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穎+趙玉婷+張世磊
【摘要】本文從城市軟實力建設的角度關注黃石農村地區留守兒童問題,通過調研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提出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加大對留守兒童家庭的經濟支持;提高城鎮吸引力、凝聚力,增強居民的城市自信;加強農村地區文化教育硬件和軟環境建設;構建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多元支持體系;建立學校、村(社區)、家庭互相聯動的關愛網絡策略。
【關鍵詞】軟實力建設;留守兒童;教育
一、引言
隨著我國地區經濟差異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為了改善家庭經濟狀況,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由于種種限制,大部分進城務工的農民將未成年子女留在了農村,由于長期與父母分離,這些進城務工人員的子女面臨著生活、學習、心理等多重問題,從而形成各界關注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本次調研是基于軟實力建設視角下的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調研小組在黃石市陽新縣下設N村進行了調研,以問卷調查的方式就陽新縣白沙鎮“留守兒童”的生活質量、身心健康、教育問題等方面進行了調查。
二、調研情況
本文的調研對象是16歲以下的留守兒童和16歲以上的城鎮居民。針對16歲下留守兒童發放問卷100份,18歲以上的居民發放問卷600份,回收率達到100%,有效問卷764份,達到95%。調查采取隨機發放問卷的形式,數據來源真實可靠。調查顯示,70%的留守兒童與爺爺奶奶同住,13%的與親戚同住,74%的留守兒童父母一年回家一次,26%的回家兩次。可見,留守兒童一年之中與父母見面和交流的機會非常少。留守兒童在和父母在身邊的孩子在一起時,有33%認為“無所謂”,31%感到“非常羨慕”,7%感覺“不合群”,29%感到“心理自卑”。可以看出,接近3成的留守兒童存在心理問題。數據表明,留守兒童的平均年齡在10歲左右,85%的人有兄弟姐妹且上寄宿學校,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90%的留守兒童會幫助監護人做家務,這與城市非留守兒童有較大區別。
關于留守兒童產生原因,有69%的人認為的是因為地方經濟落后,青壯年勞動力外流所致;留守兒童的主要問題體現在父母教育缺失的占26%,心理問題的占19%,學習教育問題的占24%,生活經濟問題的占20%,其他的方面的占11%。
關于留守兒童教育問題,45%的人認為政府部門應該采取政策、措施解決;32%的人認為學校應該開辟留守兒童教育的“綠色通道”。23%的人認為社會其他機構應該建立對留守兒童的教育關愛網絡。
對于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關鍵是什么?有54%的人認為是“加快城鎮經濟建設,增強經濟實力”,46%的人認為是“提升城鎮的軟實力,增強吸引力、凝聚力”。
三、黃石農村地區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對策
調查分析,黃石農村地區留守兒童面臨的問題主要是父母關懷缺位,心理問題產生;監管缺失,學習問題突出;隔代教育影響,留守兒童受“溺愛”;監護人責任意識不強,文化素養偏低;留守兒童生活困難,社會關愛不足。農村地區留守兒童問題需要政府、社會、家庭、堅持“以人為本”,采取有效措施,積極穩妥地加以解決:
1、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加大對留守兒童家庭的經濟支持
留守兒童問題起源于經濟問題,經濟落后與交通有關。多年來,陽新到黃石中心城區需要繞路,交通不便。黃石正在修建至陽新的快速路,建成后陽新到黃石的路程將縮短至50公里左右,半個小時可到中心城區,可為陽新的各種資源輸出提供交通便利。當地政府可利用生態轉型之機,結合當地農產品加工、出口,礦產資源開發和旅游資源優勢做文章,鼓勵吸引外界人士來投資,發展縣域經濟。地方政府還應在政策上、經濟上給與留守兒童家庭扶持和幫助,通過出臺政策鼓勵本土企業創立“留守兒童”基金,按照專款專用的原則,資助留守兒童家庭。
2、提高城鎮吸引力、凝聚力,增強居民的城市自信
黃石正圍繞“生態立市,產業強市”轉型發展,城鎮建設應突出“綠色”。很多城區居民周末都要到城鎮鄉村游玩,當地可以圍繞生態、綠色,打造綠色農產品、苧麻加工出口、形成旅游休閑于一體的綠色、生態、旅游新城鎮道路。
建設美麗城鎮,增強城鎮的文化吸引力和凝聚力。政府要在政策上支持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就業創業,讓村民明白家門口就業的好處算經濟賬,還要增強居民的城鎮自豪感。要建設生態新城鎮,建設文化公共設施,改變居民生活環境,讓城鎮有吸引力,凝聚力,使居民感到生活的幸福感,留住村民回家鄉就業,這有利于留守兒童的教育和成長。
3、加強農村地區文化教育硬件和軟環境建設
政府部門應該合理分擔留守兒童的教育成本,縮小農村與城市教育資源差距;制定和頒布有利于留守兒童的教育政策,取消所謂的借讀費和擇校費,讓留守兒童享有公平的教育資源,讓他們感受政策關愛和平等,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
政府應鼓勵學校實施寄宿制度,宿舍生活可以幫助老師更快地發現孩子身上的問題,孩子們在與同齡人交往過程中,改掉自己驕縱的脾氣,健全自己的人格。
當地政府、婦聯、學校應開展關愛“留守兒童”的系列教育,通過德育學習,讓留守兒童意識到自身問題,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4、構建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多元支持體系
要針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學校、家庭、社會要圍繞心理教育,構建心理教育的完整體系,在各個環節體現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與優勢。學校要加強德育和心理健康輔導、加強任課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環節、多關注成績以外的因素。
老師、監護人、同輩人,要共同構建多元互動關系網,促使留守兒童群居生活豐富化,開展多種多樣的課外活動,幫助留守兒童建立維系情感、親情的紐帶。
5、建立學校、村(社區)、家庭互相聯動的關愛網絡
政府應聯系通訊公司在留守兒童之家設立“親情電話”;政府部門應建立“希望家園”、留守兒童之家,開展教育關愛與心理輔導;村(社區)建立留守兒童關愛基地。
學校建立留守兒童關愛服務站和留守兒童幫扶制度,按照留守兒童的人數比例,安排學校教職工和社會志愿者,為留守兒童提供教育課程,為監護人開展教育活動,幫助解答留守兒童思想、生活、學習等方面存在的疑惑和困難;還要針對留守兒童家庭的特點,開展家校合作,讓留守兒童的家長、監護人更新觀念,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讓他們意識到正確教育孩子的方式,要幫助家長全面了解孩子的身心,與孩子溝通和情感交流。學校可以通過建立家長微信群、QQ群等方式實現與家長的在線溝通,增進孩子與父母、監護人之間感情,讓家長、監護人提高自身素質,學會教育方法。
基金項目:湖北省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長江中游礦冶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基金資助項目“礦冶文化視角下黃石文化軟實力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016kywh18),黃石市社會科學研究課題(項目編號:2015y162);湖北理工學院校級科研項目立項(15xjr09Q),湖北理工學院共青團課題(2016tw08)
【參考文獻】
[1] 李江勤, 黃潔瓊. 解析當代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J]. 湖北科技學院學報, 2013,8.
[2] 范先佐, 郭清揚.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回顧與反思[J].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2.
【作者簡介】
翟穎(1983—),湖北浠水人,湖北理工學院化工學院團總支書記、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