題引導,凸顯學生主體地位
(一)實施問題個性引導
問題引導的主要功能就是引導學生學習思維順利激活,讓學生主動去找問題答案,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問題引導要體現個性引導,個性引導就要照顧到全體學生,針對不同學生提出不同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積極自主學習。
比如在教授人教版必修一《辛亥革命》這一課時,對語言能力表達較弱的學生,可以提問中國同盟會成立的時間、地點,武昌起義的時間等簡單問題;對于表達能力強但不善于思考的學生可以讓他們多進行復述,如復述一下辛亥革命的過程;對于組織能力強思維活躍的學生,可以提問具有探究性的問題,“有人說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說辛亥革命失敗了,你怎么看,為什么?”這樣問題層層深入,所有學生都有機會表現自己,充分發揮自己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實現問題的個性引導。
(二)發動學生質疑釋疑
學生有了疑問才能去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但要想發動學生質疑釋疑,就得抓住學生的好奇點,因此在歷史問題教學中,教師要針對學生感興趣的熱點提出問題,鼓勵每個學生大膽去多角度進行質問,多層次地分析問題,讓學生主動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當學生找出問題、解決問題時要積極表揚,以增強學生的參與度,從而凸顯學生主體地位。
教師在教授人教版必修三《輝煌燦爛的文學》這一課時,讓學生欣賞唐詩,比如初唐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盛唐李白的《望廬山瀑布》《蜀道難》、晚唐時杜甫的《春望》《石壕吏》,讓學生體會唐詩的魅力,知道唐朝是詩歌繁榮的時期。此時學生有很多好奇點,開始有了疑問:“為什么詩歌在唐朝這么繁榮而不是其他朝代?李白和杜甫都是唐朝人,但為什么詩歌的風格差距這么大?”教師此時讓學生小組進行合作探究,教師投放資料讓學生從政治、經濟、文化的內在聯系中觀察發現,總結歸納出原因,學生看出文化的發展與社會變化相關,詩人詩歌的風格與唐朝社會變遷相關,從而學會利用對比方法解決疑難問題。學生從傳統被動聽課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主體,從而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體現,創造性思維得到鍛煉。
四、問題評價,介入積極激勵機制
(一)豐富問題評價方法
問題教法以問題作為課堂的重點,把問題當作教學的主線。也就是說要讓學生不斷圍繞問題去發現、去思考、去探究。但在這個活動中,學生的表現就會有差別,教師不能采取單一的對錯來評價學生,要采用豐富的評價方法如通過觀察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狀態來評價,還可以根據創新性來評價。教師要把握好評語的尺度,多用激勵性的語言,描述出學生的進步、潛力和不足,從而實現增強學生自信、充分調動所有學生學習熱情的目標。
在學人教版必修一《抗日戰爭》的時候,學生能夠學到知識是前提,更重要的是對學生情感價值觀的教育,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激發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在這一課講授抗日戰爭時,教師展示南京大屠殺、潘家峪慘案、七三一部隊的圖片,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并思考今天我們應該如何對待中日關系。這樣的問題對學生就該是全面評價,只要學生參與到問題的回答,教師都要積極鼓勵,對學生回答今天如何對待中日關系的問題,假設學生回答比較激進,也不能打擊,學生思考是好的表達感情也是應該的,也得鼓勵,并擺事實講道理,讓學生學會正視歷史,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二)反思問題成效品質
只有反思才能使教學更加進步,教學活動之后,我們要對問題是否達到效果進行反思。看通過問題解決是否實現教學目標、是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否提高課堂效率。通過不斷反思才能不斷進步。
在講授人教版必修一《祖國統一大業》時,教師對本課中最基本知識點如:“一國兩制由誰提出?一國兩制的含義是什么?一國兩制的提出有什么歷史意義?香港、澳門回歸祖國的過程、時間、意義。”這些問題針對最基礎的知識點,問題提得明確,學生能迅速找到答案,增強了學生自信心,較好地達到了教學目標。接著教師又提問如:“香港是怎樣一步步成為英國的殖民地的?澳門問題是怎么來的?”對于這樣的問題,學生很感興趣,想找尋到底香港問題和澳門問題是怎么來的。但是問題有一定高度需要在教師點撥下才能完成。但這些問題學生需要前后聯系,這在訓練學生融會貫通的能力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和平解決臺灣問題有利因素有哪些?不利因素有哪些?對于這個探究題,教師要進行幫助,可以通過投放史料、政策、聯系當前熱點新聞引導學生從民心、文化、一國兩制的構想、綜合國力、國際環境等方面去探究。學生在合作之后得出答案,這個問題既訓練了學生從史料中獲取信息的能力,又訓練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達到了問題設計之初的目標,問題設計收到了應有的成效。
問題教法以“問題”為中心,讓學生主動去探索知識,它是全新的一種教學模式,它改變了傳統“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但教師在實踐問題教法時,要采用靈活的應用策略,重點關注問題設計難易、問題投放時機、問題引導、問題效果等,使問題教學真正為教學服務,真正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和能力。
參考文獻:
[1]谷昌頭.問題教學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5(11).
[2]梁磊,李慧娟.談歷史問題教學法的實踐與運用[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5(05).
[3]項宏.歷史問題教學法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6(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