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了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響,探索了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以完善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新媒體主要依靠數字化技術和信息技術開展信息傳播,有效促進了互聯網的發展,成為了當前社會中的主流媒體。并且,新媒體對人們的思想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和挑戰。因此,高校十分重視媒體影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由于新媒體時代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豐富經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內容、教育條件、教育主體等方面都存在著一系列問題需要高校積極解決。研究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能夠提高教育質量,而且對我國精神文明建設和政治文明建設有著深刻意義。
1 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1.1 新媒體對教育環境的影響
首先,新媒體對社會環境有著深刻影響。在新媒體時代,社會空間沒有屏障,人們的感知范圍、感知能力、傳播能力和溝通能力空前提升。人們對世界的認識不再是被動的、單一的狀態,而是具有多種溝通渠道和信息來源。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可以運用新媒體技術通過各種傳播媒介來發表自己的看法,展示出強大的輿論力量。但是,新媒體影響下的社會環境中存在著海量的信息,信息質量良莠不齊,其中不良信息和虛假信息會侵蝕大學生的思想,增大思想的政治教育的難度;其次,新媒體對文化環境有著深刻影響,文化環境出現了巨大的變革,網絡語言盛行,文化消費朝選擇性和多維性發展,網絡游戲、網絡文學、網絡惡搞等已經成為大學生經常接觸的文化現象,對大學生的思想意識有著深刻影響。
1.2 新媒體對大學生的影響
首先,對大學生生活的影響。新媒體改變了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大學生的生活已經離不開網絡和手機,很多大學生將時間用于上網聊天、網絡游戲、網絡小說中,忽視了現實生活。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長期接觸虛擬的網絡世界,對現實生活產生厭倦心理,很容易在網絡中迷失自我。并且,在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十分冷漠,很多大學生寧愿接觸網絡中的陌生人,與陌生人談心,也不愿意與同學進行交流,導致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十分冷淡;其次,對大學生學習的影響。新媒體技術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方便,學生可以運用新媒體技術搜集學習資料,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但是,新媒體技術對學生的學習也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很多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直接從網絡中搜索答案,缺乏獨立思考,沒有對知識進行消化理解;最后,對大學生心理的影響。新媒體憑借巨大的信息量向大學生展示了一個豐富的世界,激發了大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大學生潛能的挖掘。并且,新媒體技術為大學生提供了情緒發泄和心理調節的平臺,大學生可以在網絡交流的過程中發泄自己的不良情緒,進而促進自身的心理健康發展。
1.3 新媒體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
首先,新媒體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積極影響。新媒體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平臺,拓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其次,新媒體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消極影響。新媒體技術下的豐富的信息資源增加了大學生信息辨別的難度,大學生容易受不良思想的影響而迷失自我,形成不正確的價值觀念,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難度。并且,在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教師的新媒體技術和新媒體素養要求較高,而大多數教師缺乏系統的新媒體知識教育,難以適應新媒體技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2 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2.1 運用新媒體技術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平臺
高校應以微博為平臺,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為思想政治教育建立網絡平臺。為此,高校應積極建立學校官方微博,并向學生積極宣傳學校官方微博,鼓勵學生關注并參與官方微博。并且,高校應積極在微博上發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信息。另外,高校應積極鼓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員利用微博平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在微博上與學生互動,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深入了解學生的生活和情感,并根據學生的思想情感狀況選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除此之外,高校還可以在微博上組織學生對時事政治和社會熱點事件進行討論,加強對學生價值觀的引導。
2.2 提高師生的新媒介素養
首先,高校應不斷提高學生的新媒介素養,培養學生信息辨別能力和知識獲取能力。為此,高校應積極引入專業的新媒介素養教師,開設新媒介素養課程,加強培養學生的新媒介素養。另外,高校應不斷提高學生的自我教育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新媒體技術和新媒介素養知識;其次,高校應積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師的新媒介素養。為此,高校應積極引高水平的、專業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對本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指導。另外,高校還可以組織現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參加新媒體教育培訓,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對新媒體技能和新媒介素養的學習,不斷提高教師的新媒介素養。
2.3 加強對網絡輿論的管理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設置合理的議題來掌握輿論導向。為此,思想政治教育教師應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或者是發生在學生身邊社會問題作為議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對社會問題進行討論,探索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法;其次,高校應積極建立科學的網絡輿情機制,根據網絡輿情的負面影響制定相應的對策,加強對網絡輿情的科學引導。并且,高校應積極落實網絡實名制,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使大學生合理規范地使用網絡;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師應積極關注網絡中的敏感話題,對網絡中的敏感話題進行及時回應,深入了解學生對待敏感話題的態度,引導學生的輿論走向,培養學生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念。
參考文獻
[1]余朝陽.基于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探討[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6(21).
[2]程曉光.新媒體時代高校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藝術教育,2016(12).
[3]陳亞峰.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路徑[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6(11).
作者簡介
王媚(1982-),河北省保定市人。大學本科學歷。現為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思想政治。
作者單位
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 河北省保定市 071000