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昇晨
摘要:現如今,以學生為本,促進學生全方位發展已經成為了時下最流行的教學理念。在這個理念的支撐下,傳統的教學方式受到了諸多挑戰。如何在政治課堂上創設出精彩有趣的情境是當前很多教師都在思考的問題。文章結合實例,詳細地闡述了幾種政治課堂上常用的情境創設方式。
關鍵詞:政治課堂;情境教學;有效課堂
思想政治這樣的傳統學科由于長期秉持著以教師傳授為主要方式的教學模式,在如今的新教育理念下顯得越來越不合時宜。為了遵循“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很多教師開始嘗試在政治課堂上創設多樣的課堂情境,在精彩多樣的情境包裝下,置于這些情境中的知識變得更加具有吸引力,利于學生主動性的發揮,從而為科學有效的政治課堂的構建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以下就是我結合政治課堂教學實例,歸納的幾種政治課堂上常見的一些課堂情境創設模式。
一、利用生活實例創設情境
思想政治是一門重要的學科,但如此重要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卻被大多數學生視為“最不重要的學科”。這門學科之所以會遭遇這種尷尬,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學生難以體會到這門學科知識的實用性。在他們看來,政治教材中的各種拗口的理論原理與現實生活相去甚遠,在現實生活中毫無用處,唯一的作用可能就是考試。在這樣的觀念下,大多數學生都會選擇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來學習政治課程,而缺乏積極主動性。事實上,政治學科雖然是一門理論性學科,但卻并非是真的無用的理論。作為教師,當務之急就是要讓學生感受到政治學科的實用性,努力將理論知識同學生所能接觸到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以生活實際為背景創設各種各樣的教學情境。這樣既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政治課程的實用價值,還能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例如,我在講“投資理財的選擇”時,就給學生布置了一道練習,內容是給你20萬,讓你根據自己的家庭狀況制定一個投資理財的計劃。這個習題內容看似簡單,其實考察的內容卻非常多,學生要想完成這個練習,不僅要先分析自己的家庭收入、人口構成狀況等,還要熟知各種理財方式的優缺點。這樣一個綜合性和實用性都很強的練習,直接將知識植入了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之下,學生會更有完成學習任務的沖動。
二、利用多媒體工具創設情境
在實施情境化的教學模式中,畫面越具有感官沖擊力效果就越佳?;谶@個客觀事實,在政治課堂上,教師常常會選擇采用多媒體工具來創設教學情境。多媒體作為一種集合了聲音、視頻、動畫等多種形式的現代工具,在感官沖擊力上要遠勝于傳統的教學工具,因此在情境創設中的優勢也就十分顯著了。例如,我在講“世界文化的多樣性”這節知識時,就以“節日”為題,給學生制作了一張包含多個國家和民族一些傳統節日的視頻集錦。在視頻中,學生見識到了不同國家和地區奇異而有趣的節日傳統,在絢爛多彩的畫面渲染下,學生顯得非常興奮,大家圍繞著節日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待氣氛被炒熱以后,我將視頻關掉,將文化引入了討論的課題,并例舉一些節日,結合著所在國家文化進行了探討,有關“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的課題就這樣被開啟了。
三、利用提問創設教學情境
在課堂教學中利用提問活動,學生可以在問題刺激下迅速地將注意力集中起來,同時,在問題的啟發下,學生的思維也會被快速打開,為了找出答案,學生的大腦會高速地運轉,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好思維準備。鑒于提問在課堂上的諸多作用,它已經成為了課堂上不可缺少的教學手段。事實上,提問的功能遠不止以上提到的幾種,在課堂上利用一問一答的方式來創設教學情境也是提問功能的一個重要的體現。在課堂上,教師利用提問,可以精確地將學生的思路引到預定的知識軌道上,促使學生對接下來要涉及的內容進行思考和探索,從而為新知識的教學做好良好的鋪墊。就拿“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個知識點來說,我就采用了這種提問的方法創設了教學情境。
教師:你們覺得自己是國家的主人嗎?
學生:當然是!
教師:不久前召開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這是一次關系到國家前途和重大決策的會議,作為國家主人的你們為什么沒去參加?
