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文祥
摘 要 隨著巴赫金的“對話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語文課程標準》中開始引入“對話”這一理念,它呼喚著師生之間,文本之間的對話。理解對話理論,用以指導具體的語文教學活動,構建一種新型的語文教學形式,是我們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任務。
關鍵詞 對話理論 師生關系 閱讀教學 寫作教學
20世紀末,俄羅斯思想家的理論正在成為從西方到中國很多學者談論的熱門話題——巴赫金的“對話主義”。巴赫金認為,人類只有依托語言或話語才能生存、思考與交流。 “對話交際才是語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處”,“一切莫不歸結于對話式的對立,這是一切的中心。一切都是手段,對話才是目的。單一的聲音,什么也歸結不了,什么也解決不了。兩個聲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條件,生存的最低條件”。“人是作為一個完整的聲音進入對話。不僅以自己的思想,而且以自己的命運、自己的全部個性參與對話”。
在語文教學中,對話既包括教師與學生,同時也包括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文本、教師與文本之間的多重交叉的對話。本文將從三個方面來解釋語文教學中對話理論的應用:
1師生對話關系的構建
師生關系在教育過程中的地位至關重要,是支撐著教育大廈的基石,人類的教育活動是在師生關系中展開、完成的。我國的傳統教育以儒家思想為主導,宣傳仁義道德,強調等級次序,在師生關系中重“師承”,直接體現為“尊師重道”和“師道尊嚴”,教師的地位在歷史上一度與“天”、“地”、“君”、“親”并列,擁有無上的權威,由此造成學生被動、服從的權威型師生關系的出現。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出現教師權威型師生關系和學生中心型師生關系各自存在的極端傾向,我國教育界先后提出“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和“師生互為主客體”等有關的理論學說,體現出師生關系上追求平衡的價值取向。對話理論的提出,為語文教學提供了一個協調此種平衡的平臺。《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21世紀師生關系的核心應該是民主、平等與對話,這就要求教師:表情要溫順,態度要和藹,內心要專注,要讓學生覺得老師在“關注”我、傾聽“我”、理解“我”、贊賞“我”,要讓學生感覺到沒有壓力,一身輕松。
時代要求著合理的對話的師生關系建構,只有師生關系平衡,建立平等、民主的對話的師生關系,才有師生雙方的共同發展。
2閱讀教學的對話
閱讀作為一種對話,是一種尋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活動,是讀者與文本雙向運動的一種閱讀反應過程。閱讀教學則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
語文閱讀教學中,在學生與文本的這一對對話者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許多差距。首先從絕對意義上說,“本文時刻”與“讀者時刻”永遠不可能共時地處于同一歷史時刻;其次,在雙方的思想的差異上,學生面對的文本,大多凝聚著高遠的見識與深邃的思想,但是大多數學生人生閱歷較淺、認識水平不高,就不可避免地出現這種差距。尤其是面對“巨人巨著”,如魯迅,如托爾斯泰,這種“陌生感”更為強烈;再次,學生要盡力站在與文本作者平等地位上努力感受和理解文本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教師是文本讀者中的一員,教師應將自己和文本對話中所獲得的種種體驗和感悟與學生進行交流,使學生從中獲得有益的借鑒和啟示。同時,教師需要傾聽學生的對話,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鼓勵學生的不同讀解,做學生表達獨特感受的諦聽者和欣賞者。教師、學生、文本,都作為對話的積極參與者,需要相互交換解讀文本的不同體驗和方法,相互交流解讀文本所獲得的信息和啟示,平等交流,共同探究,相互啟發,共同進入文本所營造的特定環境,接受感染和熏陶,逐步獲得對文本意義的深層理解,從而實現與文本的相互融合。
3寫作教學的對話實施
在寫作教學中,盡管學生的寫作仍顯稚嫩與生澀,但他們大多代表了學生獨特的思想與真摯情感。“與對話交際密不可分的話語、活生生的話語,就其本性來說希望被人聽到,得到人的回應,對話的本質要求對話的終結。”因此,寫作教學總的對話形式大多表現為獨白與傾聽,欣賞與評價。
學生所寫的作文,其實是一種內心獨白的書面化。這些內心獨白,寫成文字,可能會有錯字別字,可能會有病句錯句,甚至還可能有不合邏輯的前后矛盾,但教師面對這些作品,根據師生對話的理念,不應該說是批改或批閱,而應該是一種傾聽。教師在傾聽中,應提醒學生注意表達中出現的那些問題,并協助他們去加以糾正,而居高臨下的去指責他們。面對學生在獨白中體現出來的某些可貴的成分,則要以欣賞的態度來看待,并作出能激發其寫作興趣的評價。讓學生在語文教師真誠的欣賞與肯定的評價中,逐步提高他們自己的書面語言表達能力。這樣的寫作教學,才是對話狀態中的寫作教學。
巴赫金的“對話理論”被我們重視無疑是正確的,時代在呼喚著平等的師生對話、充分的閱讀對話和真實的寫作對話,對話理論的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無疑是有著進步意義的。我們要充分意識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敢于創新求異的重要性,這些既為更新語文教學所必需,也為培養一代新人所必需。
參考文獻
[1] 巴赫金.詩學與訪談[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 小威廉姆·E.多爾.后現代課程觀[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
[3] 《語文課程標準》
[4] 金生鈜.超越主客體:對師生關系的闡釋[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1.
[5] 吳云.語文閱讀教學的文本解讀策略.
[6] 潘涌,哲思言.2002年語文教育研究動態綜述[J].語文學習,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