學生:我們現在還沒有成年呢,沒有滿十八周歲,就沒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聽到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提到了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我順便就帶著他們將這部分的知識重新拿過來復習了一遍。接下來我裝作突然想到似的提了這樣一個問題:“雖然你們沒有成年,沒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老師已經成年了呀,為什么也沒能去參加人民代表大會呢?”聽到我這樣提問,下面的學生開始議論起來,一會兒工夫,就有一名可能是提前預習過的學生這樣回答:“老師,你雖然沒有去參加會議,但你選的代表去參加會議了呀,代表會把你的想法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提出來,不就等于你也參加會議了嗎?”就這樣,在一問一答的情境鋪設中,本節課要講的知識被順利地展示了出來。
四、利用突發事件創設情境
在上課的過程中,每個教師都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超過預期之外的突發事件,如何正確恰當地處理這些突發事件也反映了教師的教育水平。如果能恰當利用突發狀況,會對教學活動產生積極的影響,如教學情境的創設,很多時候就可以用到突發事件。記得有一天,我在講哲學常識中的“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這部分知識時,突然窗外一陣大風刮過來,將一個學生擺在教室窗臺上的杯子刮了下來,摔到地上碎掉了。這個突如其來的事件把每個學生都嚇了一跳,震驚過后,我馬上反應過來,可以利用這個事件來創設一個情境,于是我問學生:“剛才發生了什么事情?”“剛才刮風,將一只杯子刮下來,掉到地上砸碎了!”學生紛紛回答道。“不是的,剛才并沒有刮風,也沒有杯子掉下來碎掉,一切都是你們的心理作用,刮風和杯子摔碎都是你們的心感覺到的?!闭攲W生疑惑不解時,我又講了一個故事,故事的內容跟今天課堂上發生的事情很像,說的也是一陣風吹過來,一個小和尚說幡在動,另一個小和尚卻說是風在動,正在兩人爭論不休的時候,一個老和尚走進來說:“風沒動,幡也沒動,只是你們的心在動?!甭犕旯适潞?,我讓學生分析一下,和尚的觀點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聽到我這么問,學生終于反應過來前面我說那些話的意思。于是,圍繞著剛才發生的事情和前面講的故事,學生就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展開了積極的討論和思考。類似這種突發事件其實在課堂教學中是非常常見的,只是很多教師都沒有意識將這些突發事件轉化成情境教學資料加以利用。由此可見,只要留心,身邊處處都有玄機。教師一定要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努力挖掘身邊一切可用資源為情境創設服務。
五、利用逆向思維創設情境
在新課程改革中,創新被視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目標,而要想實現創新就不得不提到逆向思維,因為逆向思維是實現創新的首要條件。我們在課堂上創設教學情境的時候,也可以鼓勵學生多從反方向進行思考,利用逆向思維來創設情境。例如,我在講“實踐是認識的來源”這個知識點時,就鼓勵學生舉一些實例。有學生想到了“小松鼠過河”的故事,有學生給出了“實踐出真知”的名言警句,突然有學生冷不丁地冒出了一句 “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乍一聽,好像這句話并不能論證我們要講的“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在大家的疑惑和質疑中,這名學生仿佛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把頭低了下去。就在這時候,我開始對這句話進行了如下的分析: “還沒有吃葡萄就斷定它是酸的,這顯然是主觀臆斷,你不去嘗一嘗,永遠都不知道葡萄是酸還是甜,所以說,這句話恰恰從反面證明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這一客觀真理!”聽到我這樣解釋,剛才那位學生又重新把頭抬了起來,眼里充滿了喜悅之色。以上情境的創設就打破了常規思維,從逆向思維中創設情境,讓學生的思維不再局限于常規定勢之中,既拓展了思維,也開拓了情境創設素材,可謂一舉多得。
在政治課堂上,多樣的情境創設可以打破傳統的政治課堂印象,讓政治課堂也能變得精彩有趣,也只有精彩有趣的課堂,才能真正地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起來,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才愿意開動腦筋,開口交流,而這些恰恰是學好知識的必備條件。因此,作為教師,我們一定要重視課堂情境的創設技巧,在情境中促使學生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實現教學有效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